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

3.黛玉与《牡丹亭》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 西岭雪 3035 2021-04-06 04:34

  3

  黛玉与《牡丹亭》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戏曲,出现次数最频的就是《西厢记》和《牡丹亭》。《西厢记》的作用似乎重在言情,而《牡丹亭》的任务则在暗示人物。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部戏,压轴之作就是《离魂》,脂批说:“《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可怜这时候的林黛玉还没看过几出戏,也没读过戏本子,自己的悲剧命运倒已经早被暗伏在戏中了。

  但也着实合理,那杜丽娘本是古今第一情小姐,用来形容“情情”林黛玉,正是贴切。

  《牡丹亭》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太守小姐杜丽娘游园思春,归来后竟得一梦。在梦中,她邂逅了俊俏书生柳梦梅,并与其云雨缠绵,醒来后恋恋不忘,致患相思,一病而殁。

  故事到这里本来是个悲剧,所幸两人的“梦幻情缘”得到了花神与判官的相助,花神护其肉身不朽,而判官则许其灵魂幽游。柳梦梅于太湖石下拾得美人图,一见倾心,日夜呼唤,竟真将画中人叫了出来,于是柳杜之间演出了一场“人鬼情缘”。

  再后来就是常规的大团圆结局了,柳梦梅开棺,杜丽娘还魂,二人结为夫妻。起初杜太守不相信这些生死之谈,还将柳生囚禁,恰值状元放榜,柳梦梅高中榜首。这段情孽奇案一直闹到皇帝座前,终得御口赐婚,皆大欢喜。

  《离魂》在昆曲演唱本中又叫《闹殇》,说的是杜丽娘临终前拜了爹娘,又嘱咐丫鬟春香,叫把自己葬在梅花树下,自绘的画像埋在太湖石底。戏中有一段《集贤宾》,唱道: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这口吻形容,与黛玉可谓如出一辙。脂批说《离魂》“伏黛玉之死”,显然说林黛玉同杜丽娘的命运有相似之处,都是为相思而死,而且是病死。但却不能生搬硬套地因此就把全本《牡丹亭》故事放在林黛玉身上,因为黛玉不可能死而复生,宝玉也不可能中了状元再得皇上赐婚。

  同理,元春所点的另外三部戏,也都各伏一事:《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但是所伏各事,也都只在这一出戏的某一点上真实锲合,而不能将整部戏照搬到书中人物身上。

  黛玉对《牡丹亭》的第一次了解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宝玉共读《西厢》本是黛玉生平快事,偏偏宝玉被袭人叫走,黛玉回转途中即听见了梨香院十二个小戏子演唱《牡丹亭》——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庚辰本有眉批“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恰极当极!己卯冬。”

  这时候,戏里戏外的两位情小姐第一次相会了。这几句戏文对黛玉的打动可谓深矣,以至于后来行酒令时,黛玉脱口而出念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黛玉在读过《西厢记》后,一发不可收拾,听到《牡丹亭》的戏中亦有好文章,过后遂向宝玉讨了本子来看。

  这几处,《西厢》与《牡丹》都是并在一起提的,就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也是两戏连写,第九首《蒲东寺怀古》取自《西厢记》;第十首《梅花观怀古》则指《牡丹亭》: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因为诗中有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后人便以为这首是说宝琴,并猜测她未能如约嫁与梅翰林之子为妻,而是跟了姓柳的人家比如柳湘莲。

  然而事实上,这句诗根本就是出自《牡丹亭》,是杜丽娘临死前自画像题诗,原诗作:

  “近者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可见,书中照搬原诗,只是为了点明出处。既然我们早已知道杜丽娘就是林黛玉,那么这首诗又怎么可能是写宝琴的命运呢?

  除了这几处之外,在描写宝黛感情大转折的第三十二回,庚辰本于回前也曾引录一首汤显祖的诗:

  “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

  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这三首诗,一首来自戏中人物,一首来自戏剧作者,一首却来自戏外观众、书里人物,却留给我们这些戏外、书外的看官们解不尽的谜题,并且打了三百年的闷葫芦,至今打不破。

  而更可叹的是,《牡丹亭》中有皇上为丽娘赐婚,《红楼梦》里,却是元妃点戏伏黛玉之死,赏赐端午节礼时,还特地使宝玉同宝钗等分,而将黛玉降了一等。

  戏如人生,可惜人生,竟不如戏!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