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灾难报道要有利于救援调查大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灾难报道要有利于救援调查大局

  魏贺

  8月12日子夜时分,滨海新区一声巨响,让天津这座“没有新闻”的城市一下子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14日下午,按照报社安排,我和两位同事紧急驰援天津。

  彼时的天津滨海新区,由于突如其来的惨烈“人祸”,由于官方发布渠道的不畅通,公众正陷入造谣、传谣的怪圈,尤其网络媒体成为不满、恐慌情绪的宣泄渠道:“剧毒气体扩散至市区”“CNN记者被官方阻止并殴打”“涉事企业负责人只峰背景深厚”“距爆心最近一居民小区全灭,上千人死亡”等,甚至我们最早进入事故现场的分社记者,也在某些人有意或无意的造谣中伤下,成为被“呵呵”的对象。

  如是,在紧跟事故调查、救援进展之外,与层出不穷的谣言“斗争”,成为此次天津爆炸事故报道的另一个主战场。澄清不实信息、弥合社会裂痕、传递理性声音,莫让谣言“爆炸”,正是党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到现场去,到一线去

  现场,是新闻真实性的源泉。网络时代,往往一张来自现场的照片,或者追问一句“你是否在现场呢”,就能回应众多“键盘侠”“围观党”的质疑。虽说眼见未必一定为实,却远胜过泡在网上“脑补”。

  8月15日中午,国内外各家媒体和坊间盛传由于发现氰化物泄漏,距离爆炸核心区两公里范围内戒严,进入现场的部队及周边安置点居民全部撤离的消息。不仅包括BBC客户端在内的一些国内外“严肃媒体”将这一消息挂在头条等显著位置,几位前往所述区域采访的媒体同行,也向我们信誓旦旦地表示:“确实看到了戒严和大批人员撤离”。一时间,人心惶惶。

  这条消息成为当日下午新闻发布会上各大媒体追问的焦点,但发言人仅仅回应了一句“这是一条不实传言,没有发生撤离”后,便匆匆离席。

  要到现场去!疏导公众情绪,绝不能仅靠一句关于消息真伪的通报,更要揭露更深层次的真相,看清谣言产生与传播背后的逻辑。

  事实上,基于跟随部队进入核心区范围采访的分社记者朱少军反馈的信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真伪及严重程度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部队并非撤离,而是根据现场风向的变化重新调度,以便更好地开展搜救工作。剩下的工作,就是前往传言中戒严了的泰达第二小学居民安置点一探究竟。

  果然,在我和王君平到达二小安置点后,现场秩序一片井然,门口虽有武警、公安人员值守,但说明来意后,很快便放行我们进入安置点内采访。在向多位安置点居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求证后,事实终于澄清:所谓的大规模撤离,不过是安置点安排部分非津籍居民集中返乡,为了维持秩序,在几个路口安排警力实施了临时交通管控。第二天,不仅4版发出了相关报道,1版更是给力地刊发了我们拍摄的安置点现场照片。通过在多个现场寻找证据、多方信源互证,版面、客户端、微博等多传播渠道联动下,这一条引起不小恐慌的谣言终于被证伪。

  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

  证伪谣言,是否就意味着要将全部的真相公之于众呢?个人认为,若在常规事件的报道中,大可放手去做。但在灾难场合,事实的选取和剪裁就要服从于有利于疏导公众情绪,有利于救援、调查进程的大局。

  抵达滨海新区不久,我们就得到了爆炸现场氰化物不仅仅来自河北诚信一家公司,也远不止是外界所传的700吨这样一条信息。不久之后,跟随军方进入现场采访的同事看到了报关单上标明825吨的字样。证据确凿,但是否适合在此时对外披露,值得商榷。公开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记者的天职;但如此一来,不仅会再次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将继续跌落,并无益于凝聚社会正能量,推动事件的解决。

  又如,8月18日上午,滨海新区普降雷阵雨,社会上再起雨水中含有氰化物、路上泛起不正常白色泡沫的传言。从舆论旋涡中逐渐调整过来的天津市宣传部门在当天下午即组织媒体对相关环保监测站点进行集体采访。然而,针对公众质疑的两个核心问题,现场环保专家的回答却并不能让人满意:我们全天都在户外工作,不少人都淋了雨,现在大家都没事;正常雨水打在地上也是会起泡沫的。

  虽然从官方公布的监测数据来看,这场雨并不会造成多严重的影响,但如果把以上这样缺乏严谨态度的回答原封不动地写进报道,显然会招致更多非议和不满。最终,在和版面的协商下,我们的稿件里只提及环保数据并表明官方负责的做法:

  “当日上午降雨后,网络上出现了‘路面出现大量白色泡沫,有人淋雨后皮肤感到不适’的说法,记者查阅天津市环保局官网发布的快报,数据显示,降水前后环境空气中氰化氢监测数值未出现明显变化。天津市环保局宣传处负责人表示,环保局有关专家正在对白色泡沫现象进行分析,预计19日可对外发布分析结果。”

  “精明的无知和自我保护式的蒙昧”,在此次爆炸发生后的数天内,天津当地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态度,或许可以用此来形容。政府越是缺乏透明度,谣言的力量也就越大。官方的“不明真相”,与渴望知情也越来越有能力知情的公众之间发生碰撞,造成了谣言的“爆炸”。党报记者,在社会转型与矛盾凸显的当下,愈要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此类碰撞发生时,担起缓冲剂的重任。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附:

  天津港事故现场指挥部回应舆论关注热点

  氰化物未对隔离区外的空气和水造成污染

  天津港事故发生后,爆炸现场存储的桶装氰化钠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少量因爆炸冲击发生泄漏。氰类剧毒物质会不会对事故隔离区外的空气和水造成污染?会不会给群众生活带来影响?现场处置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一时间,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对此,事故现场指挥部成立专门处置小组,按照“前面堵、后面封、中间来处理”的原则,紧急采取设置围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确保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

  氰类剧毒物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吗?

  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15日下午接受采访时说,爆炸事故发生后60小时里,在事故隔离区外仅监测出一次大气中氰化物略有超标,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可以确保封闭隔离区以外的空气安全。

  氰化钠能否直接挥发到环境空气中?环保专家解释,氰化钠虽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在常态下是一种固态晶状体或粉末,不挥发、不易燃、不易爆。只有在其遇水生成的氰化氢进入大气环境后才会短期内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其融入水体中形成氰化物后处理方法成熟,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易于控制。

  12日夜事故发生后,天津环保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13日凌晨3时开始,在事故现场隔离区外增加布点监测,共设立17个大气监测点,实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监测。隔离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监测由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进行。”温武瑞说。

  温武瑞说,事故发生后的连续监测数据表明,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相对稳定,16日起还将进一步优化监测点位。

  氰化物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吗?

  温武瑞表示,环保部门13日凌晨在事故区域内设立了5个废水监测点位,在2个排海泵站进水口各监测出氰化物超标一次,平均超标10.9倍;14日在一处排海泵站进水口监测出氰化物超标一次,超标2.1倍。

  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对事故区域3处入海排水口全部实施封堵,杜绝事故废水对外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对现场隔离区外的雨水口、污水口、污水处理厂、海河闸口进行不间断监测。在事故区域设置围堰,并在污水处理厂前端的雨污池进行破氰处理,处理后排往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截至目前,天津市环保部门在海河闸口和渤海近海的监测取样均没有发现氰化物。

  现场采取的措施能否确保污染不外泄?

  针对人们的担心,根据氰类剧毒物质特性,现场指挥部紧急制定了五项措施,保证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

  ——事故区域所有雨水、污水外排口全部用水泥封堵,确保区域内各类废水不会排入外环境,确保区域外水体和渤海的环境安全;

  ——事故区域周边设置围堰,将事故区域与外部隔离,确保降雨时雨水不会溢流出事故区域;

  ——事故区域内雨水、污水管道内的废水和消防废水全部进入新设置的应急废水处理装置,采取强氧化等方式对废水破氰处理后,再排入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

  ——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在现有处理工艺基础上,在前端增设含氰废水应急预处理装置,实现废水处理的双保险;

  ——对现场隔离区内水坑、水塘、明渠等低洼汇水处内的高浓度废水由专用罐车收集后,送危险废物处置机构立即进行集中处置。

  天津市环保局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透露,现场处置人员正在集中力量在隔离区内对氰化物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氰化物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鉴于事故现场明火已基本扑灭,再发生大规模爆炸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不用担心隔离区外的大气和居民饮用水受到影响。”

  现场存放的氰化钠怎么处理?

  记者从15日晚天津市召开的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会上获悉,目前氰化钠已找到,影响是完全可控的。

  据介绍,得知现场存放氰化钠后,现场指挥部专门邀请天津大学的3位专家赶来做了技术指导、出具处理方案,现场指挥部派防化部队全副武装进行地毯式排查,将找到的氰化钠用沙包围好,防止泄漏。找到的氰化钠将由生产厂家派出的专业人员协同武警武装护送回河北厂家回收。接下来将由专业人员再做3次排查,做到无残留。氰化钠安检部门已准备足够的过氧化氢和三代硫酸钠,用以清理可能残留的氰化钠。目前检测结果显示,氰化钠未发生大范围泄漏。

  针对有说法称“大量氰化物爆炸后挥发遇水即成剧毒物,近期不要淋雨”,正参与处置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安认为,雨主要来自地面水蒸发,现场即使有微量毒物蒸气,其在整个降雨云层中所占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一般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安全。

  (综合本报记者卫庶、朱虹、王君平、靳博、魏贺、朱少军、郭舒然及新华社记者报道)

  (原载《人民日报》2015年8月16日) 增强“四力”专题解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