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9 渴望

  471年至527年间,北魏的势力扩大到南方。与此同时,高句丽继续对外征战,新罗谨慎地迈向建国之路。

  北魏地处中国北部,国力强盛、尚武好战,而南方的刘宋逐渐衰落。尽管二者实力悬殊,但两国都承诺暂时休战。它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边界争端,却没有考虑如何加强本国的实力。同时,两国都需要重视已被搁置的国内事务。“朕承祖宗,夙夜惟惧,”北魏皇帝魏孝文帝说,“然听政之际,犹虑未周。”

  魏孝文帝是道教徒皇帝魏太武帝的玄孙。魏孝文帝登基之际,距魏太武帝驾崩仅有19年——魏太武帝的每位继任者,十三四岁就都有了子嗣,这的确是挺奇怪的。年仅4岁的孝文帝于471年即位。起初,孝文帝受制于其祖母冯太后。她临朝听政,成功打破了北魏的传统,成为唯一一个拥有权力的女性。北魏皇室源于游牧部族拓跋氏,按照其古老习俗,太子的母后当被处死,以防其干预朝政。而冯太后是汉人,她便设法使自己逃脱了处决。此后,她充分发挥能力与才智,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权力。这在不经意间体现出北魏习俗的残忍。

  她的孙子长大后,他们二人设法达成了权力共享的管理方式,共治北魏。同时,他们开始对北魏朝廷进行变革,使其吸收更多冯太后带来的汉族传统文化,摒弃建国时鲜卑游牧部落留下的传统习俗。汉族官员在朝廷中获得了极高的地位。除了禁止鲜卑族传统服装之外,孝文帝和冯太后甚至禁止鲜卑语的使用,下令官员只能讲汉语,迫使其大家族采用汉族姓氏替代传统宗族姓氏。

  道教仍在中国北方宗教中占主要地位。事实上,魏孝文帝的高祖父已经推行了道教的一种独特派系,该教派专注于炼制长生不老药(魏孝文帝宫中也有位术士,花费多年时间努力研制能使皇帝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也是中世纪的中国在药学和化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原因。

  但是,儒学和佛教为北魏皇室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统治手段。在中国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儒家思想,为等级制度提供了范例。它描绘出一个重视秩序与道德的世界,而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井然有序、组织合理的政府。

  佛教则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东西:君主政治的典范。

  中国北方佛教是大乘佛教。与印度和南亚的上座部佛教相比,大乘佛教塑造了具备君王般权力的众神。然而,这些神与罗马众神不尽相同,每位神代表的是佛陀及其弟子不同形式的化身。这些化身被称为菩萨,他们是参悟正道的修行者,已经到了涅槃的境界,“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但菩萨仍未脱离世间,在众生得到普度之后,菩萨才会真正涅槃。

  这同上座部佛教密切关注个体的理念相背离。大乘佛教不是简单地推崇归隐之道,而是称颂那些普度弱者的佛教徒,认为他们更伟大、更有成就。菩萨是仁慈君王的象征。北魏时期的佛教赋予皇帝掌管意识形态的力量,支撑起整个体制,巩固了皇帝的统治。魏孝文帝和他的祖母建造了富丽堂皇的佛教寺院,为其提供土地和银两,并下令在北魏北部,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的悬崖上雕刻了大量佛像,从此坚定地踏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

  在他们的资助下,南部和西部的佛教僧人纷纷迁往北魏,佛教寺院也在全国各地兴建起来。其中最有名的寺院是少林寺,它位于号称“中岳”的嵩山之上,是为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少林寺的僧人要为皇帝和北魏百姓的和平生活祈福,这是朝廷出资修建寺院的条件。作为祈祷和冥想的一部分,僧人们也会操练一套强身健体的功法,以集中精神。相传,北魏将军造访寺院时见到僧人们正在练功,认识到这种系统性的功法对打仗练兵具有借鉴意义,随后便加以采用。这些功法被视为中国武术的源头。

  490年,冯太后去世,留下23岁的魏孝文帝独掌政权。他为冯太后整整守丧3年——按照传统,这是母亲而非祖母(祖母离世通常守丧1年)离世后应遵循的礼节。

  守丧结束后,他召集北魏的部族首领——现在是改为汉姓、人数翻倍的王公贵族,领导他们以南伐的名义进军南方。不过,到达洛阳后,他命军队在洛阳的遗址驻扎,这里曾是晋朝都城,由于缺乏补给、惨遭劫掠,于311年沦陷。“平城,”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魏孝文帝计划将北魏变为一个彻底汉化的王朝,而700多千米以南的洛阳,正是他实施计划的关键。他打算重建洛阳,并从平城迁都于此。他还计划重塑两尊巨型佛像(它们位于两处悬崖上,俯瞰着贯穿洛阳城的一条河流),以此希望佛像神圣的目光继续注视着新都城。

  重建工作历时9年,但魏孝文帝没能活着看到它竣工。他于499年因病驾崩,终年32岁。随后,他16岁的儿子魏宣武帝即位。在鼎盛时期,这座重建的城市中居住着50多万人口,约20米厚的城墙保护着城内的百姓和500座佛教寺院。在这里只讲汉语。城内巨大的藏书阁汇集了许多汉学经典,供北魏之后的官员学习。这个曾经的蛮族部落正渐渐超越晋朝昔日的辉煌。

  地图29-1 长寿王时期的朝鲜半岛

  位于东方朝鲜半岛上的小国百济,因高句丽疆域和势力日益膨胀而感到担忧,向北方的北魏朝廷寻求庇护,渴望结盟。

  413年,伟大的高句丽王广开土王的儿子长寿王继位。他在位78年,赢得了“长寿”的王号。几十年来,长寿王一直小心翼翼地将高句丽一块块征服来的土地,整合为一个国家。

  在位第20年之际,他下令迁都。他的父亲已经定都于鸭绿江边的国内城,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但随着高句丽的领土沿半岛一路扩张,国内城如今位置过于偏北,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长寿王决定将都城南迁至位于大同江广阔平原上的平壤。

  迁都平壤意味着把重心放在南部,这使新罗和百济两个南部国家感到惶恐。两国都认识到,必须要寻求北魏的帮助,而刘宋国力渐衰,不足以颠覆这种势力的平衡。

  北魏派军队前去帮助百济,而新罗也与邻国结盟。然而,这三道防线依然不够。475年,高句丽的长寿王率军进攻百济都城。他在战场上俘获了百济王并将其斩首,残存的百济政权被迫迁都熊津。

  百济几乎在战争中被毁灭。与此同时,高句丽的疆域大大扩展,其辽阔的领土一直延伸至西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

  但是,尽管邻国和盟友惨遭灭亡,新罗却存活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高句丽把百济视作威胁,而对付新罗则来日方长,毕竟新罗已经落后于其他两个国家。500年,新罗统治者智证王即位之时,新罗依旧没有什么产业,几乎没有对外贸易,仍采用原始的统治形式。因此,整个国家似乎尚未成形,甚至没有一个公认的正式国名。

  智证王推动了新罗的觉醒。他第一次采用汉人的君主称号“王”,而不是传统的称号“麻立干”(maripkan),后者意思更接近于“执政的贵族”。他开始禁止一些比较古老而骇人的新罗习俗,譬如奴隶给主人陪葬等。他请来汉人谋臣,教新罗的人民使用牛耕(他们从未这样做过),并演示如何搭建地下冰窖,用来在炎热的夏季保存食物。

  像北魏君王一样,这位新罗王把汉人的政治制度、技术,甚至是汉服、汉姓作为强国的关键。凭借汉人的文化,他把新罗塑造成一个真正的国家。智证王作为新罗开国之王的神话般的身份,留下了一些传说,传说其阴茎长达43厘米,因此很难找到妻子。

  514年,智证王的继任者法兴王即位。在他领导下,新罗颁布了成文法典(520年),确立了国教,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正是在法兴王统治时期,佛教终于传入新罗。

  百济和高句丽已经信奉佛教100多年,但直至527年,新罗依然没有皈依佛教。这一年,印度高僧阿道(Ado)抵达新罗都城,最终帮助新罗王摆脱了尴尬困境。据《海东高僧传》的历史记载,中国南方的刘宋皇帝当时已经派遣使节出使新罗,并带来佛香作为礼物。但无论是新罗王,还是他的朝臣,都不知道佛香为何物(或者说,不知如何理解这份礼物的含义)。

  身在宫中的阿道解释称,应当烧香供佛。汉人使节向他作揖,并说:“此边国高僧何不远。”紧随其后,书中记载道,法兴王“敕许斑行”。不久,法兴王更进一步,诏告天下,奉佛教为国教。这些记载直截了当地表明,朝政虽全由“蛮夷”之人掌控,但他们了解自己的弱点,在更有经验的汉人使节面前,没有丢掉自己的尊严。

  防止日后丢失尊严的唯一办法就是进一步汉化。不久之后,新罗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版本:是的,尽管佛教很晚才传入新罗,但法兴王声称,宫廷的匠人在打地基的时候,发现了很久之前的佛塔以及其他结构——“桩基、石龛和台阶”,那是前朝佛教寺院的遗迹。法兴王重写了新罗的历史:数百年以来,佛教已经融入新罗的历史之中,甚至比融入邻国的历史更长。在这种虚构历史的支撑下,新罗决定与高句丽争夺朝鲜半岛的统治权。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