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激情燃烧的年代

第324章拜访老支书

激情燃烧的年代 迷奇梦蝶 6719 2021-04-06 05:2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激情燃烧的年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门口窗台上摆放着仙鹤来、蟹爪兰、君子兰等盆花,仙鹤来开得正盛,红的、白的、粉的花瓣象振翅欲飞的仙鹤;君子兰窜出两个箭杆,箭杆上的花蕾次第开放,浓淡相间的桔色花朵相互争胜。木制的窗框、窗棂上刷着深蓝色的油漆,窗玻璃擦得透明瓦亮。窗东侧卷着齐白石虾的窗帘,这种款式的窗帘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姚清远进客厅抬眼一看,四周的墙壁上新刷了白色涂料,西墙上张贴着世界、全国两幅地图。东隔墙下摆放着一个多宝格套柜,上面增设了几层格子,格子里放满了书。西隔墙角处安放着电视柜,柜上是一台25英寸电视机,柜下是DVD、音响等家电。一个四脚双格的茶几放在客厅人造革蒙皮沙发前面,厚厚的茶色玻璃作几面,透过玻璃可以隐约看到壶、杯等茶具。

  “你娃不是去外面干大事儿了吗?差不多快十年没着家了,在外面混得还好吧?”

  “托您的福,还算凑和!您二老身体怎么样?!”

  “也还行,吃得动得,就是老啰,岁数不挠人啦!”

  柳下会拿出糖块、水果、榛子等让姚清远吃,又从茶几下拿出茶壶沏上茶。他不抽烟,也反对抽烟,即使新正大月的也不用烟招待客人。姚清远知道他的特性,也不好拿出烟来抽,在西边的沙发上坐下后剥了块糖放到嘴里含着,问:“老支书,你看什么书呢?”

  柳下会拿起书,将刚看过的书页折起做标记,合上递给姚清远。姚清远接过书看名字是《农村致富项目一百例》,出版日期是1983年,除书纸略微发黄外其它和新书没二样,不由得赞叹道:“柳支书,你这书保存的真好!”

  受到夸赞柳下会微微一笑:“没事儿瞎翻翻,过去有报纸看,现在没人订,都从电视新闻上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这不,眼下正闹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在宣传刺激消费嘛!”

  柳下会的妻子王大娘坐在热炕头上织毛衣,柳下会坐在沙发里一边听电视新闻,一边看书。当听到电视中播报南方某市为刺激消费而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一事时,他的嘴角撇起一丝冷笑:“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的作法,是病急乱投医,我认为,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复苏的观点非常不切合实际,想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办法,去激发起百姓的消费热情的作法太过天真、幼稚。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属于治标不治本,短时间有一定效应,长时间看来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姚清远说道:“投资、生产、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由于华夏国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使得我们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促进了出口贸易,形成了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忽视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重视对国民消费能力的培养。而今席卷全球的亚州经济危机如钱塘潮一般汹涌而来,在它冲击下投资下降、出口受困、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这时才想到需要国民消费了,虽说晚了点,但也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举措,起码对拉动内需有点刺激作用,总好过波澜不惊、死水一潭。 ”

  “消费,直白地讲就是花钱。老百姓不是不想花钱,关健是他没有钱花呀!像你们外出打工挣俩钱回家还好点,而困在老家一亩三分地上的农民就无能为力,每年的‘双提款’都要分好几次才能凑齐交完,除了农药、粮种、化肥、农机这些必须支出,你让他拿什么去消费?业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凡事做长远打算是华夏国的文化传统,一点刺激、一点号召就能让老百姓们把积攒了一辈子的钱拿出来花掉,现实吗?这样做未免太功利了!”柳下会更是激动得唾沫四溅。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搞清楚老百姓不消费的原因:不敢消费、没有能力消费、没有时间消费这三点,才是事情的症结所在。先说不敢消费,有新闻媒体报道了国外某机构的调查数据,说华夏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三倍,而消费仅是印度的三分之一,意在讥讽华夏国人是守财奴。。。”

  柳下会接过话说道:“这是仅从数据,而非从文化上看华夏国人的片面观点,要知道华夏国百姓攒的是救命钱、养老钱。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死了,一了百了自不必说,一旦生病死不了、活不成怎么办?生病就要治病,治病就要花钱,可住院治病的花销却高居不下,尤其是那些无良的医生,他们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索要买路钱的黑白无常,这边生命在死亡线上挣扎,他那边却在索要红包、开大处方提成,即便是中央政-府花大力气制定的医疗保险政策的福利,也被他们无穷无尽的私欲给抵消了,你不攒钱怎么办?”

  姚清远赞同柳下会的话,继续说道:“在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的人,老了有退休金,农民、城镇中的无业者、在私企打工的人,老了没处领养老金,不趁年轻时多攒点钱,到老了怎么办?因为这些现实的顾虑,所以不敢轻易花钱。只有改变这种社会现状,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百姓才敢花钱消费。

  再说,华夏国人为什么被称为廉价劳动力?是因为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才体现为廉价,再加上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是很低的。为什么有有几万人去抢考一个公务员的名额?还不是因为公务员的工资高,福利待遇好。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低,缺乏福利保障,月收入在一二千元的工薪族是绝大多数的人群,而且,还有相当部分人的月收入达不到这个数字,这样低微的收入还要担负教育、住房、医疗等项支出,还有什么能力去消费?”

  “呃,清远,你这算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至于有人说没有时间消费,那纯属是胡扯!有了钱,谁没有时间去购物?难道工作二十四小时不歇?逢年过年也不放假?不可能的!不是没时间消费,我认为该是没钱消费才对!”

  “老支书,这里讲的没时间消费指的是一种特殊情况,你听我给你解释,虽然《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周的工作时间为四十小时,在遍地开花的私营业主经营的任何行业里,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而且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透支时间就是透支生命,非但没有时间去消费,而由此造成的健康损害又要由社会来买单。。。”

  “我们农民还不是一样,早上天麻麻亮就在地头忙碌开了,一年四季,除了下雨跟春节那几天休息,谁在家里闲散过?可是这么累死累活,地头的农产品就值不了几个钱,而且种地的人都说,要按每天的工作时间算工资的话,连城里捡垃圾的人挣的钱都合不上!”

  姚清远又说:“这个我到是可以理解,咱们的农产品价值不高,关健在劳力付出和生产成本上太过超支,所以,都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是赔本赚吆喝。。。嗨,赔本也好,那是咱生活的源泉,没人种地,哪来粮食?没有粮食,怎么生活?这是个不情愿但又非干不可的差事!哈哈,老支书真是一点没变,还跟以前任上一样喜欢看书读报,随时掌握国家政策,紧跟时潮流和脉搏跳动,家里今年收成咋样?”

  柳下会说:“嗨,没有事儿打发时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嘛。至于收成么,还能咋样?马马虎虎,饿不死,撑不着。你呢?清远,听说在外面发了大财啦?”

  姚清远说:“哪里哪里,这几年我尽在外面打工瞎转悠了,也没挣到什么钱,不过呢,就跟老支书所讲,饿不死,撑不着。不过,老支书,虽说我们家乡变化不大,可人家东南沿海及蓟州、天津那些地方变化是真大呀,据说天津有个大邱庄,人人都在村里的工厂上班,每年村里企业还给百姓分红不少,家家住洋房,开豪车,不知咱们村镇有什么致富发财的好政策没有,更不知有什么适合我们创业挣钱的好门路?”

  柳下会搖了摇头说道:“你问我有什么致富好门路?这我可说不好,就连我自个儿都还未琢磨明白呢,要有好路子,我早发财了!哈哈哈。。。我们这些农村老头脑子笨,不像你们年轻人长期在外闯世界,见多识广学什么都快,我们会啥?除了会出一把子力气,以前在家也就会种点庄稼地。”

  姚清远说:“老支书干工作时间长,政策把握比较准,会种地绝对是好事儿啊,种地的前景也错不了!”

  柳下会听了直摇脑袋,说:“清远贤侄,你别取笑我了,我种了一辈子地,也没有琢磨出一点明堂来,就我家五口人不到三亩地,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和种、收的雇工钱,统共的收入不过一、二千块钱,就算你在建筑工地挣得再少,我这庄稼地里的收入还不够一个月的工钱吧?这在年轻人看来绝对是在浪费精力!”

  “柳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种地里面其实有大文章,我问你,一亩地的总收入是多少?”

  柳下会想了想说:“按照现在的粮价,一亩苞米的收入在五、六百块钱之间。”

  姚清远说:“种一亩地的成本是多少?用多少工?”

  柳下会又想了想,实话实说道:“真正播种用工三到四个,总体成本也就三百多块钱。”

  “怎么样,账出来了吧?这就对了!一亩地有二、三百元左右的净收入,用三到四个工,一个工日折合八十元左右,这可比我在外面打工的工资多得多了,怎么能说没有账算呢?刚才你说的成本里面还包括春种秋收雇的犁杖工和机械钱,如果扣除这部分,一亩地的净收入将近三百元。”

  柳下会得意地笑了,不服气地争辩道:“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问题是地太少了啊!就打算一个人有一亩地,一斤苞米让你挣两块钱才能挣多少?何况还卖不到两块钱。年前的苞米才将达到六毛钱一斤。如果都像东北那些地方,人平承包土地几十亩上百亩,这个帐就有得算了!”

  说着,柳下会用手摸了摸茶壶,掀开盖子看了看里面的茶叶,盖上盖子提起壶向杯子里面倒了多半杯水,放下壶又揭开盖子,把杯子里的水打回壶,然后提起茶壶给姚清远倒了杯水,说:“来,喝茶、喝茶。”

  姚清远端起一杯茶水,放在嘴边抿了一口,便打开了话匣子:“老支书说的这个人多地少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我们看问题务必要有长远眼光,从长远看,将来农业方面的从业人员必然会大幅度减少,为什么这么说?依我看,现在这个亚州经济危机是暂时现象,咱们国家虽然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不会太大。

  咱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的一个好处就是消费基数大,打个比方,全世界六十亿人用六十亿个杯子,咱们华夏国就要用掉十三亿个杯子。假如有十家工厂生产这些杯子,咱们华夏国一家就占了十三亿的分额,剩下的四十七亿个杯子由其它九厂家生产,平均下来,每家的产量也就是五亿个左右。如果每家工厂只有一个工人,而工人的工资都一样的是一亿元,你看,咱们可以用一元钱生产十三个杯子,其它的厂家用一元钱只能生产五个杯子。

  从中可以看出,由消费基数带来的竞争力,证明咱们国家的经济仍然有很强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就需要劳动力,所以,咱们的孩子长大后留在农村的可能性非常小,人走了土地不就空出来了?

  另一方面,民以食为天,咱们国家这么多人口,不光要吃饭,还要吃饱、吃好,可咱们的人均耕地就那些,刚刚够吃,一旦农业上有个闪失,出现粮食供应紧张,如果在这上面被人卡住脖子,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中央领导一定会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以保护粮食生产的稳定,说不定还会出现补贴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嗬嗬,清远,看不出来,你们走南闯北就是见识广,虽不在农村,却比我们长期在农村的人要知道得多,的确,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你讲的不无道理!一旦国家对农业进行政策倾斜和粮食补贴,百分之百会刺激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说不定会出现大批返乡潮!”

  姚清远接过柳下会的话高兴地答道:“这样一来,不光是返乡潮,恐怕会催生返乡创业潮,甚至会有很多企业和老板投资农业,届时,农业和农民真城了香饽饽了!还有一个老支书可能想不到的事,现在家庭的孩子少,将来靠孩子养老负担太大,老有所养是古代讲的仁政,如果老无所养,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样,社会就会承担起相当部分的养老责任,现在城里人有养老金,将来农民也会领到一定数量养老金。”

  柳下会脸上露出喜色,打断了姚清远的话问道:“清远,你这话从何说起?咱农民还有领养老金那好事儿?太阳怕是要打西边儿出来了吧?不过,这个想法倒是挺美好了,而且很有前瞻性,我想,除了政-府科研所的专家们有此想法外,咱们镇上那些迂腐干部们恐怕就是打破脑袋,也不会朝那方面想。不过,我有点不认同的是,咱们国家有多半的人口是农民,都给发养老金一年得多少钱?国家能负担得起吗?”

  姚清远正襟祪坐地说道:“这个思路也是最近几年‘两会’上很多人大、政协代表们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议和设想。所以,我也在想,能不能在咱们农村土地上打主意,来一些创造性的措施跟方法啊!”

  柳下会不以为然,追问道:“怎么个创造法?”

  姚清远淡然地答道:“嘿嘿,老支书,只要你敢想,办法总会有的。先前说到的给农民发放养老金的事,听起来有点玄乎或地叫天荒夜谭,但并不是没有可操作性,你看哈,农村农民的养老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自缴费的基本养老金,也可以叫居民养老金,无论城乡,无论有无工作,只要是华夏国人就有,目的是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每个月三百、五百元的定下来,到了退休年龄就领取,由国家财政负担。另一部分是保险性质的养老金,做工的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咱们农民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缴纳。”

  面对姚清远满嘴儿的新名词,柳下会都听懵了,一下子还真有些明白不过来,忍不住插嘴问:“什么是土地使用权流转?” 激情燃烧的年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