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十年树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十年树人

  这个十岁的小男孩,长得十分精灵,操着道地的北京话,表达自如。

  与他谈话十分痛快,一点都不用转弯抹角。

  我问:“听说你爬墙的本领很大,你能够爬出这房间吗?”

  他仔细打量四周环境一下,说:“太容易了,只要从门柄踏脚上去,攀上门顶的天窗,不用费劲就可以溜走。”

  这男孩没有夸张,他真的像孙悟空一样有百般本领,学校关他不住,老师见到他就头痛。

  据他的校长说,他自幼儿班开始,就把校舍弄得天翻地覆,现在念小学,更是神憎鬼厌;事态严重时,学校甚至要求父亲陪儿子一齐上学。

  那是一项奇怪的安排,试想父子二人并排坐在教室内,名义上是帮儿子念书,实际上是罚爸爸上课,对父子二人都是一种耻辱,怪不得父亲满面怒容。

  我问孩子:“这安排对你上学有没有帮助?”

  他苦笑说:“没有,只换来回家让爸爸打得更厉害。”

  孩子出示他的手脚,伤痕累累。

  他说,打也没有用,反正也习以为常。

  他继续:“功课实在难做,数学更是摸不着头脑,连爸爸也学不会。我只喜欢体育及舞蹈,我要练好武功,做个天下无敌手。”

  这是我在北京作示范讲学时遇到的一个个案。人在纽约,因为要讲授一项有关中国家庭治疗的专题,重温当时与小男孩谈话的录影纪录,一只充满精力的小顽猴,又再活生生地重现眼前。

  孩子的导师与父母,都以为问题出在孩子本身,我却觉得,孩子的问题,有大部分来自他四周的环境及制度。

  学校与家庭,往往只能接受一个听话的孩子,对于出位人物,却总是重复又重复地使用一些明知没有效的老方法。

  北美的学校制度,也是经常以停学作为惩罚,明知这只会无形中鼓励孩子逃学,也不肯下些苦心创造新意。北京学校找父亲陪学这方式,其实很有创意,因为要处理一个问题学生,学校是应该与家庭联手。只是这种联手需要很多心思和策划,才可收效,不然就会变成推卸责任。

  一个十岁孩子竟会变得完全不受管教,必然事出有因——齐天大圣不过是天庭制度的副产品。

  认知行为治疗派的宗师Donald Meichenbaum做过一项很有趣的研究,发觉孩子的成就,在初小阶段就定出高低:聪明的孩子愈来愈聪明,呆笨的孩子愈来愈呆笨;他相信这现象归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影响。

  根据他的分析,聪明的孩子易教,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而老师对孩子的认可,对孩子是一种鼓舞,启发孩子表现更佳——这种互相牵引的推动,是一种无言的舞蹈。同样地,难教的孩子令老师泄气,气馁的老师对提不起劲的孩子当然更是缺乏推动力。因此,成功的孩子愈成功,失败的孩子愈失败,这是一种循环互动的道理。

  我与这男孩只面谈了一小时,觉得他的谈话很有意思,他感觉到我对他的欣赏,于是表现得更为出色。开始时他只是倔强,渐渐地,却真情流露。他说,老师讨厌他,同学讪笑他,爸妈打他。他自小开始,每天的生活都是混混沌沌,尤其在学校里,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做得对的。

  当时孩子的校长和父母都在场,他们目睹一个一致被公认为无可救药的小魔头,原来只是一个求助无门、被全人类拒绝的小男孩。

  孩子的母亲说,儿子老是缠着她,不停给她打电话,有时更老远地步行到她上班的地方找她。学校及家人把他关起来,他却总是逃掉。奇怪的是,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逆来顺受,却哭着问母亲:“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

  原来他视母亲为避难所,可惜母亲并不明白孩子的彷徨。

  我问孩子:“有人知道你的委屈吗?”

  神通广大的猴精,只有无言地摇头,幸好他有一位尽忠职守的校长,不但陪这一家人一起前来接受辅导,并且愿意为这孩子作桥梁,让他在学校找到一个依靠。

  在我成长的年代,老师在我们的成长中往往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渡过很多家庭及生活上的难关。但是,在现代社会那过于清晰的分工制度下,老师变成只是教学的工具,再也难有十年树人的理想。

  《六十分钟时事杂志》(60 Minutes ) 栏目组曾特别访问了一位在纽约贫民区办学的校长。众所周知,纽约贫民区的学生多来自问题家庭,酗酒、暴行及乱伦是惯常事,那些孩子长大后绝少有翻身机会,往往重复上一代的问题。但是这学校的学生当中,出了很多成功的专业人士,并且专为贫民服务,被誉为纽约贫民区的一个办学奇迹。

  问起这校长的办学秘诀,她说:“道理其实很简单,我对学生说,不管你家中有多不如意,那是成人的问题,并不是你的责任。可是上课是你的责任,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我要求你付出最大的努力,而我的工作,就是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及支持,助你成功地达到这个任务!”

  道理是简单,但是什么才是“适当”的学校环境,个中实在大有学问。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