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孩子推不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孩子推不动

  每次在大学饭堂碰到张教授,他都苦恼万分地向我投诉一个他怎样也推不动的青年人。

  张教授是天下第一好人,事不关己,但他总是为亲友的子弟劳心。

  第一次认识张教授,是因为他有个朋友的儿子,天天待在家里不出门,以各种理由不上学。张教授不但为他们安排心理辅导,还亲自督促,让我们及早安排会面日期。

  我们约好了这家人早上十时见面。

  十时整,家人们都来了,就是不见青年,理由是太早了,他还没有睡够。

  我们只好找张教授,把他从课堂内找了出来,结果由张教授在电话上又哄又劝,还亲自驾车到青年家中,把他接过来。

  但是来得一次,来不了两次。张教授出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断为这青年打气,为他找学校、为他找工作、为他找辅导。青年人冷眼看着这位长者为他忙得团团转,高兴时也会哄他一下,答应以后一定努力做人。不高兴时,连招呼也不打,怨他好管闲事。

  张教授气得发誓从此不再理会他。但是才一转身,又忍不住插手。

  这种裹足不出户的青年人,在香港实在不少。他们大都很聪明,而且十分完美主义,就是不肯适应外面的世界,一不顺意,就逃回家里。

  在家躲藏愈久,愈难出去,愈来愈觉得外面的阳光刺目,外面的沙尘滚滚,外面的交通挤塞,外面的人事复杂。

  外面,是一个不圆满的世界;而在家中,只要有游戏机在手、大棉被在床上,昼夜颠倒,便是一个不受骚扰的静舍。

  这个静舍,其实对任何人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我每次放长假,都喜欢把自己锁在家中,六亲不理,玩游戏机玩到眼睛发酸、睡觉睡到天荒地老,然后张开眼来,享受那种什么地方都不去、一切真理都包藏在羽绒被内的沉醉。

  这种慵懒得毫无所求的舒服感,我相信就是吸大烟的感觉,也许,当我们依然在母体内浮沉时,就是这种舒服的感觉把我们团团围着。

  回不了母体,起码可以把自己包裹在床上。

  问题是,这种感觉一旦成为依赖,就会变成万丈深渊,难以解脱——舒服的房间很快就变成牢狱。

  遇上这种情形,一般辅导都很难产生作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愿意见任何人。

  这时候,家人的影响力最大,偏偏父母总是应该强硬时不能强硬,无须强硬时却又强硬得无理,阴差阳错,结果泥足愈陷愈深。张教授再有办法和耐性,都无济于事。

  有一位母亲,好不容易才把女儿赶回学校上课,但是孩子一有休息时间,便赶回家来,吃午饭、喝茶,不住地往家里钻,母亲知道再这样下去,女儿是没有办法投入学校生活的了。

  下面是二人的对话:

  女儿说:“我不是不想加入同学的阵线,但是自从我生病在家耽搁了一年,同学们都升了班,我又不想她们知道我的问题……”

  母亲说:“你这全是借口,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学校饭堂买到,不喜欢的话甚至可以到附近商场,要吃什么有什么,你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吃午饭?你为什么一定要缠着我?你再这样下去,我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你知道不知道……”

  女儿说:“我不是要缠你,你不能一概而论……”

  母亲说:“还说没有缠我?我稍为外出,电话就响个不停:‘妈妈你在哪里?怎么不理我?’不单你如此,你的老爸也是一样,我想约几个朋友聚聚,他就坐立不安,唉声叹气,你们全部人就是想把我困死……”

  从这一段话可见,母亲本来想处理女儿不断回家的问题,但是二人愈扯愈远,到最后,变成一种发泄,怨气甚至牵涉到夫妇关系,却就是没有解决本来想要解决的问题。

  要协助孩子长大,明智的父母都会思量对策,因为光靠谈话是不够的,有时愈谈愈纠缠不清。

  要协助这些“黏家”的孩子出门,父母二人无论有多大分歧,都要面对面坐下,冷静地探讨问题所在。

  这孩子为什么不肯出门?这孩子在家最依赖的是谁?这孩子最怕面对的是什么?谁最有能力拉他一把?

  离不开家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心魔”,父母必须合力把这心魔找出来,一同对抗。孩子愿意改变当然最好,孩子不愿意改变时,父母也要联手捉魔,不然孩子将永远囚在家里。

  我自己处理这类个案时,第一步就是要父母联手,了解孩子这个情况的前因后果,有多少是家外的压力所致,有多少是家中关系的延续。

  如果是单亲,也要明白父母的离异与孩子的情况可有关联。或者其他家人的参与,影响何在?即使成了冤家、分了手的夫妻,仍须负起做人父母的责任。

  要冷静地探讨问题,父母都必须有大将之风,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十分难打的仗。

  第二步,就是策划兵法。

  长期不出门的孩子,一般都是精力不足,愈睡愈没有精力,因此这时候要他上学或工作,只会是空谈。解决方法是,首先要让他有体力劳动,每天出门跑步半小时,比千言万语更有效。

  要孩子出门,有时实在需要一番搏斗,每一步都需要有一定的策略,而且因人而异。绝对不止靠与孩子“沟通”这么简单。

  孩子生来就是依恋父母的,没有足够推动力,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家门。

  而这些落在后面的孩子,往往都会抱憾终身。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