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楼上楼下
这爸爸妈妈坐得十分特别,各自拥着一张椅子,爸爸拥着的一张椅子坐着哥哥,妈妈拥着的一张椅子坐着弟弟。
弟弟衣着鲜明,皮肤黝黑,是一个爽朗的青年。哥哥却面色苍白,双手抱着自己双臂一动不动,像个鼓了一肚子气的圆球,如果不把自己按住,就会升上空中去。
再看清楚两个年轻人身旁坐着的父母,妈妈也是色彩鲜明,爸爸却满面愁容。母亲配弟弟,父亲配哥哥,两个阵容,一边是阳光普照,一边是阴霾满布。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见心理医生?
妈妈抢先回答,她说:“我和两个儿子已经接受了一年心理辅导,上星期大儿子决定休学,我劝他再三考虑,他就打我……”
母亲没说完,父亲就说:“我们两代的恩恩怨怨一辈子也说不完。我今天来,只想帮助大儿子找回自信心,他背着的担子太重了。他是个很敏感的人,什么都看在眼里,他心事重重,别人怎会了解?”
也不知道他是为自己还是为儿子解释,只见他愈说愈激动,眼中含着泪光,一个腼腆的男子,流露着一肚子的辛酸。
这一对夫妇已经离婚八年,但是彼此的恨意仍然是如此鲜明。男的没有望过女人一眼,但是句句话都是向她而发;女的态度大方,但是处处都透露着对男人的不满。
理论上是分手了,实际上仍然被一股愤恨联结在一起。
最妙的是,他们分别住在一所房子的楼上楼下,父亲与哥哥住在楼下,母亲与弟弟住在楼上,各人拥有一个儿子的抚养权。楼上楼下,同一家族,却是两个不同的天地。
上述是我在台湾所见到的一个家庭。
我不了解这对男女的过去,只知道那是一段悲剧婚姻,男的失控时会打女的,后来由法庭强迫他们分居,女的就搬往楼上去。从分居到离婚到争取抚养权,八年来,这个家庭的冲突并没有因婚姻的终结而停止。
爸爸说,他不会再娶,好像他的孤单与哀愁,是对女人的最大抗议。妈妈说,追求她的人很多,但是她都没有接受,因为前车可鉴,不会再相信男人。她是一位专栏作家,虽说不写自己的故事,最近却写了一篇文章,主角是个魔鬼,写的就是她的前夫。
有趣的是,她这篇文章尚未刊登出来,男人已经说:“我就是被她形容成一个魔鬼!”
原来爱与恨的功效是一样的,同样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个兄弟被夹在中间,哥哥一言不发,不但十问九不答,眼睛也没有翻一下。
我只好问弟弟八年来的生活情况,他说:“就是忙着楼上楼下跑。”他的声音十分微弱,父母之间的事实在不好说话,而兄弟之间也明显地十分不和。
母亲附和小儿子说:“我知道爸爸打大儿子打得很厉害,但是他却仍然站在爸爸一方。”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有一些极度忠心的子女,无论怎样挨打,却总是不会离弃父母。
见过这位父亲,就更加明白这个道理。父亲内心的激动、情绪的忧郁,脸上那一股难以形容的哀伤,只觉得万分无奈,却又被压抑得寸步难行,连我这陌生人都被感染,何况是那一直守待了他八年的儿子?
母亲其实很明白儿子的心态,她说:“儿子仍然不能接受这个家庭已经破裂的事实,每见到有男人找我,就十分不高兴,仍然以为我会搬返楼下。”
母亲与弟弟搬走时,哥哥只有九岁,也许这九岁孩子保护父母婚姻的心态,一直陪着他成长:十七岁的大男孩,坐在那儿动也不动,死抓着一个已经完全破碎了的旧梦。
母亲想营救儿子,又再打起官司,要从前夫手上把儿子领回来,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儿子是不会丟弃父亲的,而且他也不会轻易宽恕母亲丟弃父亲。
母亲的世界是那样的新鲜,父亲的天地却是怨气冲天;但母亲的世界愈吸引,儿子就愈不能抛弃那个陈旧的天地,就愈要迫使自己发狂。
在整个会谈中,哥哥没有动过一下指头,哼过一声,只有一双眼睛盯向半空,凝结在某一个时空。
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他那无声的故事,母亲说儿子也是个写故事的人,曾经向她索取征文比赛的资料。
临别,我对他说:“我希望有一天会看到你自己撰写的故事!”
我希望他会找回自己的声音。 “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