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香菱与小青
10
香菱与小青
千古传奇《牡丹亭》唱响大江南北,不仅拥有万千曲迷,更派生了很多相关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头号粉丝与其代表作,莫过于小青的《题曲》七绝:“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从此,小青的名字就与杜丽娘一起流传了下来。凡读《牡丹亭》者,亦无不知小青,无不怜小青矣。
小青姓冯,明末广陵人,其事始见于张岱《西湖梦寻》。书中说,小青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貌美,十岁时遇一老尼,口传《心经》,闻之成诵。老尼惊,遂向其父母乞为弟子,被拒,老尼因说:“此女早慧福薄,若不肯舍其入佛门,则今生最好不令其识字,或许还有三十年寿命。”
这话自然是白说了。小青不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能诗善赋,文采出众。可惜由于政局不稳,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小青遂致寄人篱下,其后嫁与富商冯通为妾。大妇崔氏善妒,百般挑剔凌逼,冯通又偏偏惧内,只好将小青送至孤山别馆独居,等于是幽居弃妇了。
孤山风景虽好,无奈小青年纪轻轻,“如花美眷”,却“在幽闺自怜”,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每日只以《牡丹亭》作伴,或是临池自照,对影絮语,遂有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之句。所谓“刚极易折,情深不寿”,这样无望的日子过了不久,小青便抑郁成疾,渐渐绝粒,日饮梨汁少许续命,奄奄一息之际,思及杜丽娘临终写真一节,遂请画师为其留影,三易其稿方才满意,遂以梨酒供之榻前,连呼“小青!小青!”一恸而绝,年仅十八。死后葬于孤山梅树下,与西冷湖畔苏小小墓遥遥相望。
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小青死后,大妇先得到了讯息,犹惧其才名传世让丈夫留恋怀想,遂抢先一步赶至孤山,找到小青留下的写真图与诗作,尽皆焚之一炬——古今妒妇,以此为极!她摧残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美丽的生命,甚至连她死后的灵魂也不放过。
小青的遭遇不仅让所有红颜薄命的多情女子为之落泪,更令天下怀才不遇的文人才子引为同命。因此明代文人多有以其生平入诗入戏者,最知名的包括徐岁羽的《春波影》,来集之《挑灯闲看牡丹亭》,吴炳《疗妒羹》,朱京藩的《小青传》,及《小青焚余》诗文残稿。
这之中,又属《疗妒羹》最广为流传。明代小说《醋葫芦》第十回中,就曾写到成员外家摆酒唱戏,座中有个少年点了本《疗妒羹》,且说:“老伯有所不知,《疗妒羹》新出戏文,绝妙关接,况且极其闹热。”可见此剧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疗妒羹》全剧三十二出,第六出《题曲》至今仍是昆曲舞台上的常演剧目,说的正是小青“挑灯夜看《牡丹亭》”的种种感慨自伤,词曲优美婉转,摧人肠断。
《牡丹亭》对于《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疗妒羹》跟大观园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曹雪芹甚至让张道士用了“疗妒汤”的玩笑来代指《疗妒羹》,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清清楚楚的说明了。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就是杜丽娘,那又谁是小青呢?
呼之欲出,正是黛玉的第一替身香菱——
首先,香菱的身世生平几乎是照着小青拷贝下来的,都有着很好的出身,所谓“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但又都是家道中落,被难流离,以致沦为侍妾。
其次,香菱的出场正是三岁那年被一僧一道化缘而不得,于是得了僧道一句近乎诅咒的谶语:“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雪灭时。”——这也正是化用了小青十岁遇尼的经历。
第三,也就是最共同的命运,或者说戏核,则在于香菱与小青一样,做妾已经够可怜的了,还遇到了一个妒妇做主子。夏金桂之于香菱,正如同崔氏之于小青,正是毫不留情,百般凌迫,直逼得香菱离开薛蟠,跟了宝钗往蘅芜院另居,一如小青之幽闭孤山别馆。
最后,书中说香菱在蘅芜苑中,“对月伤悲,挑灯自叹。”“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这也正是小青抑郁成疾的临终写照。
虽然全书到八十回末时香菱一息尚存,但我们都可以想知,她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音,不久便会如小青般香消玉殒,是不可能有机会等到高鹗续写的什么夏金桂自食恶果,香菱被扶正后才被甄士隐接引了。
所以即便以香菱这位黛玉替身的命运来看,也可以清楚地判断高鹗续书的荒谬之处,可以推断曹雪芹创作香菱这个人物的初衷,知道他断不可能加上一段“扶正”的蛇足。
书中开篇写香菱时,先有一娇杏出场。前者是小姐遭难做了侍妾,后者却是丫鬟为妾后扶正成了夫人,两人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才一个是“真应怜”,另一个却是“侥幸”。然而高鹗不解雪芹原意,竟将香菱步了娇杏的后尘,也来个侍妾扶正,续貂手法如此拙劣,却还有很多人昧心说后四十回亦为雪芹原笔,则已经不是误读,而是荼毒了。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