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囚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家囚
这青年人面色苍白,好像久不见阳光,没精打采地像个吸了大烟的道友。
他的母亲坐在身旁,不断地提醒他各种事项——叫他守时,叫他不要老躲在房中玩游戏机,叫他梳洗,叫他努力求学……
母亲是他的闹钟,是他的保姆,是他的菲佣,是他的总管。
只是她的每一项提醒,都被当成耳边风,只会让青年人一脸不耐烦,却没有任何效用。
这种青年我十分熟悉,在临床案例及亲友家中,我已经见过很多次,每次都以不同姿态出现——有时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有时是十八九岁的青年,有时甚至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他们有时是男,有时是女,在美洲我也见过他们多次,但好像在中国社会中见得最多。
他们有个共通之处,就是出不了家门。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有色彩,他们都无法欣赏;无论脚步走得多远,总有一条无形的绳子,把他们扯回家来,父母、游戏机或漫画书是他们的全部世界。这些离不开家的孩子,我们称他们为“家囚”(Prisoner of Home)。
人要长大,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离家,即使身住家中,心也不留家中。但是“家囚”就刚相反,他们即使远赴重洋,心也留在家中,千方百计赶返家园。
冬冬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美国读了两年大学,却度日如年,不是患忧郁症,就是企图自杀。直到父母烦不胜烦,终于把他接回家来。
回到家里的冬冬,终日把自己困在房中,晚上打游戏机打到天亮,白天睡觉睡到天黑。父母想尽办法,威逼利诱,就是无法把儿子从房间拉出来。
英儿比冬冬持久,在澳洲勉强读完大学,但是返港后没有一份工作做得下去,不久返回家中,再也不出门。
我见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年轻女子,因为工作受了委屈,把自己关在家中,一关就是二十年,一步也不走出房门。真正坐牢的囚犯都有机会到室外走动,这女子却把自己的青春囚困在房中,母亲是她与外界唯一的联系。
正常人很难想象,这些家囚怎么会选择如此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但家囚的特征,就是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家囚又以青年人为多,他们有个共通之处,都是充满挫败感,除家庭以外,不能与其他人发展同辈关系。
很多人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地离家;却原来长大的过程并不容易,往往都会出岔子。
策略派家庭治疗大师Jay Haley写过一本书,叫作《离家》(Leaving Home),谈的就是怎样协助这些离不了家的青年。
Haley认为,如果你想协助这些青年,就不要不停地解释他们不离家的理由:他缺乏自信,他不懂得与人相处,他有精神病,他身体欠佳……理由有一百个,但是没有一个理由足以让这青年脱离困境。
Haley做过一项治疗计划:十四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青年,全部都有住院记录。治疗的目的,一是让他们不再入院;二是协助他们不再恋家。
目的清楚,就不会被其他枝节转移视线。
要达到上述两个目的,非要家长参与不可,并且不纯粹空谈,而是治疗师与父母有步骤地根据各个案例所需,一同谋求策略。
一般来说,家囚不能离家,是基于不能成功地投入外面世界所致。而不能与外面世界成功地建立关系,主要是因为过于依赖家庭,只困在父母之间。怎样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是改进的第一步。
因此,要改变的不单是青年自己,他的父母也要改变。青年人能够成功地留在家中,必定有人维持他的这个位置。父母的最大陷阱,就是明明知道孩子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却不知不觉地卷入漩涡,继续纠缠;孩子离不开家,有很大成分是因为父母放不下孩子。
怎样协助父母与孩子划分适当的界限,是步骤的第二阶段,青年人与父母是不可以没有分界的。离不了家的孩子,往往仍然处于哺乳心态,而他们的母亲或父亲,又忍不住继续给他喂奶。要孩子长大,父母必得联手,无论他怎样发难,都得忍心把奶瓶取走。
Haley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就十分困难。因为整个过程不单是斗力斗权,同时也是斗智。
我看过很多父母,都被这些家囚困住;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同时也是监狱的守卫。因为他们不是不停地向青年人劝诫,就是生气地骂他不争气;但是才一转身,又忍不住不断地为孩子张罗,结果青年人继续不用接受任何生活上的挑战。
最糟的是父母分歧,二人互相抵消,孩子就更变成没有人管得住的金刚精。
出不了家的孩子,心中其实万分彷徨,他们自己也明白不可长此下去;但是囚在家中的日子愈长,愈难走出去,这个道理与长期吸毒无异。
要协助他们逃出生天,非借用孙子兵法不可。 “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