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庭生病了

做个开心快乐人

家庭生病了 李维榕 4521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庭生病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做个开心快乐人

  在大学门前碰到净因师,他第一句就问:“你什么时候请我吃饭?”

  对着这位平易近人的佛学大师,我不加思考便答:“好呀!天凉了,我请你吃蛇羹去!”

  他笑说:“喂,你忘了我是和尚,还是请我吃素吧!”

  我与净因师其实并不是很熟,他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教授,有一阵我们曾经讨论过佛学思想与家庭治疗有无共同之处。结论是佛学无所不及,包罗众生,家庭治疗其实是一种系统思维,包括着人际关系的各种层次,两者必有共通之处。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处入口,可以发展一项跨部门的研究。倒是在探讨之余,有个经历让我一直没有忘记。

  那次,净因师到家庭研究院来看我作治疗示范。当时我正在督导另一治疗师做个案,这治疗师同时是家庭医师,他带来一个病人的家庭,并且解释自己的工作:不单治疗病人的身体,也要治疗病人的心魔。

  在讨论个案的时候,我们发觉,那病人住在城东,而那医师住在城西。病人带着家人横跨港岛去看病。难道城东没有医师吗?这医师有何特别之处,让这一家人大老远地跑去找他?

  治病只需十分钟,治心则费时耗事,在这急功近利的时代,取难舍易的人毕竟不多。我问那一直静观不语的净因师:“这算不算是一种佛说的慈悲!”

  他简单地用英文答我:“Not yet!”

  我们又继续讨论个案,治疗师形容在家庭疗程中遇到很多阻碍,即使他努力地推进家庭关系,病人往往宁信瓶子里那一粒粒的药物,而不肯面对家庭矛盾所蕴酿着的根由。可喜的是,在治疗师耐心的关注与支持下,病人终于有突破,开始面对婚姻失败的悲痛。

  我又问净因师:“这可算是佛说的慈悲?”

  他又用英文答我:“Close!”

  我们又继续讨论下去,我也记不清后来说到哪里,也许说到哪里并不重要,只记得第三次我又问净因师:“这可算是佛说的慈悲?”

  这次他答我:“Almost!”

  我们讨论了三个小时的话,净因师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单词作答。有趣的是,由not yet到close到almost,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向,一种语言的动力。

  后来我领悟,我们这次交往其实是一个填充游戏,初时我以为是自己找他答话,其实是他给我提供了三个大空间,让我们用个案的内容和细节,把这些空隙填充起来,完成一项旅程。

  不知是否受了那次交流的影响,我后来在教学方面,对治疗对话的“留白”和方向感,不知不觉地就投下极大关注。治疗的谈话本身也是一项互相带动的旅程,让当事人反映内心及人际关系的经历,从而获得新领会。要达到效力,话与话之间,必须留有很多空白。如果每个空间都填得满满的,就没有新的体会或新的可能性。

  留白在中国艺术是一种意境,一种无声胜有声。在西洋意念却是一种期待,像一个空舞台,一个尚未加上色彩的画架,向我们的想象力及创意招手。

  不久前在上海教学时,也提到留白这个概念,当时在场的同学都对这个议题反应热烈。记得其中一位同学,还特别写下详细笔录。有趣的是这么喜爱留白的一个人,却同时是个一举一动把整个空间都霸占的人,她坐在最前排,事无大小,与她有关或无关的,都指挥自如,让我眼花缭乱。

  我忍不住问她,你这般欣赏留白,怎么把连属于我的思考空间也占据了?

  这一问,很自然地就勾起我们近代人在自己文化熏陶与生活支配之间的挣扎,甚至迷失。也许我们太习惯了没有空间的生活,即使在有空间的时候,也很自然地用自己的行动把所有空白填满了。

  回想起来,好像很多生活上碰到的事项,都可以与净因师那次交流的经历拉得上关系。当然,我也明白,“如果你在旅途中遇到菩萨就要把他杀掉”的道理,因为你愈以为得到就愈不能找到。

  因此我一直没有刻意去找净因师,这次无意碰上他,倒让我十分兴奋,因为我发觉,原来我一直没有丟下他。

  慈悲为何物?是悲天悯人吗?是悬壶济世吗?是施舍?是感恩?是同理心?是大爱?

  我相信这答案一辈子也不一定弄得清楚,只是我相信,慈悲必然是一种快乐,一种似水如云的淡薄,一种对己对人的包容。

  刚巧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部日本电影,片中的母亲大半生蹉跎,但是她死后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却说:我虽然婚姻不幸,但是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就觉得很幸福,谢谢你对我的照顾,我死而无憾了。

  人生可以有很多憾事,但是死而无憾,就是一种恩慈。

  在工作上看过太多不幸的家庭,如果说这些家人不够关心彼此,不如说他们对彼此存有太多不能满足的期待、太多的失望,以及长期失望而产生的苦涩,这些东西塞满了他们的胸襟,造成怨气冲天。

  简单来说,这些没有胸襟的家庭都缺乏慈悲,而缺乏慈悲的家庭,会产生恶果。

  不知有多少次,我真希望有人可以抱抱这些不幸的妻子或母亲,用手抚平她们心中的愤怒,让她们可以放心地把倦累的身体靠在一个坚强的肩膀上。而偏偏那个可以让她小鸟依人的伴侣,却毫无表示地站在一旁。

  也不知有多少次,我多渴望有人能融化那情绪好像凝结在某一时空的男人或父亲,让他们可以接触到埋在心底的痛楚。而那一直想丈夫亲近的妻子,却偏偏是表露出一脸鄙夷之色。

  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

  也许他们的公道都是对的,只是没有人找到快乐。

  快乐是需要超脱自我的,一个人的思想愈是慈悲为怀,就愈能快乐。

  相反地,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老是觉得不甘心、不痛快,就会满脑子塞满一堆蚯蚓蠢蠢欲动。

  有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告诉我,他的妻子在他远行时,因为生产流血不止而病逝。他说,当时只有一个意念,就是要把那失职的医师告官告到底。结果花了十年时间,让心中的悲痛与怒火一起焚烧,什么事都干不下,放下儿女也不能照顾。直到一天,有个相士对他说,放人一马,海阔天空!他才突然如梦方醒。

  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也是为自己腾出新空间,这道理很简单,但要真正听得明白,却需时十年,甚至更长久。

  家庭治疗大师Carl Whitaker的治疗理论,最接近佛家思想,他认为,人的问题就是事事讲理,不明白有理说不清的道理。曾经有个女病人挑战他说:“依你说不就什么事都无法解决?什么事都不清不楚的,多么别扭!”

  Whitaker答:“就是这样,不需事事解决,就让它不清不楚,你愈能由得它去,就愈快心安理得。”

  问题是,我们治疗师有时也会把自己的执著套到求助者的身上,应该怎样做夫妻,应该怎样做父母,各种各项的应该,往往给已经够困苦的人带来更多无法达到的准则。

  我最近在辅导一对纠缠不清的母女时,也禁不住催促那十分严峻的母亲学习向女儿说好话,但是她无论怎样尝试,都是怒气有余,温柔不足,她的女儿也愈听愈生怨气,情况惨不忍睹。

  好在我悬崖勒马,赶快对她们说:不要紧,其实母女谈话也没有一定的公式,做母亲的也不一定要轻声细语的!

  那母亲如释重负,说:“我是死性不改,到这把年纪如果转变性情,会死人的!”

  她那已经成长的女儿也要学习,母亲不必要十全十美,女儿也不一定要用尽心机改变母亲的。

  我想,这也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没有留白,就加不入新的东西,更难达到慈悲为怀,只是凡事可遇而不可及,怪不得老和尚无论面对多难搞的场面都说:“喝茶去!” 家庭生病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