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一九、收复空城燕京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九

  收复空城燕京

  宋之所以得以成功地镇压方腊之乱,是因为作为北上讨伐辽国的大军刚好完成动员的准备,而将之转用于镇压南方的叛乱。

  由于所准备的大军转用于他处,所以,北上讨辽之事当然要延期。

  与宋缔结同盟,约定联手攻打辽的金则完成准备,已开始向西方进兵。

  宋、金同盟订定的事项是,于攻灭辽后,由两国瓜分其领土。也就是说,金取得长城外的辽土,宋则取回盼望已久的燕云十六州失地。因此,双方约定金的女真军不得超越长城之线。

  但宋由于将北伐军转用于平定方腊之乱,因而没有赶上对辽战争,而金的西征军则业已踏上征途。也就是说,宋误了军事行动的时机。

  ——由于国内乱事勃发,因而未能及时北上。

  宋对金说明派兵计划延误的理由,并且谢罪。宋、金同盟原本是由宋提议的,现在宋却违约,因此,谢罪乃是当然的事。而且谢罪不能只靠言词,为要表示诚意,必须有具体的补偿才行。

  宋朝廷为此开了几次会议。

  “与蛮族结盟,根本就是错误之举。因此,违约就违约,我国可以不管他们。”

  有人做如此蛮不讲理的主张,但这种论调是讲不通的。

  “设若金和辽讲和,结果将会如何?”

  当然有人立刻以此反驳。倘若金和辽讲和,而其同盟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西攻来,结果岂不是不堪设想?

  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回答。这个答案任何人都想象得到。

  首都开封被蹂躏,宋王朝灭亡乃是必然的事。

  然则,该如何是好呢?

  “将西京让于金,如何?”

  有人做此提案。

  游牧出身的契丹族,尽管建立起巨大的政权,却认为蒙古草原才是他们的中心地,因而在该地置首都,称之为“上京”。此外,他们置“东京”(今辽阳)于辽东,置“中京”(大定)于辽西,置“西京”(今大同)于云州,置“南京”(通称燕京,今北京)于燕州。由于他们是多元国家,因此,中心地自然有多处。

  宋与金之间所谓的“海上之盟”,订定的事项是灭辽后由两国瓜分其领土,而金取得的土地则订定以长城之线为止,前揭各中心地中的西京和南京则归由宋取得。现在的这个提案,是将其中的西京让给金。

  这个提案听起来大方之至。

  但话说回来,宋不借金之力量是无力进兵到西京的。不,即使在金的协助之下发动夹击,充其量也只能收复燕京。

  ——说女真族不得越过长城之线,但光靠我们宋军,有力量平定长城线内吗?

  缔结盟约时,就有人提出这个疑问。

  没有人敢对这个疑问做肯定性回答。

  宋想利用的是辽因金而受到溃灭性打击的机会。这个想法是否能如愿以偿,没有人知道。契丹族擅长打仗,这一点宋是有切身体验的。

  (只要能夺回燕京……)

  宋朝要人无人不做如是想。

  燕京乃失地的象征。既然没有把握只靠自力收复西京(大同),准许金越过长城之线也无妨——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

  以冷静眼光观察现实上的力量关系,除非辽陷于溃灭状态,否则想收复燕京是极其困难的事;而要使辽陷于这样的状态,准许金越过长城之线,似乎是非同意不可的条件。

  因方腊之乱而误了时机的宋,于是决定在与金的盟约上让步。

  ——请越过长城之线,攻打辽之西京。

  这样的口气与其说是准许,毋宁是请求。

  好不容易平定方腊之乱的宋,开始让北伐军出发,是宣和四年(1122)的事。

  金则按照原订计划,已于前年对辽西的中京发动攻击。辽天祚帝原本在中京应付金军的攻击,结果不支而败走云中。

  由于可以越过长城之线,金军当然对败走的天祚帝军队发动追击。

  宋所盼望的辽之溃灭状态果真发生了,收复燕京的宿愿眼看就要实现。孰料,燕京这时候却发生新变化。

  原来该地有亡命政权诞生了。

  听到辽天祚帝败走而进入夹山的消息时,燕京当然因而民心动摇。这个地方的住民以汉族居多,然而,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宋前来收复此地。

  燕京成为辽的南部中心,已经历时一百五十年。当时的汉族住民,从数代前之祖先时代起开始取得辽国之籍,以辽国之民的身份生活着,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以辽之南面官的身份,厕身政府要职。

  倘若燕京于此时归入宋的版图,会产生怎样的事态呢?

  大批官员从开封派来是一定的结果,现任的官吏很可能被迫辞职。新来的汉族包括官员和军人在内,一定会以占领军的姿态君临“新领土”。

  一想到这一切,回归宋的怀抱显然并不值得额手称庆。

  亡命政权,就是建立在燕京住民这等不安的心理状态上的。

  辽之皇族中,一个耶律淳的人于是成为汉族的李处温等人拥立的对象,是为天锡皇帝。如此的急就章政权当然不可能安定。天锡皇帝很快就死去,其妻萧氏接着以太后自称,拥立先帝的李处温则被杀。

  在燕京,人心最为动荡的当然是军队。迎击由南方攻上来的宋军,是他们的任务,正规军还算没有问题,杂牌军却鲜少对辽有什么忠诚心,被称为“怨军”的他们,以汉族或渤海人为多。

  “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契丹族可以回到北方草原,但我们不是草原之民,没有地方可以回去啊!”

  “皇帝已死,命令都是由太后发出的。我们难道非服从这个命令不可吗?”

  “不,此地的皇帝已死,但他不是真正的皇帝。真正的皇帝逃到夹山还活着。皇帝仍在,而这个人却以皇帝自称……”

  “这不是篡夺者吗?”

  “起码应该称为僭称者。”

  “我们没有必要听从僭称者之妻的命令。”

  “那我们该如何呢?”

  “我们怨军为了生存,非团结一致不可。六千军队是一股力量。需要力量的人,一定会找上我们给予协助的。”

  “对!我们不能分散,一定要保持军队的形态。”

  “知道啦!我们绝对不准许任何人逃跑。”

  在这样的情形下,集团成员是一种护身符,就算没有强制不得逃跑,怨军也没有人愿意离开营房的。

  不仅如此,没有兵籍而混入怨军营房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人?”

  “我看不要赶走他们。人数越多,我们看起来会更有力量啊!”

  身陷困难时,人们会企求以强大力量领导自己所属集团的人物。一个向来就有统率力、人缘不错又很会照顾部下的人会顺势受到推举。

  渤海出身名叫郭药师的人,顺理成章地成为怨军领袖。

  “这个军队的名称非更改不可。最好改成听起来够威风的名称……”

  郭药师第一件着手的事是,更改可能是以契丹语发音而起的“怨军”这个名称。结果,他起的是“常胜军”这个相当吉祥的名字。

  正在迫近燕京的宋远征军,照旧以宦官童贯为总司令。童贯有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的头衔。

  以萧太后为中心的燕京亡命政权,派遣使者对这批宋军道:

  “辽与宋结盟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如此长年友谊岂可轻易忘却?我们现在非摧毁不可的敌人,是东方的蛮族女真人。我们两国不是应该联手对付金吗?”

  “这简直是和郑居中一样在说梦话。现在还提什么一百五十年友谊?”

  童贯当场拒绝这个提议。

  郑居中是反对与金结盟的人,他强调与辽之间的友谊历史,对这一次的远征提出反对意见。

  童贯可谓得意洋洋之至。因为以常胜军自称的辽国大部队向他投降了。

  同时六千怨军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经拉拢更多人手后,现在已成为八千大军。

  “燕京已经等于在我们的手中了!”

  童贯发出如此豪语。

  他就是失败在这样的自大心理上。乌合之众的杂牌军,仗着人数众多,以获得代价为目的前来投降。但在燕京遇上骁勇善战的辽正规军,以为对方尽是“常胜军”一类的军队,只要发动强力攻击就会降伏,这是童贯的估算错误。

  宋军认为必定如摧枯拉朽,防守燕京的辽军却展开殊死战。

  “你们在干什么?”

  童贯大声呵斥军队。

  结果宋军反而陷于不利形势。不但未能夺回燕京,搞不好自己有被歼灭之虞。

  逮捕、审问、处刑——

  想象到战败的统帅会遭遇的这些命运时,童贯已到坐立不安的程度。这种局面非赶紧设法打破不可。

  (如何是好呢?)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只要夺回燕京就行。只要能达成一百五十年来的宿愿,无论采取任何方法都会被认可,起码会被默认——这是童贯的想法。

  用什么样的方法呢?童贯计划的是:让金军攻打燕京。

  ——攻略燕京后,贵国可以为所欲为,只要将燕京还给敝国就可以。战费当然由敝国支付。

  听到这意义深长的请求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莞尔一笑。

  “金军展开总攻击!目标是燕京!”

  在金军排山倒海般的总攻击之下,辽军终于不支,燕京为金军所占领。

  “我们真的要把燕京交给宋吗?”

  金国将军甚表不满,因为宋对占领燕京未出一兵半卒。

  “这是已经承诺过的事情。”太祖道。

  “可是,这一次的战役,只有我们出力啊!”

  “而且燕京住民包括汉族在内,都希望归我们金国支配。”

  “这的确是他们由衷的希望。”

  诸将说的话一点没有虚假。

  名为花石纲的暴虐措施,在公田法名下的苛酷税金——燕京住民早就风闻宋的这等恶政。与其受这样的宋支配,不如在金的统治之下,这是汉族住民的想法。而且,归宋支配时,宋会派遣官员前来;反之,由于金欠缺人才,所以在金统治下的汉族不愁没有被起用的机会。

  “海上之盟不可忘。”金太祖摇头说这句话时,脸上却泛着微笑。他又说:“只要有这个意思,像这样的城市随时都可以得手。我们先收取目前该取得的代价再说。”

  金向宋取得的代价是作为战费的一百万缗铜钱和二十万石军粮。用绳子穿起一串中间有孔的铜币,就叫做缗。百万缗是巨额款项,二十万石军粮也是漫天要价,金军实际上花费的战费和军粮,连几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金还把燕京城内的财货和住民全都带走。虽然金已经树起正式政权,人口过疏却是一大忧患,具备技术的人才尤其欠缺。就这个观点而言,燕京住民对金来说是巨大的战利品。

  事实上,金交给宋的,只是一座空城。

  收复燕京!

  宋朝之民为这个捷报而狂喜。宋建国一百五十年来的宿愿终于达成。实际上,宋在建国前就丧失燕云十六州,所以,算来这是圆了将近百年的“梦想”。

  梦想毕竟只是梦想——

  抱持这个想法的中原人民,实际上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之事早已死心。而这个梦想现在居然实现了!

  此时因金军撤退而宋自然取得的,不过是燕京和其周边六州。但从整个首都开封狂欢的情形看,却好像已经收复了所有的失地。由此可见燕京这个地名的魅力何其之大。

  “微臣决定让常胜军守燕京。微臣绝没有忘记大部分的燕云十六州尚未收复。以后收复失地之战的对手不是辽,而是金。”

  童贯对徽宗如此表示他的决心。这样的决心诚可谓令人钦佩。但,童贯之所以打出以金为敌的方针,是担心他与金之间的约定会因与金产生友好关系而暴露。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