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四〇、厓山投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四〇

  厓山投海

  张弘范期望宋之幼帝能够投降。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说服文天祥执笔撰写劝降书。

  文天祥当然拒绝。厓山南宋军为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所率领,张世杰有一个名叫张韩的侄子在元军中。张弘范以张韩为军使,三度遣他前往劝降,但张世杰怎么样都不肯听从。

  “我知道如果投降,生命可以获得保障,而且更能得到富贵。但以义为重的人,这是做不到的事。”

  这是张世杰的回答。

  虽然如此,他还是不死心。他遂向文天祥央求道:

  “厓山还有十数万人在那里。现在能救他们生命的,只有你一个人。你就撰写劝降文吧!”

  “张韩去了三趟都没有用,张世杰连亲戚说服时都不改初衷,我这个外人写的文书怎么管用呢?”

  “不,只有以精忠闻名的你亲笔上书,才能使他们动心。请你无论如何都动笔撰写吧!”

  在张弘范的执拗要求之下,文天祥不得不执起笔来。但他写的不是劝降文,而是一首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这首诗的末句。整首诗的内容歌咏的是,山河破碎后,飘零之身被雨溅打的情景,当然用以表明拒绝之意。

  张弘范再也没有多言,文天祥遂被扣留在张弘范的船上。这当然是元朝水师的旗舰。文天祥到最后落得在敌人旗舰上目击南宋灭亡的命运了。

  对文天祥执笔一事死心后,张弘范由于亟欲选择不流血胜利之路,因此,自己动笔写了《告厓山士民文》这篇文章。

  ——汝之陈丞相(陈宜中)已去,文丞相(文天祥)已为执。汝欲何为……

  这篇文告以此为开头。以勘查亡命地为借口前往越南的陈宜中,不但没有回来,连音讯也全无。陈宜中为左丞相,而文天祥则为右丞相。

  ——失去两位丞相后,你们还能做什么?

  张弘范使用一切方法广为公告这篇文书,但连一个投降的人都没有。他于是采取切断粮道这个作战方式。也就是说,将兵船并排于海口,以妨碍补给线,厓山原本就已断粮,如今更连饮水都缺。南宋士兵还能以最低限度的野战用干粮充饥,但对欠缺饮水这一点就无法可想了。

  “渴死人了!”

  他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喝了海水,这对口渴的人当然会产生反效果。不仅如此,人们个个都上吐下泻,拉肚子拉得很厉害。

  “只有拼死一战了!”

  南宋军已经被逼到这个绝境。他们原本计划据守厓山以等待各地义军崛起,如今张弘范却逼使他们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

  李恒率领的元国增援军,此时已由广州来到厓山,张弘范令他们守住厓山的北面。这是缩小包围网。

  到二月后,有人开始降伏。这是张世杰麾下一个名叫陈宝的部将。与此同时,南宋军以狗急跳墙之势,向元军发动攻击。这是张达发动的夜袭。

  实际上,元军正等待着南宋军发动攻击。

  自暴自弃式的夜袭,根本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由于缺乏周详的作战计划,反而让元军有隙可乘,遭到强烈反击的都统张达,只有收兵撤退。

  元军继续挺进。两军之间相隔只剩一里(约五百米)左右。元国将军兵分四路,张弘范亲自率领其中的一军。行有余裕的元军,事前早就对厓山一带的地形、海岸线、气象、潮汐等等都做过详细的测量和观察。

  张弘范召集诸将,说明了他的作战计划。

  “南宋军集结于厓山之西,但在满潮时一定会移向东边,李恒军趁这个时候发动攻击,记着要趁退潮时退兵,总攻击的时间是下午满潮时,到时候我方船只会奏乐。大家注意倾听这个声音!”

  李恒军遵照张弘范的指示,随着上午潮汐的潮满、潮落而攻击撤退。南宋军为应战而疲于奔命。元军虽然暂时撤退,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攻打过来。

  这是持续不断的紧绷状态。

  突然,在北边元国旗舰传出一阵奏乐声响。音调很高,却是和战斗一点也不搭调的悠扬乐音。

  “原来元军也想休息一会……”

  由于己方将兵因上午的战斗而疲惫之极,南宋军首脑因而如此认定。

  元军共有四军,其中只有一军出来打交接战。但在乱战中想的尽是自己的事情,根本无法摸清楚敌情。

  “对!虽然后面一定还有战斗,但我们也歇息一下,培养斗志吧!通知大家暂时休息。”

  张世杰下令以此通知各船。

  联络甫毕,南宋军刚得以喘一口气,却发现元军开始发动总攻击了。

  “糟糕!我们上当了!”

  虽然张世杰咬牙切齿,但为时已晚。

  顺着潮水而来的元军攻势猛烈之极,南宋各船陆续倒下樯旗。倒下樯旗表示的是放弃战斗,也就是投降。

  张世杰挑选精兵,准备撤退后重整旗鼓。然而这一后退,南宋军的士气更是落到谷底。截至黄昏的交战中,南宋军蒙受极大的损失。

  日暮时分,气象骤变。

  天突然下起滂沱大雨,而且浓雾笼罩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

  “这是天佑神助!”

  一度死心的张世杰立刻判断有趁这浓雾脱逃、以图东山再起的可能。

  南宋舰队原本用绳索将各船系结在一起,此时张世杰和苏刘义立刻切断这些绳索,成功地使其中的十六艘从湾内逃去。

  在皇帝身边的陆秀夫也想尽办法要使皇帝脱险,但很难如愿以偿。因为皇帝乘坐的船只特别巨大,而且周遭有无数各以绳索系结在一起的船只。

  由于在层层护卫之下,所以它确实很坚固,但想要脱逃时,护卫船只反而成为碍手碍脚的障碍。

  在元军迫近的情形下,陆秀夫为使皇帝御船能驶出,已尽了一切努力。然而这批船队实在过于密集,船只数量也远比张世杰和陆秀夫所配置的多。

  ——皇帝御船在的地方应该比较安全。我们快靠到那边去!

  正是这个心理,使猬集在皇帝御船附近的船只越来越多。

  元军兵船冲破浓雾,直逼而来,浓雾好像因船团的速度而被冲破了,就在张世杰等人的十六艘船只脱逃后,浓雾开始消褪。虽然这已是日暮时分,海上的轮廓却看得非常清楚。

  “皇帝的坐船在那一边!”

  元军一眼就看出来,无数船只集结在一起的地方,一定是皇帝所在之处——这一点任何人都想象得到。

  这个地方立刻被包围住。

  “气数尽矣!”

  陆秀夫吼也似的大声一叫后,叫他的妻子投水自杀。

  “我是万分于心不忍,但生为大宋忠臣之妻,这是不得已的事。希望你能原谅我,但愿我们来世生在和平的时代,再度缔结夫妻、亲子之缘吧!”

  陆秀夫这时候已经负伤累累。沿着他的脸颊流下来的泪水,呈现的是红色。这就是所谓的血泪吧?

  “妾身已下了决心。”

  他的妻子回答。

  陆秀夫背负起九岁大的皇帝。他的妻子把皇帝紧紧绑在丈夫的背上。

  “相公,妾身先走一步了!”

  陆秀夫的妻子抱着孩子跳进水里。

  “对不起!”

  陆秀夫也吼叫一声就跃身一跳。这就是南宋灭亡的瞬间。

  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因得帝之尸及诏书之宝。

  史书以此记载。

  张世杰率领十六艘船逃出后,再度回到厓山来。该地有皇帝生母杨太后在。

  “向天下搜寻有赵氏(宋王朝皇帝之姓)血统的人,一定可以找到才对。我们拥立这个人,力图东山再起吧!”张世杰道。

  而杨太后却露出悲戚的表情摇摇头。身在陆地上的她,到此时才被告知幼帝已死的事实。她拍着胸脯说的话,史书以如下之语记载:

  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

  杨太后缓步走向海边。没有一个人阻止她投水。

  “我们到安南(越南)去等待机会吧!我们一定能寻觅到承继赵氏皇统的人……宋的香火绝不能使它断绝。只要机会来到……”

  张世杰对前途还抱着希望。

  捞起杨太后溺毙的遗体,将她埋葬于海滨后,张世杰出航前往安南。但他的船团来到平章山附近时,遭遇到台风。

  平章山位在介于广州与海南岛中途的阳江县之南,一个面对北津港而浮出海面的海陵岛。

  “我们将船驶过去靠岸吧!”

  船夫们如此建议。

  “你们统统登上基地吧!这艘船不必靠岸。我有我的想法。我要一个人留在这艘船上。”

  张世杰说完这句话后,一个人留在船上。他先焚香,然后仰天祷告。

  他这是在对着苍天求问。

  “这是否就是天意!?我要问苍天,倘若苍天不欲大宋帝国存在,那就请把这艘船弄翻吧……”

  张世杰的船在冲天巨浪中,树叶般摇晃片刻后,终于翻覆。

  船遂覆。世杰溺。宋亡。

  史书只做了如此简洁的记载。

  文天祥被送至北京。

  每一个人都爱惜文天祥,其中以元世祖忽必烈最为爱惜。但文天祥只一味的求死,被带到北京的三宫也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劝文天祥归降,虽然如此,文天祥的心意还是屹然不动。

  文天祥被投入土牢中。

  他企图活到被杀的时候为止。他的意图在于活着以身示范什么叫做真正的忠诚。

  文天祥的狱中生活达三年之久。他在这段期间赋了有名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以上为开头的六十行诗,备受世人传诵。日本也有藤田东湖、吉田松阴、广濑武夫等人,以文天祥的这首诗为蓝本,各作自己的《正气歌》。《正气歌》与诸葛孔明的《出师表》,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感动的文章。

  有人推动以遁世为条件、将他释放的运动,而忽必烈似乎也有准许如此做的意思。但文天祥是为了被杀而活着的。

  潜入地下、时而表面化的反元抵抗运动,以文天祥为其象征。虽然人在狱中,对元而言,他始终都是个危险人物。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忽必烈召来文天祥,对他进行最后一次的说服。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忽必烈再三重复这句话。而文天祥回答的,依旧是下面这句话:

  “但求一死。”

  “好,那我就成全你吧!”

  “承情之至。”

  文天祥于忽必烈召见的翌日,在北京一个叫柴市的地方被斩。

  南宋于厓山灭亡后,元支配中国达九十年之久,最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灭。在明军攻进之前,元朝皇帝以及主要大臣已放弃北京,逃向北方草原。因此,元也可以解释为并没有灭亡,只是回到了原来生长的草原。

  元代颇多有关中国历史的简略书籍。当时,除了《史记》以外还有十八本正史,而这些著作浩瀚之至,除非极特别的人,要读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编年史《资治通鉴》更是一部巨著,普通的人很难将它读完。之所以有略史问世,是希望在异民族统治之下的每一个汉人,都会阅读中国历史,以常保民族自尊心之不坠。因此,那些略史可以说是在充满危机感之下产生的著作。

  曾先之与文天祥同为江西吉水出身的人。宋灭亡后他没有再出仕,隐遁而活到九十二岁,始终埋首于著述。《十八史略》是他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与其说是富于独创性,毋宁说是以启蒙为重点,许多人因这本书而接近中国历史。尤其在日本,更是江户时代起的学生们必读之书。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