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激情燃烧的年代

第307章入乡随俗

激情燃烧的年代 迷奇梦蝶 5763 2021-04-06 05:2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激情燃烧的年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走在路上,姚动生好奇地问起刘翔:“你们这儿的仪式真有意思,按说汉人在逝者脸上盖上黄纸或将整个身子蒙上白布,可这儿倒好,还把去世的人如此折腾,你让人家死者的灵魂如何得到安宁?”

  刘翔一点也不惊讶地答道:“这个古老风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的甘洛大地上,居住着一支家族势力雄厚的黑彝部落叫‘茹伙惹尔’,家中有茹伙麻卡、茹伙吉什、茹伙吉特、茹伙吉祖四个儿子,长大后各自成家,分住在不同的地方。

  有一次,其中一家的独子英年早逝,为了沉痛哀悼死者,家族中人把死者好好打扮得比生前还要帅气精神,家人给死者穿上名贵衣服,戴上昂贵首饰,并把他立坐在装有金银珠宝的小木柜上面,借此向亲朋好友炫富,也是向其他不友好的人家示威。

  不仅如此,主人还把平常难见到的东西,难吃到的东西都通通找来祭奠死者,打牛宰羊杀猪无数,坨坨肉堆积成山,美酒漂流成河,仪式举行了七天七夜。于是,后来周边的黑彝跟着模仿起来。但人们却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家底,丧礼天数并不完全举行七天,大部分都改为三天。”

  “为什么要将死者放在木柜上坐立着让人瞻仰,亲友们来了不害怕么?尤其是夜深人静,猛一见着岂不疹人?至少我们汉族人肯定会吓得半死!”

  “把死人立坐起来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主要是让前来吊丧的人,能看到他生前平安吉祥的模样,让亲朋好友能够见到他最后的面容。让死者立坐起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防腐防臭,人们怕尸体停放时间长了就腐烂了,立坐起来让尸体四面通风,短时间内不至于腐烂。所以,彝族人去世,即使丧葬仪式天数延长至7天,但送上山时尸体还是完好无损。”

  “呵呵,这个风俗真让人匪夷所思,真是搞不懂它的含意!”姚动生说道。

  “这有啥奇怪的!咱们汉民家‘老’(死)了人,不也将他平放在竹编的床箦上面么?尸体放在这四面透风的竹编床箦上,不也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而且,咱们这儿的坐葬很有讲究,首先尸体不能冷清,24小时都得有人在身边哭或转才行,就算不哭,也要在死者头部左右两侧,插几根上面栓上白布条条的小杆杆,形成小旗状来驱赶蚊虫,如果死者生前是抽烟的,那么在无人哭丧的时候,就要点烟来熏他(她),意为让其吸烟。”

  “嗬嗬,彝族同胞真是把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灵活生动的再现,相当于引导人们深刻地回忆他生前的所有经历。。。”

  “可不是嘛,彝族同胞并不害怕面见死者也是有原因的,通行的一种说法是死者立坐期间,脸上呈微黄状,变得有瑞光,就意味着他(她)的后人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是吉祥如意的好象征,如果死者的脸变黑暗就不吉祥,会给后人带来灾难。。。”

  “嗨,哪儿的风俗都离不开祈福,平安保佑,这是人所共想。只是他们让死者逝后还以真面目示人,这让我们汉族同胞接受不了,而且心中非常恐惧!”

  “习惯成自然!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害怕,多想想你在工地天天与刘益首朝夕相处的情形,慢慢就会习惯,也就渐渐不害怕了。记得我第一次到老乡家去奔丧,走进屋里,看到立坐在木柜上的死者遗体,周围还挂满了装在小网兜里的鸡蛋、橘子、饮料、饼干等祭品,挂得是密密麻麻,魂都吓飞了!后来也就见惯不怪了!”

  由于刘益首的家聚居在彝族人占大多数的村落,他家也只好随大流按彝族的葬礼方式进行。这里的通常情况是如果父母病故后,儿子和媳妇是举办丧葬仪式的核心人物,但现在的刘益首家就不一样,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经费开支、宰杀牲口、筹集粮食、通知亲友来吊丧,请毕摩(彝族的祭师)来给死者念经开路等等一切重大事项,都只有刘云鹤亲自操办。

  在这情况下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一是向众人展示他们的财力物力;二是向众人表白他们孝敬长辈尊老爱幼。于是,死者家屋外的通道上搭起了用绸缎做成的布篷,家人头戴白布头帕,排队站在屋外两边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

  本家至亲在接到噩耗后,纷纷牵着牛羊,背着白酒,日夜兼程来吊唁。姚动生看见刘益首的母亲用竹子编成圆盘后蒙上黑布、外圈用银饰制成图案的的大盘帽,身披蓝色或白色羊毛披毡,穿红、黑、白相间的羊毛百褶裙,在房屋前设酒迎接来自各地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

  而到来的亲朋好友当中,女人头上的饰件异彩纷呈,正面刻有太阳、月亮、花鸟等象征性的各种图案的银饰,身上还有胸饰、戒指、手镯以纯白银打制的饰物,以显示家族的兴旺。而男子们也是头包青色丝帕,上衣为棉质长齐腰紧身单衣,多为篮色或黑色,肩挂“英雄带”,下穿裤裆深、裤腰肥大、裤脚窄小的篮色或黑色裤,腰间系5-7尺中空可用作口袋的篮色裤带,身披黑色或篮色或白色的羊毛擦尔瓦或披毡。

  村里的乡亲们每家随礼不过10元到 100元不等的现金,当然,如果这个亲戚是死者的血亲,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女儿、舅舅、外婆等人,除了要准备酒等礼物,还要配备一头牛或者几只山羊。帐房先生一丝不苟登记着人们送来的礼金、礼品,以便日后刘益首的父母在亲友家办事时,要按照这些数目进行回礼。刘家把这些礼金串起来,排成一列供人们参观。

  送礼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去死者面前哭丧。凡是前来吊丧者都要哭,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也要哭。要不然,会被人认为你无情无义、没有礼貌,当地最忌讳的是在逝者的遗体前笑出声或开玩笑。

  前来吊丧者有没有诚意,就看他哭丧得有多惨,有多悲痛了。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伤,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对青壮年的哭丧,要让人感觉到肝肠寸断,死去活来。哭丧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这些歌词要充分表现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或者歌颂老人们生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义务。

  彝族是个善感的民族,只要听得懂彝语的人,听到妇女们悲伤的音调哭唱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她们唱出的言词精美,曲调凄婉,感染力强。当然,哭得最凄惨的莫过于刘益首母亲的哭丧,唱词唱得在场所有的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儿啊,可恨的妖魔,可恨的鬼怪,夺去了你的性命!你为何走得那么突然?烤酒未给你喝,烤肉没有给你吃。。。你走了以后,你的睡处谁来睡?你的坐处谁来坐?檐下的鸡子猪儿谁来帮妈妈喂?爸爸的烟斗谁来给他拿?谁来干家里的农活?谁来给我和你爸养老送终?家里的锄头镰刀给锈吃了,撮箕背筐给雨淋坏了,筛子簸箕给鼠咬破了。。。

  回来兮回来兮,益首哦,儿子呀,愿您变成林中一只鸟,你的叫声我能听;愿您变成深山相思鸟,你的鸣叫我能听;愿您变成山间布谷鸟,您的啼吟我能听,现在只有妈妈的眼泪去陪伴你。。。”

  和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真善美。信奉“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雁过留声。”的格言律条,坚持人生过程中要行善。不论是他们唱的《指路送魂曲》,还是在哭丧悲泣诉说的那殷殷叮嘱,都希望逝者要变成善灵,庇佑儿孙,善待亲邻,不要变侵害牛羊的豺狼、叼鸡的恶鹰而遭世人诅咒、轰赶。

  3月8日是接待亲朋好友的日子,也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所有送祭品的亲友也要赶在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庭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慰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刘益首的外婆和舅舅等妈妈的娘家人,男人们扛酒放鞭炮,女人们提着用网兜装好的鸡蛋,另外还牵了几头牯牛,一百件啤酒,一路燃放烟花、鞭炮,一大绺奔丧队伍浩浩荡荡地赶来。

  奔丧队伍到了家门口时,刘益首舅舅家的一群小伙子从提着的一个编织袋里摸出糖果、香烟和块块子零钱散给人群,顿时,在场的人们沸腾了起来,有的为了捡糖果扑在地上,向人群里飞来的糖果、零钱被装在了孩子和老人的包里,大家都说刘云鹤的岳母家很大方,家族团结,重视亲戚,尊重死者,对其赞口不绝。

  然后,一个网兜里装5个鸡蛋,一瓶饮料,几个饼子,用一根1.5米长的木杆穿着,一个木杆上挂5个网兜,几十根木杆排成一串,以杆计数,挂在死者的屋前周围后。这些东西大概摆两三天时间,等把死者送上山(埋葬)时,再取下来分给老人小孩吃。

  为葬礼准备的猪肉和牛肉,由几个准备菜肴的人正在给这些肉拌盐。彝族的传统习俗里面,用羊肉、牛肉和猪肉来招待客人是最高礼节,而且这些至亲朋友都纷纷换上盛装,在灵堂前合影。

  夜晚守灵是这个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寿终正寝辞世好比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但对于年轻人英年早逝,那就悲伤过度了。

  守灵的夜晚,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喧天的酒语,甚至还有年轻小伙子抱起吉他唱歌,悲伤的歌谣唱到感人处,在场的亲人就会流着眼泪给歌者赏钱。也有弹月琴口弦、吹竖笛马布的,还有“阿古尔”、“牛牛伙”的说唱,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漫长的黑夜里减少困顿,同时也希望黑暗早些过去,也让死者的灵魂在最后的时光里不会感到寂寞。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

  入夜就着炉火,人们在室外为刘益首守夜。而清晨,守灵的亲友们则站在刘益首家的东边山包上迎接初升的太阳。刘家的房屋四周早已聚集了他家的亲朋好友,他们或三五一堆站着闲聊、或者成群席地而坐,或就地和衣而眠打个盹。

  刘云鹤为儿子的葬礼还邀请了庞大的“仪仗队”,被请的姑娘小伙子们组成两队,披着颜色鲜艳的床单在灵堂前表演,房屋四周围着死者的亲属,它们席地而坐,互相闲聊,等待出殡那一天。

  由一位青年带领少年们手持长刀,举丧旗在村子里来回走动,意为吓唬活人的灵魂不能跟着逝者到阴间。葬礼最后一天的人们穿戴整齐,派人挖抗、砍柴,将柴按“井”字形堆放好。

  一切就绪后起灵,家人组成庞大的送葬队伍,等待吉时到来举行葬礼。但问题出来了,这里人也崇尚火葬,可刘益首早在蓟州回来之前就被火化了,目前只剩下一盒骨灰了,并没有尸体进行火葬。该怎么办?这个仪式还要不要往下进行?

  当然要往下进行!为了举行完整的仪式,人们可谓脑洞大开,有人建议刘家人用竹子作骨架,用纸糊在竹子上作他的皮囊,然再将那个彩色全身像贴在这个纸人身上,塑造出刘益首的尸体模样。呵呵,果真是人多出智慧,智多出孔明,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大早上,承办乡厨的师傅们就在刘益首家周边的树丛边忙豁开来,女人在帮忙清洗猪、牛内脏等细活,男人则忙着剁肉、砍骨头等体力活。然后又架起炉灶,烧起开水,加工肉食,准备葬礼后食用。

  而其他参加出殡的亲友们,无论男女,都哭得动情,声泪俱下。在这穷乡僻壤,丧歌和情歌是永恒的主题。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彝族认为人死是自然规律、正常现象,就象好比蛇换皮,树换叶一样。彝族的丧歌是对死者哀悼的唱词,根据死者的年龄和与死者的不同关系唱出的丧歌内容不同。 激情燃烧的年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