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红楼梦写完了没有
9
红楼梦写完了没有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开篇,有一段“错漏百出”的回前批: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且不论宝钗、黛玉二人性情志向大相径庭,怎么也不可能是“合而为一”,只说这回明明是四十二回,批言里却说是“三十八回”,已经是个明显的“错误”。
那么这错误是怎么造成的呢?是这段批写错了地方吗?显然不是,因为三十八回的回目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薛林二人各擅胜场、平分秋色,还远远扯不到什么“名虽两个,人却一身”;而这一回是写两人第一次推心置腑,婉言相交,与批语的指向倒是统一的。
所以,惟一的解释就是:在作者此前的某个稿本中,前文的情节相对紧凑,又或者各回的篇幅较长,这一回目本来是第三十八回,但是后来在作者的一再增删编辑之下,有些回目比如原作一回的元妃省亲,被分开成了第十七、十八两回,又或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插入其中,比如贾瑞戏熙凤的情节,就明显是硬插进来的。这样子,原来的第三十八回就被延后成了第四十二回。
同时,批者说“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可见作者原稿已经写到了黛死钗嫁,即使全稿未完,也至少是有了大纲和部分章节草稿的。
既然批者说“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想来初稿的全稿已经超过一百回,不到一百二十回。因为百回的三分之一是三十三回,百二十回的三分之一是三十六回,都符合这句“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的标准。而如今的增稿本,在三十八回已经拖到了四十二回,可见成稿比初稿更长,至少一百二十回,甚至更多。所以有些红学家推断的原稿有一百回,或是零八回回,一百一十回,我认为都是不可信的。
或者大家会说,前面增加了内容,把三十八回的故事拖成了四十二回,但是后面可能又减掉了很多情节,所以才叫“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啊。
但是以晴雯为例,第五十二回补裘病重,本来应该一气接入抄检,含冤夭逝的,是非常合理的写作路线;但是后来因为中间又加进大量情节,只好让晴雯的病先好了起来,而后抄检前,王夫人召她来见时,又突然说她正病着,然后便一病死了。这两回病的中间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后补进去的。
比如第五十三回接入祭宗祠、庆元宵,席间宝玉去小解,麝月、秋纹等跟着,贾母问袭人怎么不见,只是这些小丫鬟们出来伏侍——没有人提及晴雯,也无一句交代晴雯在哪里——很明显,这段故事是后补的,或者本来写在晴雯死了之后,因为作者考虑到抄检后就该一气败落下去,故而把些热闹生活的场景又往前提了的。
五十四回末写元宵节后,接连各家请客,贾母坐席一直坐到正月二十二;五十五回开篇却又说因宫中有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不能省亲,宴乐俱免,荣府今岁亦无灯谜之集。衔接极为生硬。
直到第五十七回紫鹃试玉,晴雯才又出现。
可以猜想,初稿中晴雯病后,直接便接入太妃欠安,荣宁二府宴乐俱免,无可记述;再接下去就是宝玉疯癫,老太妃薨,宝玉生日宴,此时晴雯还免为支持,但仲秋后就一命呜呼了。中间的章回,是硬加进来的。
第五十六回“兴利除宿弊”之后,有朱批“此下紧接‘慧紫鹃试忙玉’。”可见此前数回为后插补文章,记号在此,令抄写者照做尔。所以五十七回里,晴雯失而复现,原是紧接五十二回之故。
可以为我这理论做辅证的还有一点:《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袭人掣桃花,座中同庚同辰同姓者均陪一盏。“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而这是宝钗十五岁生日的第二年,也就是说这年晴雯同宝钗都是十六岁。如果这年仲秋晴雯夭逝,前后刚好接榫。但是书中为了插入二尤故事,硬是又来段《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生生再拖了一年。然而到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时,宝玉又明明说晴雯“十有六载”,仍然十六岁,那么这中间的一年哪去了?
再如刘姥姥进府时,曾向贾母说自己七十五岁,贾母便说“比我大好几岁呢”,可见贾母最多七十出头。四十七回中贾母说自己从进贾府做重孙媳妇起,到如今自己也有重孙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可见嫁人时大约十七八岁,这很符合那个年代的规矩。然而七十一回时又忽然说“八月初二乃贾母八旬之庆”,明显与前面两回不符。可见这回也是后加进去的,属于上文说的晴雯多活的一年中的内容。
所以说,成稿的章回肯定远远长于初稿的预计,在后文里,像这种把三十八回内容增长至四十二回的做法,只会多不会少。全部章节可能不止一百二十回。
根据脂批的透露,作者后面完成了的情节至少有下面几项:
1、黛玉死。元妃点戏,《离魂》“伏黛玉之死”;上述回前批中有“黛玉逝后”语;宝玉诔晴雯时,脂批明言实是“诔黛玉”,可见黛玉死非但是既定情节,而且已经写完初稿。
2、黛玉死后,宝玉曾往潇湘馆凭吊,“对境(一说景)悼颦儿”,行文中且出现“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字样,可见确定写完了这一段。
3、二宝结婚。且“成其夫妇时”有“谈旧之情”。
4、袭人嫁琪官,有“好歹留着麝月”之语,二宝婚后,身边只剩下麝月一人。
5、宝钗婚后规劝宝玉,但已不可劝。
6、贾琏藏的青丝被凤姐发现。
7、有很完整的一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且贾琏已不可救。
8、已完成回目“花袭人有始有终”,这条回目是七个字,很可能最初稿本回目较随意,并非全都是八字对,
可见这回完成得很早。
9、抄检后,宝玉和凤姐曾困顿于狱神庙,小红、茜雪前往探望,有宝玉“大得力处”。
10、 宝玉的玉被误窃。
11、 凤姐扫雪拾玉。
12、 凤姐死,“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
13、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巧姐儿嫁了板儿,“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
14、 “卫若兰射圃”,戴着湘云拾过的金麒麟。
……
其余细碎的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但这么多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即使全稿没有写得非常完整详细,主要段落却是已经完成了的,而且最后一回宝玉回到青梗峰下看“情榜”的大结局也已经预定。
看不到全稿是所有红迷最痛心遗憾的事情,因此我根据诸多的脂批透露、前文伏笔、以及各位前辈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我自己对于红楼的感悟揣想,尝试续写了八十回后的红楼故事,因为力有不逮,未肯直接写成续书正本,而分成《黛玉之死》、《宝玉出家》两本,从两条主线出发,推演红楼结局。
虽然狗尾不可续貂,却亦可使读者更直接晓畅地揭开一些红楼谜底,略解憾恨,亦可破闷抒怀矣。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