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力度来自理性 理性源于事实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专题四

  “笔力”

  多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躬逢盛世,中国故事“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越是活力迸发的时代,越呼唤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作品。越是媒体竞争白热化,越需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才能更生动地描摹时代、为主流叙事的光谱增色?它呼唤每个新闻工作者切切实实把来自实践的积累,转化成思考的“脑力”、敏锐的“眼力”、表达的“笔力”。

  “笔力”,看似说文笔,本质是说文风,而文风就是作风。读者往往通过文风来观察党风政风。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早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有过深刻论述。他批评空喊口号的形式主义文风,号召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并提出“三少三多”:“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笔力”不只是笔底生花、精彩再现,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深刻启迪。“笔力”是有思想的,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用事实带着读者逼近真相,用事实让读者做出理性判断。

  21世纪初,安徽淮北市个别领导盲目决策,招商引资工作连续失误:号称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工程奠基一年多,工地成了荒地;投资30亿元的“温哥华城”挖了4个大坑后没了下文。这些“形象工程”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人民日报记者蔡小伟采写了批评报道《决策为何连连失误》。批评对象的级别不低,但安徽省委给予了肯定,被批评的淮北市委也以高姿态接受了批评。一些理论界专家认为:“这是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稿”,有些地方“咀嚼无穷”。报道的深度力度来自哪里?蔡小伟说:

  舆论监督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好的观点。《决策为何连连失误》是一篇思考性较强的舆论监督稿件,采写这样的稿子需要理性,但这种理性应该来源于事实,而不是记者的议论。

  “笔力”是有温度的,要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如果说社会责任是传播有温度新闻的基础,主流价值是呈现有温度新闻的方向,那么百姓视角就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路径,记者的激情就是点燃人物正能量的导火线。

  温度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情感指标,是传播者内心情怀的外化。记者在报道中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翻开一部中国新闻史,多少名篇“字夹风雷,声成金石”。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飞扬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激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洋溢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热爱、真诚礼赞的深情;穆青在采访焦裕禄事迹的过程中,写不成字,吃不下饭,多年后他的采访日记上还依稀可见斑斑泪痕……

  为何一位到任仅3年的公安局长,因公殉职后,有14万群众自发为她送行?为何一位人民日报第二次报道的基层公安局长,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看了报道先后批示、讲话,号召向任长霞同志学习?

  这一年的中国新闻奖把一等奖颁给《百姓心中的丰碑》这篇人物通讯,就在于这篇报道字里行间溢出诗意,表达上富有感情、饱含深情、极具真情。人民日报记者戴鹏总结采写体会时这样说:

  在新闻实践中,不动真情,难以写出不朽的人物;没有激情,绝难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佳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30多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今天看来,无论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是从穆青老前辈自己的回忆片段,都明白地印证了一点:没有当年采写时的真情涌动,激情磅礴,就没有通讯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笔力”是有品质的,要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抽象是由于没有还原故事,不够鲜活则常常因为失了原汁原味。来自生活,才能保鲜;尊重实际,才能赢得读者。

  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宣传先进人物是我们传播社会价值、弘扬主旋律、引领新风尚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只强调时代性、先进性,而忽略贴近性、生动性。那些原汁原味的人物、故事,带着泥土味儿,冒着热乎气儿,真实而又平实,可亲并且可信。宣传典型人物一定既要注意“有意义”,还要在报道中注重抓细节、找情节、讲故事、有温度,让人物“有意思”。

  独龙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老县长高德荣个性鲜明。几十家媒体同台竞技,人民日报记者徐元锋的报道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文里多了些鲜活真实的干货硬货,笔下多了些清新朴实的真情实感。有品质的报道,有风情,也有筋骨。徐元锋说:

  典型人物报道,笔墨多侧重于展现人物的事迹和功劳,但对典型为什么会这样的解读,或失之于粗疏,或避而不谈,或概念化解读,常常不能令人信服。典型人物和读者之间,至少隔着“三重差异”:时代差异、环境差异和个性差异。你不能硬塞一个典型让读者信服。

  写人物须注重他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尤其是成长背景,许多事放在那个环境里,放在特定的人身上,就说得通了。

  “文者,贯道之器也。”这个“道”,可以理解为正面宣传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只讲态度正确是不够的,还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讲方式,改文风。常言说得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改文风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要讲好故事。要胸中有时代、心中有人民地讲,充满自信、用心动情地讲,既全景式呈现、又细节化展现地去讲,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

  “新春走基层”年年走、年年写,一名资深老记、“走龄”6年的老兵,却在这样一个看似常规、无多新意的小稿上经历了一番曲折。自认为还满意的第一稿传回报社,“编辑告诉我,事迹很感人,故事也不错,但是‘走’的味道太淡——现场感差”。

  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且不可复制转瞬即逝。讲故事,不能只关注宏大背景、典型故事,更应从细节着手,从现场着眼,在小处用力。从小事例、小角度揭示和折射社会生活,做到小切口揭示大主题、小事情反映大时代,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中国故事的精彩是一种“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与“具体而微”的百姓梦紧紧相连、相辅相成的生动写照,这鲜花必自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绽放而出。撇开那些程式化、模式化的套路,将自己一路所见所闻提炼出来,将一个村子和村民的精气神变化作为主体,把一些原先忽略的有意思的细节挖掘出来,读者便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结果,原先第一关都没过的稿子,改后由于突出了细节,还原了现场,“过关夺隘”,登上了寸土寸金的头版位置。人民日报记者朱磊反思这个过程时说:

  这些新鲜生动的“亲身经历”搬上来后,我发现王元明的形象不仅没有弱化,还强化了,一个点子多、作风硬的第一书记跃然纸上;文章不但突出了王元明,还将村干部作风转变、村民观念转变等细节也凸显了,将一个后进村努力脱贫摘帽的群像,表现了出来。

  发现一个好故事不容易,将一个好故事讲述精彩、表达到位更不容易。把思想的深刻性、表达的贴近性和作品的高品质统一到一起,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案看全局、着眼现实看未来?如何对采访所得进行反复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其中有特色、有特质、有特点的内涵?需要我们舍得下慢功夫。

  水从江苏宜兴市的丘陵山地流出,经周铁镇汇向太湖。这个昔日污染严重的“化工之乡”,如今河水清清,白鹭翩跹,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

  6年前,周铁镇党委书记裴焕良在一次干部会上提出要争获“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干部们哄堂大笑。全镇化工产业占比高达85%,“化工之乡”还能成为绿色发展典范?“我永远记得那一天——2007年8月12日,周铁镇第三化工原料厂两位工人登上30多米高的烟囱顶,挥大锤敲掉了这个‘污染标志物’。”裴焕良说。

  人民日报记者贺广华、王伟健写的《无锡重唱太湖美》,见报后备受好评。殊不知,为了这篇不足800字的稿子、这个开头,记者前前后后耗时四月,六易其稿。

  “笔力”自然离不开笔下功夫,可以说,笔力是写出来的,笔力也是改出来的。

  “笔力”也如逆水行舟,故步自封,只会珠颜渐失,守正创新,方能光彩永驻。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新时代呼唤新创造,新创造呼唤新笔力。新闻记者应当投入新生活、感受新气象、酝酿新创意、实现新创造,推动新闻报道出新出彩,再上新高峰。

  清晨的朝雾里,孕育自秦岭南麓的水珠“滴滴”,从山间探出头,晶莹闪亮。

  她的籍贯上写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滴滴”将和伙伴们先到湖北,再经丹江口北上,流向千里之外的祖国北部。

  小通讯《一滴“南水”出安康》这样开头。它以“滴滴”——一滴南水北调工程里的水的视角,生动讲述陕西安康为这一重大工程所做的贡献。人民日报记者姜峰总结这篇报道的成功创新时认为:

  类似于“学生作文”式的清新明快的写法,使“主人公”更显童趣,这让“小视角、大视野”成为可能,弥补了有限篇幅内报道在广度、深度上的不足,读者也可以“原谅”水珠“滴滴”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所见所闻的“片面肤浅”,而这是全知全能视角下的大部头文章很难达到的。

  报道刊出后,这样的视角、笔法创新,受到了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称赞。陕西省委宣传部长景俊海说:“原来新闻还可以这么写。人民日报的创新值得陕西新闻界学习。”

  笔墨当随时代,“笔力”当与时俱进。当今世界,随着电脑、互联网、各种电子媒介等新型传播工具的大规模运用,网络新媒体报道也迅猛生长,如汹涌洪水澎湃而来,满世界水光天色。

  新天地为新闻创新提供新契机,新实践对增强“笔力”提出新要求。如何以多种呈现方式全方位满足受众需要?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加强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如何用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展示伟大的新时代,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我们不得不深思。

  还记得那个由于上学路上气温骤降、走进教室时满头白霜还做着鬼脸的淘气男孩吗?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和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抢抓的原创融合报道《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学 网友鼓励: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等渠道推出仅1小时,客户端点击量就超过50万次。

  一篇“10万+”的“冰花男孩”刷屏的背后,是人民日报记者抢抓新的历史机遇构建新“笔力”的大胆突破,是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的艰辛努力。目前人民日报已不再只是一个纸质媒体,而成为一个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覆盖用户达7.86亿的媒体方阵。

  时代在发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时代的呼唤。

  “四力”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脚力”是前提,没有来自“脚力”的切身体验,“眼力”的观察就不可能做到独到精准,“脑力”的思考和“笔力”的表达也就没有了依托和凭借。反过来,没有“脑力”的深入思考和“笔力”的传播实践,“脚力”的求索也可能是无的放矢,“眼力”得来的观察也可能以偏概全。

  可以说,“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正是通过具体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实践统一起来的。正是在实践中,“脚力”获得了目标与方向,“眼力”获得了支点与焦点,“脑力”获得了舞台与素材,“笔力”获得了灵感与神采。

  “脚力”足,有大情怀,胸襟才宽;“眼力”足,有大见识,视野才宽;“脑力”足,有大格局,思路才宽;“笔力”足,敢大担当,有大树立,方能出大手笔,成大文章。

  恩格斯这样说过,“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增强“四力”,就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思想工作这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合力”:更具凝聚力、更具引领力、更具感召力、更具穿透力,更多呈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气度,更多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从而更浓墨重彩地写下毋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

  力度来自理性 理性源于事实

  蔡小伟

  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这样的舆论监督就会有坚强的后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淮北这篇稿子,以及人民日报过去许多成功的舆论监督会产生强烈的反响,有那么多人支持,包括安徽省委的支持和被批评者的理解,充分说明,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就会得到广泛的拥护,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报道的影响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写这篇稿子之前,我还向省委有关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告诉他们写此稿是为了推动安徽的工作,因而我们也有了更直接的靠山。

  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领导干部的政绩自有人民群众来衡量,而非靠形象工程。如今,淮北“决策失误”已成为一个案例,经常被各地引用,并时时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处理好做官与为民的关系,处理好出政绩与办实事的关系。

  安徽省委领导对舆论监督表示赞同和欢迎,省委宣传部领导充分肯定了这篇报道。在文章见报的日子里,全省干部群众纷纷给报社和作者来电来信,对这篇报道给予好评,一些地方领导表示引以为戒。上海《报刊文摘》头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报道,《经济参考报》《工人日报》等就此发表评论。一些理论界专家认为:“这是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稿”,有些地方“咀嚼无穷”。

  文章的深度力度是怎么产生的?

  我的体会就是要掌握好“度”。在党中央机关报上开展涉及一个地级市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舆论监督,十分敏感。写稿前,我曾翻过近几年我们的报纸,批评一个地级市的市委、市政府决策错误的,没有蓝本可以参照。因此就更需要恰到好处地掌握“度”。

  所谓“度”,我认为就一篇稿子而言有三:一是把握好批评的出发点,二是把握好批评的轻重缓急、行文用语,三是要把握好报道的事实。

  我们搞舆论监督应该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地方和部门改进工作。而不能为追求所谓“卖点”和轰动效应,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去开展批评。淮北这篇稿子批评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影响也较广泛,但因为这篇稿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安徽省委的许多领导表示赞赏,淮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能虚心接受,淮北市委书记一见到我就说:“感谢人民日报对我们的监督,我知道,你们这种监督是善意的。”报道虽然批评了他们在招商引资中的一些错误做法,但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有利于群众、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项目,批评的目的正是使他们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更正确、效果更好。

  新闻要讲究用词的准确,舆论监督更要注意语言艺术。报道刊出后,有评论认为:这篇批评地级市委的稿子,没有咄咄逼人,更没有戴帽子、打棍子。在平和、客观的行文中渗透着对淮北现象的批判,凸显其力度。

  我在整篇报道中没有激烈的词语,很平和,但正是这种平和中蕴藏的力量,使批评在平实中显出了力度和厚度。

  舆论监督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好的观点。《决策为何连连失误》是一篇思考性较强的舆论监督稿件,采写这样的稿子需要理性,但这种理性应该来源于事实,而不是记者的议论。所以,我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稿子全部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的层层披露来一步步揭示主题。为此,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采访,驱车近2000公里,跑工地,进农家,拍照片,采访了150多人。初稿出来后,发现揭露得不深刻,只是很一般的曝光稿,我又扩大采访范围,找一些知情人深谈。交谈中,采访对象的话语时时启发我的思路,丰富了文章的立意,才使稿子有了这样的面目和效果。

  此外,批评报道要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材料,而在写作时务必留有余地。这既是把握“度”,也是为了使我们的监督能时刻处于主动的位置。见报文章所引用的材料只是我采访中所掌握材料的1/3,有一些事实我并没有写入稿内,比如用教育附加费装修会议室、政府宾馆装修不招标等。稿子刊登后的第三天,淮北市委书记找到我,承认了他们工作中的失误,我则在交谈中严肃提起上述事情。这种着眼于帮助改进工作的善意令对方很感动。

  (作者系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时任人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站采编部主任。多次获中国新闻奖)

  附:

  安徽淮北市去年几个大的招商项目接连搁浅:号称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工程奠基已一年多,如今工地成了荒地;据说要投资30亿元的“温哥华城”在挖了4个大坑后,也没有了下文——

  决策为何连连失误

  蔡小伟

  安徽淮北市的人民路,过去是条不出名的市郊马路,去年却出了一番风头。淮北市民被告知,路东和矿山集镇塌陷区将建起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相距不远处,还要建起投资30亿元的“温哥华城”,淮北这座煤城将彻底改变其工业城市的面貌,成为一个供人们休闲旅游的“绿色家园”。然而时隔半年,“绿色家园”成了半拉子工程,打基础留下的大坑像是几个深深的问号,至今仍静静地躺在那里。

  淮北是我国五大煤矿基地之一,过去地方经济对煤电产业的依赖性很强。着眼于淮北的未来,当地提出了城市转型的思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商贸、旅游城市。为实现这个目标,淮北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

  然而,几个大的招商项目接连搁浅,让人不能不重新审视城市的转型之路应该怎么走。

  画在纸上的绿色家园

  2000年,北京一家民营公司找到淮北市有关领导,希望在淮北建一个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高尔夫球场,称为新世纪生态家园高尔夫6+1球场。项目直接投资30亿元,间接投资超百亿元。面对这么大的外来投资,淮北人喜出望外,像接待贵宾一样,先后6次接待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公司决策人员,并划出9800亩土地,承诺以每亩10元的价格给投资商,供他们在距市区10公里的矿山集镇塌陷区兴建6个连体国际锦标型球场,在市郊人民路东段建一个公益性娱乐球场。

  2001年4月,该项目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启动仪式。谁知工程奠基至今一年多,工地成了一片荒地。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至今没有收到这个项目的用地许可申请。

  高尔夫球场工程搁浅,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时,有人又介绍来一位加拿大客商,带来的项目计划是,建设一个国内一流的生态住宅区,包括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新闻发布中心、豪华公寓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取名为“温哥华城”。眼看投资巨大,淮北市又决定辟出4150亩建设用地,将其列为“重中之重”项目,希望3年内初步建成,2001年10月之前,先建一个别墅群。

  淮北有的是煤矿塌陷地,但许多已复垦,种上了庄稼,要实施这两大工程,许多已经复垦的土地贡献了出来。“温哥华城”的建设需要郊区余庄、梁庄、暗楼村的部分土地,当地居民给予全面配合。任圩镇的农民眼看着100多亩齐膝高的芝麻、豆子被推土机铲去。去年8月11日,“温哥华城”一期工程——别墅苑举行了奠基仪式。然而到10月,这个工程挖下4个大坑之后,就动不起来了。记者日前在工地上看到,4个大坑在太阳下暴晒,其中一个占地近20亩的大坑,灌满了水,周围杂草丛生。钢筋水泥基础已打了一半,一些裸露在外的钢筋,锈迹斑斑。

  命运坎坷的招商项目

  淮北是个有190多万人口的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多元,该地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不多。在这里建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可行性何在?多少人会来此玩高尔夫?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这个问题。答复是:可以建飞机场,请东南亚的大财团老板开着私家飞机来淮北打球。此语一出,引来哄堂大笑。

  同样,建设高档的“温哥华城”,在淮北有多大的销售市场?

  不切实际的项目,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坎坷的伏笔,这样的结果,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都分析到了吗?其实,这些工程开工后,外商并没有再投入多少资金,而是用这些土地进行“再招商”。前不久,记者遇到“温哥华城”工地上的一个留守人员,他说,这工程去年10月就停工了,挖坑的钱还是市里拿的呢。

  不该付出的“学费”

  暗楼村有几个自然村所在地被确定为塌陷地,决定搬迁至现“温哥华城”工地处。但“温哥华城”的建设占用了这些农民的宅基地,面临房屋倒塌危险的农民还没有找到新的安身之处。

  这些项目还没有上马前,淮北的宣传广告早已铺天盖地。一年内,淮北举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活动,做广告,请明星,开新闻发布会,花费谁也说不清。有知情者说,仅几个新闻发布会和奠基仪式,就花费超过200万元。当地一些干部的说法是:“外商出面,淮北拿钱,捞个虚名。”

  在淮北采访时,许多人对我们说,搞经济工作,难免会有失误,我们也允许决策者付一些学费。但如果是为了追求影响和“政绩”,人民是不愿意承担这笔学费的。淮北的市民告诉我们,群众心里自有衡量干部政绩的一杆秤。去年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对副市长进行述职评议,有32名人大常委出席会议,负责这些引资项目的副市长不称职票达到16张。

  几个招商项目的流产和搁浅,如今已引起淮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走一条务实的招商引资之路。最近一段时间,淮北开展了热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市里领导提出,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要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和调研。据悉,市里正在启动南洋工业园,将有制衣、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电子等行业的50家外商投资企业进驻淮北。

  人们期待淮北转型成功。

  (原载《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本文获2002年中国新闻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