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激情燃烧的年代

第308章葬礼酬宾

激情燃烧的年代 迷奇梦蝶 6792 2021-04-06 05:2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激情燃烧的年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个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人死之后,家人和邻居都给死者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于是,刘云鹤又重新为刘益首的假体上穿上丧服,并且让死者遗像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

  人们先在屋外的灵床上铺一层棉被垫子后,吉日吉时一到,刘益首那个纸糊的假尸从木柜上抬下来,将它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盖上绸缎套着的棉被,再小心奕奕地抬出灵堂,放到屋外一个用竹木做的灵床上。

  死者的至亲们则围坐在他的遗体旁边,听毕摩开始诵念《指路经》,此时的人们是不能哭的,大家必须安静地听着毕摩念经。一系列活动结束之后,便是出殡。在当地的传统风俗中,出殡越早越好,因为越早路上就不会遇到妖魔鬼怪,就可以早点到达世姆恩哈先祖居住的地方。

  所以,凌晨公鸡还没有叫的时候,帮忙的小伙子把刘益首的假遗体放上龙扛(相当于古代的八抬大轿)。马上就要出殡了,亲人们哭声起些彼伏。族人认为死人是自然规律,而人们就用丧歌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当全部程序完成后,毕摩立刻吩咐一位刘姓族长者点燃熊熊的火把,向刘家替刘益首选择的坟地方向走去。起轿的时候,刘益首的奶奶在前击掌哭唱,哭声高低抑扬,浑厚哀伤,哭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婆婆没有了孙子,怀里空荡荡,父母手中鸟儿飞上天,孩子是父母心肝,孩子死了父母肝肠寸断。不是鸡母先亡而是鸡蛋先碎,不是老竹先枯而是竹笋先伤。。。”

  刘益首奶奶的哭声,带动了他母亲更加悲痛欲绝的嚎淘,那个悲伤的场景,哭得令人荡气回肠,而且悲忿过度,近痴颠疯狂的样子,一边嚎淘大哭,一边还挥舞着砍柴刀,为爱子驱走挡道妖魔,劈开通向天堂大道。

  此时,所有的亲友,无论男女都声泪俱下,哭得动情悲伤。在这个地方,丧歌和情歌是永恒的主题,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众人都认为人死是自然规律、正常现象,就象好比蛇换皮,树换叶一样。所以对死者哀悼的丧歌唱词,会因死者的年龄和与死者的不同关系而唱出不同的内容。

  操持葬礼的毕摩(祭师)一路念着《送魂经》,送葬的队伍走在山间形成了一条长龙,刘云鹤家族的所有男丁们都跟在其后,后面才是女人和亲友们。刘益首的遗体被抬上肩一步一步地向墓地走去,刘家长辈挥舞着长刀,跟在火把后面,嘴里念着刘云鹤家谱,把亡者的灵魂介绍给祖先:“莫里古说丘里,古说古里丘里,阿普阿波丘里。。。”大意是跟随祖先古说古里去的意思,每说一句,还要大声吼,鸣炮燃放烟花。

  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有两人分别在放着电光闪烁的鞭炮,甚至还放着震得山响的二踢脚等响炮,煞是热闹,另有一人沿途缤纷地抛撒纸钱(买路钱),一路上人们不紧不慢地奔向半山腰,那是家人为死者准备的墓地。按照老家的风俗规矩,抬尸途中还不能停下,要一口气抬到火葬的地点,而这个地方一般都选在半山腰。

  到了那个提前选好地墓葬地,周围漫山遍野都坐着人,而且还不断有各路村民乡邻朝山上走来。此时的人群身着盛装,大多以黑色、篮色或青色为主,造型朴素、古朴,款式大方。人们围着死者,用一只手遮住眼睛悲伤大哭。哭浪声中,像征刘益首遗体的纸人给抬上四方型的柴禾堆上安放就绪。

  亲人们事先在这里准备一堆白柴,将它们按照东西南北摆成一个四方形,再按井字形重叠堆放。放白柴也有讲究,一般男性死者堆放9层木材,而女性则堆放7层。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

  此时,妇女在前,遗体在中间,男子在后,亲朋好友在作做最后的诀别。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泣不成声。一切准备就绪,毕摩在死者前面做最后的仪式,口中念念有词,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吟诵完毕,双手合什,然后就一挥手,亲人们拿着浸着油料的干树枝引火,迅速点燃那堆白柴。顿时,柴堆上空升起袅袅青烟,飘向天空,伴随哔哔啪啪的燃烧声,死者的亡魂就这样随着青烟,向世姆恩哈祖先居住的方向飞去。

  刘益首的家人停止了哭声,很快被众亲友劝离现场。在这片烈火中,大家都认为刘益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当地少数民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就回到一个叫“世姆恩哈”的地方,即地球的上方,也就是天堂或天国之意,或者叫极乐世界,是所有彝人死后理想的归宿,灵魂的去向。

  当地的人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由儿童成长为青年、壮年,最后衰老而死亡。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即使人的躯体死了,灵魂也可以由亲友后代祭送上天,逝者只是“跟祖擀毡去,随母织布去”了而已。

  刘家所有送葬的亲朋好友都沿路返回了,只有姚动生还在坟边久久伫立,他在心中默默哀悼,嘴里无声地念道:吾弟刘益首者,蜀汉籍凉山州甘洛人氏,殁于蓟州城,得年二十又二。以悲催的人生结局告别工地而去,临走之前,竟然没有看到亲手修葺的房屋与阁楼竣工剪彩,在工友们悲哀和一些城里人的冷漠与提防的目光中,颓丧地踏上归家的黄泉路。没有鲜花,没有感谢,没有祝福,只有一张冰冷的遗容,在家乡青山绿水中享受着自私的安逸与阴曹地府的幸福。

  兄弟殁于蓟州而归乡葬于高山之上,魂魄离乡二千五百多公里矣,未知灵魂伴骨灰追随回故乡否?呜呼,哭汝不闻汝言,奠汝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火,犹如汝在前方频频回望也。

  活着的我们,人生路途仍然艰辛漫漫,蹉跎与欢笑、泪水与酸甜会伴随我们一路前行,讫望兄弟在另一个世为我们祈福,让我们把挫折牢记于心,把随行的苦难淡漠,用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方式,去战胜人生中的任何艰难困苦,去蹂躏那些生活中的精神折磨,兄弟,你安息吧,留在生命里的错落,已经无法再回到原来的起点,你没有必要抓住过去悲惨的结局不放,要以全新释然的姿态,助力我们活着的人拥有以后的美好生活。

  呜呼吾弟,初为人子,尚未来得及敬孝父母而英年早逝,曾几何时,与我等好友叹曰,有朝一日若能奉双亲赴蓟州浏览名胜,观光赏景,乃生平大愿也。此言犹在,而斯人却逝,痛哉哀哉,天公何其不公也!

  生活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路风尘常年奔波,还有一路相伴心心相应的美好祝愿,请不要把昨天的悲惨带到今天来,也不要让我们今后的道被阴影所掩盖,要保佑我们看到黎明曙光,看到幸福的未来。祝福我们用快乐的心态去感受晨起的朝阳,用感恩的心去欣赏落日的余辉,感受睡梦中的鼻鼾与香甜,去解除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疲惫痛苦和意外与悲惨。让快乐和谐充满人世间,让美好生活主导我们砥砺前行,让我们在怀念兄弟日子里,慢慢懂得和分享活着的意义。

  呜呼吾弟,汝为人友,温厚谦恭,忠勇侠义,肝胆相照。友人有难,汝倾力助之。音容犹存,而斯人远去,痛兮哀兮,吾妒上天又夺去我一挚友!汝生如蜉蝣,命似草芥。弱冠之年,流荡京畿而受尽磨难,一无所获而生似浮萍,死若蝼蚁。

  逝者寂寂,生者戚戚。作此文以祭吾弟在天之灵,一路走好,伏惟尚飨!

  待姚动生回到刘家院坝里时,那里早已摆好整齐的桌凳,办乡厨的师傅正挥汗如雨地忙碌着。院子的一角,临时的灶膛燃起熊熊烈火,干燥的劈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灶上两米直径的大锅上,蒸笼屉上正冒着腾腾热气,一股浓浓的肉香味扑鼻而来。人们携老扶幼纷纷围坐,正在等候开宴、聚食。

  乡厨人员正在给各桌分发酒品和饮料、碗筷杯具,正在清点桌数,然后吆喝尚未围座的客人们抓紧落座,并宣布宴席马上开始。紧接着,一位乡厨人员手端木制托盘,上面放有八有盘菜品,像魔术师一般左摇右晃地给每一桌上菜。

  姚动生被安排在与刘家长辈、宗亲一桌,这是对客人的最高礼遇,刘云鹤特地安排刘翔破例入席作陪以示隆重。首先端上来的就是彝族风味招牌菜砣砣肉,是将牛、羊、猪、鸡肉或其它野兽肉切成块状煮熟,撒上盐、辣椒粉、花椒粉以及当地特有的“木枯”(汉语叫“木姜子”)粉等作料的传统美食。因蜀汉省方言中习惯把“块”称作“砣”,故而得名“砣砣肉”。

  姚动生不太喜欢这道菜,见人们不使筷子而使手抓,更是未动筷子挑食。刘翔见状,就在他耳边悄语道:“姚兄弟,别难为情,入乡随俗嘛,你别小着这道菜样品不好看,但它却是这儿宴席必备的招牌菜,以仔猪坨坨肉最为有名,将仔猪宰杀后,先在草火上烧烤去污秽,取下四肢和头及腰肝脏等,置于火中烤熟吃,再将猪肉放进锅内煮至刚熟便起锅,配以花椒面、海椒面、盐巴、大蒜等佐料,拌匀后盛在木盘中,随手抓起就吃。”

  姚动生一听,只好提起筷子挑了一块尝尝,果然口感清脆鲜香,酥嫩麻辣,特别是配制得恰当的木浆味,脆而不绵,肥而不腻,味美无穷,无以伦比。接着上来的菜便是是腊肉、香肠和冻肉各一盘。姚动生对这些菜品并不陌生,自己家乡斗城市也有这个,分别为蒜苔或荷兰豆炒腊肉,相当好吃。

  刘翔告诉姚动生:“这可不是普通的腊肉,它取自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中生长的野生猪,在过年时宰杀后切成条条,经过3个月特殊腌制,然后凉干水渍,挂在火塘上面用烟火熏干而成。一盘上好的腊肉,其肉质酥软,肥肉部分有如半透明状的白玉,厚味肥甘。”

  姚动生尝了尝香肠,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自己家乡的香肠是腌制过的纯肉加佐料灌制的,而是这个香肠却是用土豆、猪血和肉拌着辣椒、花椒、木姜、盐巴等佐料装进猪肠子里,凉干水气后用烟火熏干的,做法虽同,但味道不及老家香肠好吃。

  至于冻肉,这是姚动生第一次品偿,感觉其味麻辣凉爽,其肉香肥而不腻。他悄悄问刘翔这是怎么作出来的?刘翔告诉他:“将猪脚或其他猪肉一起煮得烂熟时,连汤一起盛入盆里凉拌后,凝固的汤将肉紧紧地裹住就成了色、香、味、美俱全的冻肉。”

  呵呵,原来如此。接着,乡厨人员又端上一盘色泽红亮、鸡肉杷嫩、咸鲜微辣的黄焖鸡块。听刘翔说这鸡选用的本地特产的杂交鸡,配青笋、青椒、大蒜、泡姜等,先将鸡放入温油中炸熟,再加豆瓣、姜、料洒、花椒、辣椒面炒香,掺入鲜汤,加盖密封不使其走气,用微火焖耙而成。

  正吃着,又上来一盘素菜,姚动生既没见过,也从来没有吃过,就问刘翔这是什么菜?刘翔笑呵呵地告诉他:“这个菜叫素烧大脚姑,是一款最具本地特色的菜肴,选用大凉山中野生优质大脚菇,配大小均匀的独蒜、青椒烹制而成。用料考究,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极高!”

  姚动生听刘翔那么一说,快速地夹了一筷子,尝过之后果然觉得味道鲜美醇香,清淡爽滑,柔软细嫩。

  这时,乡厨人员匆匆端上一盘色泽鲜红、质地脆嫩、火候独到、咸鲜微辣的泡椒鲜螺。听刘翔介绍说是选用大渡河野生河螺,配以泡红海椒炒烹良久,让河螺充分吸收泡椒特有的滋味,在座的众位客人吃完,也纷纷交口称赞好吃,味儿地道。

  后来,乡厨人员加快了上菜速度,先后端上了椒麻鹅块和砣砣烧鱼。姚动生分别在两道菜中夹了一块试吃,那椒麻鹅块果然是咸麻鲜香,但味性不烈、刺激性很小。而砣砣烧鱼色泽红亮,鱼肉细嫩,味咸、辣、鲜兼备,一看就觉得是一盘地道的好菜。

  桌上还有一位老者夸耀道:“这个砣砣鱼只在本地才有,别处是吃不着的,因为它选用的是咱安宁河中优质鲤鱼或草鱼,先斩成块,用盐、料酒、姜、葱玛味,挂水粉糊,用温油炸熟,用小火烧入味,再用大火收汁收浓。仅限于此地山区及108国道凉山段才有售卖,别处勿有,所以在我们这儿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众人的喜爱,逢宴必备的菜品。”

  正在大家吃得满头大汗不胜麻辣之际,一盆盆羊肉汤锅端上餐桌,这道菜别具特色,既不同于涮羊肉,也不同于烧羊肉,它的煮法很简单普遍,既不选原料,也不配佐料,羊的全身都可入煮,佐料只有简单盐、味精、海椒、花椒,野木浆。吃起来羊肉软又嫩,羊汤鲜美。

  正在这时,刘云鹤提着酒壶给每桌上客人敬酒,说一些感激感谢亲友们的话,把宴席气氛推向高潮。他所提的酒叫“杆杆酒”,在彝语中叫“芝衣”,是当地人民喜庆节日时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别具风味的水酒。由高粱、玉米、大米加上彝家特制的酒曲分层放在酒坛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存放,节假日和客人上门,搬出来上面加上玉米叶隔开糟类,插入空心竹竿,从上面加入开水,几分钟就可以从空心竹竿中吸出醇香的彝家竿竿酒。

  以往在家中招待来客时,人们在竿竿上放上刻度标尺,每人吸到事先约定刻度就递给下一位客人,一夜聊天,一夜加水,一夜出酒,最能满足大家的酒兴,味道绝美,很有特色。这里的家家都有这种竿竿酒,大受欢迎。原生态的烧鸡和腊肉,再加上原生态的竿竿酒,其味美妙无穷!

  接着就是川菜中最有名的菜品上来:东坡肋子、咸甜烧白、梅菜扣肉、回锅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菜上到最后,后厨人员就为各桌端上主食荞麦粑粑和洋芋坨坨上来,人们纷纷拿来吃起来。

  姚动生也尝了一块那淡绿色的苦荞粑,感觉其味苦而回味甘,烧制的很有脆香感。听刘翔在一旁说道:“粑叶之清香渗入其中,其自然之味就像成就粽子的精华在于粽叶之美。而荞粑有三种食法,一种叫‘格瓦’,即烙荞粑,将荞面调成糊状,缓缓倒入热锅,半熟翻烤,边翻边倒,耙面渐大,心厚边薄。烙成饼后切成若干瓣状来吃。另一种叫‘格夫’,即烧荞粑,将荞面和水后搓团成饼状,掷入火塘埋入火炭灰内烧熟即可食用。还有一种叫‘格久’,即煮荞粑,将荞面加水团成饼状,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

  而洋芋坨坨在姚动生看来,就是直接把洋芋洗干净后上锅蒸熟的原生态食物,听说这些都是本地百姓最早种植也是最爱吃的农作物。 激情燃烧的年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