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庭生病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为教子方程式解码
这男孩只有九岁,长得眉目清秀,眼睛溜来溜去,但是母亲把他介绍给我时,他理也不理地,转身便跑掉。
母亲说:“快来叫声李老师。”
他人已走到房子的另一角,老远地叫道:“你老死!”
母亲说:“不得无礼,快过来。”
男孩在远处的椅子上坐下。说:“我就坐在这里。”
母亲:“你乖,先过来,等下我陪你去买礼物。”
男孩:“现在就去,我不喜欢来这里,闷死人了。”
母亲与男孩周旋了大半天,十分耐心地向他解释,仍然无法让男孩就范。最后,她生气了,走过去把男孩揪起,用力把他拉过来。男孩大叫大跳,挣脱了母亲的掣肘;母亲也不让步,母子二人就这样你追我逐地纠缠不清起来。
纠缠不清,是个十分有视觉性的形容词,用来描绘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关系,尤其叫绝。家庭治疗虽然源自于美国,但是英文里,我就找不到比这个更贴切的词。
纠缠不清,同时寓意着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是很难与自己纠缠起来的,必须起码多一双手、一对脚,才会阴差阳错,彼此卡着。
像这个小男孩,人人都说他过度活跃。幼时是个哭哭啼啼的婴儿,长大了是个吵吵嚷嚷的男孩,谁也别想在他身上获得安宁。七岁便开始见精神科医生。
但是如果留心他的一举一动,就不难发觉那完全是久经训练而培养出来专门针对母亲而设的精密行为。他的每个反应都与母亲的行动扣得一丝不乱,此起彼落。
一连串的互动、一连串的追逐,结果是母亲的一连串惨败。
父亲就坐在一旁,一动也不动,眼睛只往前看。我问他说:“你认为你妻子这方法可以管得了孩子吗?”
他冷冷地说:“她棒,让她管去。”
声音被儿子的叫嚷淹没,但是我仍听得出那隐藏着的一丝恨意。
由孩子的不受管教到母亲的锲而不舍,再转移到丈夫对妻子的冷眼旁观;由一个人的行为,引至两人的互动,再伸展至三人的僵局,这是管教孩子最常见到的一种家庭形式。我见过很多被列入失控的儿童,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精神病患者,只有靠药物来维持。
记得若干年前随着老师Minuchin到纽约北面一家儿童医院访问,见到一个九岁的男孩,Minuchin问他说:“你为什么住院?”
那男孩答道:“因为我妈管不了我。”
Minuchin好奇地再问:“那为什么是你住院,而不是你妈住院?”
那当然是一个奇怪的问题。究竟谁人要住院,或者是换一个问法,究竟谁人更需要协助?
孩子向母亲撒野,其实是最正常的行为,关键在母亲的定力。我想起自己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与母亲出门,在玩具店看上一个上链后会爬行的娃娃,闹着要买。
但是母亲就是不肯依我,我哭着不肯走,也是大叫大跳,拉着母亲纠缠;母亲却不理我,大步向前走。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失望、愤怒,及不见了母亲的惶恐,千方百计去反抗这个不能接受的事实。最后,却还是无可奈何乖乖地追上那其实躲在远处等着我的母亲。
也许,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无论你闹得多凶,大人自有应付良法。
而很多失控的孩子,学到的课程却是刚刚相反,他们知道只要闹得够凶够持久,母亲就必会投降。
其实,当孩子不讲理时,很多母亲都知道要走开一旁,不予理会。偏偏有些过于用心良苦的母亲,在孩子不讲理时,坚持与孩子讲理,认为这是亲子之道,要孩子心甘情愿地服从。这些触礁的母亲,大都过于重视孩子,全部心意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一举一动离不开她们的眼,孩子也自然地将全部专注放在母亲的一举一动上。纠缠不清,反映的也就是二人过于接近,缺乏彼此应有的空间:只有对方,而自我意识不足。
其实很多父亲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冷眼旁观,懒得参与。又或者他们曾经参与,但是他们的办法并不为妻子接受。更糟的是,他们有时实在看不过眼,忍不住向孩子动粗,被妻子与孩子都认作恶人,从此不得翻身,落得空有虚名,其实一点杀伤力也没有。就像前面提及的那位丈夫,妻子一方面希望他帮助自己处理孩子问题,另一方面又宁愿他别插手,怕他把事情弄得更糟。
结果是母子愈更黏缠,父亲就愈更处于局外,成为门外客,无计可施。这些问题,大都反映着夫妇之间存在的矛盾。
来到上海,见到的也是一个被判为过度活跃的十岁男孩,他不断地与父亲作对,虽然吃了多种药物,仍是精力充沛。他说自己锻出金睛火眼,就是用来监视父亲行动的。
父亲努力拉拢儿子,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敌意,全是受母亲的影响。后来才知道,妻子在怀孕时,发觉丈夫对自己不忠,她对丈夫的怨恨,一藏就是十年: 十年来,她都是与儿子同床,与儿子谈心。她其实并没有在儿子面前埋怨过自己的丈夫,只是她内心的不安及焦虑,儿子都接收过来,成为他那不停的活跃,以及自然而然地对父亲的种种攻击。
我对男人说:“你要接近儿子,就必须要设法排解你与妻子之间的结,否则,无论你怎样努力,孩子都不会接受你。”
那男人才恍然大悟说:“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我与孩子之间的误会,因此千方百计去亲近他,原来这是三个人的关系!”
很多父亲不知道,儿子是母亲的忠实卫士,丈夫如果保护不了妻子,就别想儿子会让你的日子过得安宁。
孩子的最大心愿,就是父母亲的关系良好,他们会特意把父母的手牵在一起。如果长期活在父母的矛盾中,他们就会因为发挥不了孩子天生对家庭的保护作用,而产生各种基于长期处于铁三角状态的种种问题。失控或过度活跃,只是其中常见的几种而已。
可悲的是,这些儿童往往被当作精神病患者处理,其实他们只是反映家庭生病了的一面镜子。
要挽救孩子,就得让爱孩子的父母了解: 他们必须站到同一阵线,让孩子返回自己的实际年龄,做孩子应做的事。否则像那个完全不听母亲管教的男孩,因为长年与母亲作伴,熟知母亲的心事,误以为自己与母亲是平辈,当然就不会接受母亲的管束。加上母亲在他最不讲理时仍然处处讲理,只会让孩子更是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那保持距离、不多言语的处理办法往往更为有用。可惜不和睦的夫妻总是低估对方的效能,结果只会挫对方的锐气,反而让孩子坐大。
上述这些例子都是集中在男孩,其实女孩也有失控的情况,而且因为口舌比男孩伶俐,有时更是舌剑唇枪,让人更难招架。只是行为问题仍是男孩居多,女孩反而更多是情绪向内而发展成身心症。
有很多过分活跃症,都是孩子对父母矛盾的反应,这股矛盾不一定是高温度的,隐性的矛盾有时更具杀伤力。要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上述一类,做一个简单的家庭评估就可以明白。只可惜业界有很多测量儿童各种状态的工具,就是缺乏有分量的家庭评估,让我们了解孩子与父母在关系上的牵连。有人甚至会认为这种观念是否怪罪父母,把问题转移到他们身上?
其实,明智的父母都想知道,孩子的心结究竟结在哪里?知道的话总比莫名其妙为好,如果孩子的问题真的是反映了自己的婚姻,那么起码我们知道自己有个忠心耿耿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行为失控的年幼精神病人。这种了解对孩子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必只靠药物解决问题,同时让夫妇也可以趁机为自己的婚姻打气。
但愿天下所有焦虑的父母,都找到一个新的空间和角度,一个以夫妻为本的教子方程式。 家庭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