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放不下父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放不下父母

  这青年人长得眉清目秀,仪态优雅,穿着粉红色衬衣、白长裤,头发束成马尾,我很自然地就对他说,我可以称你姐姐吗?

  谁知青年人身旁的父母立刻抢着答,他是个男孩子!

  糟了,我怎的如此糊涂,刚才在讨论这个个案时,辅导员分明说这病人是男生。只是我一走入会谈室,就怀疑自己先前是否听错了,因为不论外形与声音,眼前的青年真的像个女孩。

  我赶着道歉,但是忍不住问他们:“别的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糊涂,误把你们的儿子当作女儿?”

  三人同时回答,这情形是不断发生的!

  你们介意吗?

  男孩说:“无所谓。”

  母亲说:“我是平常心处理。”

  父亲说:“儿子变成女儿,谁不痛心?”

  三个不同的回答,同时带出我们三小时的激烈交流。

  这是我在台湾做家庭治疗示范的一个个案。

  我刚从南非回来,马不停蹄,方向不分。在这宝岛一口气做了三天工作坊,对着一百多位在心理治疗界各有千秋的参加者做当场示范,自己已经是神志不清,没想碰上这位明显地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障碍的青年人,一开始就让我出洋相。

  幸好父母二人毫无保留,我问父母怎样理解这孩子的性别倾向,父亲说:“那是因为妈妈对他过分保护,孩子无法学习怎样面对外面的世界……”

  母亲立即反对,她说:“这是错误的说法。爸爸自小抛弃我们两母子,只管打骂,他是个暴力的丈夫,暴力的爸爸……”

  父亲说:“这是过去的事,我已经不再打你,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孩子的问题……”

  母亲说:“你不敢再打我,是因为现在有法律制裁……”

  孩子夹在中间,左耳朵入一段话,右耳朵入一段话。

  我问他:“你父母每次交谈都是这样的吗?”

  他用女孩子的音调回答:“对,每次都是一样。”

  父母也同时回答:“我们无法交谈!”

  我其实并不想知道这对夫妇的婚姻问题,只想了解他们怎样处理孩子的情况。

  这青年人已经在精神病院住了一段时期,才十六岁,便患有情绪失控、惧学,以至休学,父亲长期在中国大陆工作,每月才回家几天,母子二人长期相处,吵起来时儿子对母亲也会拳打脚踢,行为愈来愈步父亲后尘。

  怎样协助这青年人走出这个恶劣的景况,是治疗师的最大考虑——但无论我怎样鼓励这对父母把话题集中在青年人身上,他们都无法不扯到夫妻的关系上去。尤其是母亲,她的悲哀是那么深,谈起儿子时,她总是说“我们母子”。

  母不离子,也许这是被抛弃的妻子的自然信念,但是目前的情况,真的是母子二人同体。母亲的一举一动,儿子都专心地看着,十六年来的生活经验,都凝结在母亲那哀怨愤恨的一张脸上。

  坐在儿子另一旁的父亲,无论怎样向儿子表示关注,儿子的身体都倾向母亲。父亲无计可施,只好坐在一旁垂头丧气。

  母亲说,孩子不断叫她与丈夫离婚,但是她坚决不同意。

  我也禁不住好奇起来,既然僵到这个地步,怎么不考虑离婚?

  她毫不犹疑地表态,说:“我绝对不会让他走,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梦想都放到这段婚姻上,怎能如此便宜他?”

  那么,男人为什么不自己跑掉?

  这话我不敢问,也不想问,每段婚姻都有它自己的前因后果。

  但是当前最大的危机,是有没有办法让这一对活冤家,暂时放下彼此的恩怨,理智地共同商讨协助儿子的良策!

  问题是,要他们合作,就不能不探讨他们为什么不合作。

  要他们谈儿子的问题,又不能不牵涉到婚姻的问题。父与母、母与子、子与父,循环又循环,好像一个大轮回,连治疗师都不能不被卷入漩涡,不知由何而始,由何而终。

  我每次与台湾家庭工作,都觉得是对自己情绪的一个大考验。那一股深远的哀怨,那股不甘心,好像汹涌巨浪,随时要把四周的人冲走。

  我回到邻室与一直在单面镜后观察的学员商讨,原来他们中很多人也看得感情澎湃,不能自已。

  也许,家庭是一个无尽期的挣扎,两个人成家、生孩子,本该是最自然的事,但一牵涉到感情,就往往掀起一连串各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反应,会造成一个模式,重复又重复,成为每个家庭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孩子,往往又会不知不觉地,把整个文化承接下来,不能突破。

  也许,这青年人的最大问题并非性别混淆,而是混淆在父母那两股洪流的互相冲击当中,躲不开,避不了。

  而成长的道理,是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放下父母。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