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二〇、背信的代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〇

  背信的代价

  童贯因此大功而晋封为徐、豫两国国公。翌年宣和七年(1125)六月,他更受封为广阳郡王。连在宦官专横达极点的唐代,宦官受封的极限也仅止于国公,从未有过受封为王之事。童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封为王的宦官。

  庆祝收复燕京的狂热气氛过后,仔细一想,燕京只是一座空城罢了,而云州的西京则遍地金军,过去辽的版图,如今已逐渐纳入金的支配下。

  ——贵国这是违背约定之举。

  宋如此向金提出抗议。

  ——不,敝国绝没有违背约定的内容。

  金如此回答。

  缔结盟约时,有些部分的确相当暧昧。宋曾经同意金军越过长城之线。当时的情形与其说是同意,毋宁说是宋向金“请求”。

  宋攻打燕京时,最担心的是辽的援军从大同南下。因此,宋请求金攻打大同,使辽军不得调离该地。宋认为金事后会将大同归还,而金却以自力攻占为理由,不同意归还大同。

  ——是你们强求我们越过长城攻打西京的。你们难道忘了自己说的话?

  金做的是如此解释。而宋的解释则为:

  ——我们当时的约定是:由双方夹击辽后,关外之地归金,关内之地则由宋收复。当时央请贵国攻打西京是作战上的权宜之计,不过是临时性措置而已。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目的。

  如前所述,金带走燕京的军队和住民,给了宋一座空城。由燕京被强制迁徙到东方的人们遭受极大的痛苦,因而内心极为不满。结果,他们在途中发动政变。这是一次奇妙的政变,在被强制带走的途中,群众发动叛乱,杀死名叫左企弓的辽国宰相,占据平州,并派遣使者向燕京的宋朝当局申报道:

  ——我们在此地为宋御金,以使境界得以安宁。

  实际上,张姓首谋者存的似乎是复兴辽国之心。他以辽之灭亡责任在于宰相左企弓为理由,将左当做祭品。宋决定接受张某人的申报。对此,赵良嗣(原名马植)等亲金派分子表示激烈的反对。

  “我国与金有明确的盟约关系。违背盟约在现状之下极为危险。”

  然而宋朝政府首脑为眼前之利所惑,已丧失顾全大局的能力。

  他们为了平州这个地方而利令智昏。在被迫迁徙途中叛乱的零荡集团,只是在这个地方停下来,绝对谈不上占领。接受这等集团的投降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政府首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

  由于他们是抗拒被金带走而在该地停下来,因此,对金而言是叛乱集团。容纳同盟国的叛变集团,当然是背信之举。

  金为了要讨伐叛乱集团,派遣了名字叫斡离不的将军。结果,张某等叛变的首谋受强袭而逃亡至燕山。

  ——把乱党首谋交出来,不然,将立即攻打燕京。

  金对宋提出如此强硬的要求。开封朝廷为处理这个问题,开了高层会议。

  ——在这个情形下,只有将张某人杀死,将他的首级交给金一途。

  这是又一次的背信。宋得为这次的背信付出代价。

  以渤海人郭药师为首领的“常胜军”,当然因宋的这项措置而大大动摇。

  “金说要张某人的首级,不给就要攻打燕京。结果,宋一下子就砍下张的头交给金。如果金要求我这个郭药师的首级,宋究竟会如何应对呢?”

  郭药师以此询问主要部下。

  “总帅到时候一定会被干掉的。这是笃定的事情。”一名部下回答。

  “有没有人认为我不会被干掉?”

  郭药师逐一窥视部下的脸,等待他们回答。接触到郭药师的视线时,每个人都摇头表示否定。

  ——总帅,你一定会被干掉的。

  这是每一个人的想法。

  “那我们该如何是好呢?答案只有一个。”

  郭药师说出这句话时,所有部下全都点头。唯一的答案当然是指向金投降而言。

  “常胜军”向金投降,是张某人被杀约莫一年后的事。当时身在燕京的他们暂时没有机会,等到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恶化、常胜军奉命参加对金作战时,他们就趁机向金投降了。

  逃进夹山的辽天祚帝,企图投靠西夏。天祚帝到西夏是宋宣和七年正月的事,党项族的西夏却担心因保护辽国皇帝而受到金国的大军攻打。

  二月,由西夏逃至应州的天祚帝,在该地为金军所擒。辽国皇族之一的耶律大石逃至遥远的西方,另树政权,是为西辽,西方史家称之谓“黑契丹”。

  西辽应被视为新政权,辽王朝则于这一年灭亡。辽王朝前后维持一百五十年,皇帝共有九代。

  辽灭亡而夹山及所有原来辽的据点被金军占领后,从扣押的机密文件中发现一封重要的书信。

  ——宋应与辽协力对付强暴之金。

  以如此文句为开始的这封书信,内容是宋朝廷向辽的亡命政府建议缔结军事同盟。

  这又是另一次背信。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将空城燕京还给宋不久后的宣和五年(1123)去世,此时的皇帝是其弟晟(吴乞买),是为金太宗。

  太祖是大度型人物,包容性大而对人宽容,并且很守信用。这一点可以由诸将力主应占取燕京时,以“海上之盟不可忘”之语晓谕一事窥知。分裂而无力的女真族得以统一,太祖的人格是关键。

  弟弟太宗完颜晟虽然没有太祖的包容力,却也是个相当积极的人物。为了国家的福祉,他会变得冷酷无情,而且非常果敢。

  “攻打开封!”

  在太宗的一声令下,金军大举南下。金军分为二路,由将军粘没喝和斡离不分别以司令官身份指挥。

  常胜军就是于此时倒戈降金的。

  这件事发生在宣和七月十二月,也是童贯受封为广阳郡王的半年后。

  ——渝盟(违背盟约)纳叛(收纳叛徒)。

  这是出兵的口实。

  “渝盟”指的是致辽以秘密文书,“纳叛”指的则是收纳以张某人为首的叛变集团。

  在太原的童贯,一听到金出兵就立刻起程逃回开封。在童贯离开太原前,太原府知事张孝纯曾以如下之语力劝他留下来抗战。

  “大王(指童贯而言)一去,人心必将大大动摇,因此,务请留下来指挥军队,抵御金军。太原乃要害之地,城池坚固,军队勇敢而且受过良好训练,金未必有能力攻陷这个城池。”

  对此,童贯却怒道:

  “我负的是宣抚之敕命,并没有受守土之命!”

  在这样的状态下,想在河东、河北之地抵御金的南下军,简直就是螳臂当车。

  宋都开封当然呈现恐慌状态。其中最为狼狈的,正是徽宗皇帝本人。

  “朕不想置身于战乱之中……”

  徽宗竟然说出这样的话。

  “城中无主,怎能守城呢?万请皇上留下来。”蔡攸道。

  蔡攸是蔡京之子。他是陪徽宗玩乐的人,专门安排上街夜游或春宫秘戏等事,于是获得皇帝极大的信任。这个人权势欲望非常强,甚至为权势对父亲有所挑战,父子间的感情因而搞得甚为不和。这等会和父亲争权的人品性当然恶劣到极点。不过,这也证明他的奸智高人一等。

  “守城之事可以让知府(开封府知事)指挥。”

  “区区知府是不足以收揽人心的。”

  “那可以从宰相中……”徽宗话未毕,蔡攸已摇头道:“只要是臣下,都不够分量。”

  徽宗也是头脑灵敏的人,他已经知道蔡攸要说的是什么。

  “你是说桓……!?”

  桓是徽宗的长子,已被立为皇太子。徽宗准备逃离国都,而替补他的人,非皇太子无以督促人民抵抗强敌。

  “任命皇太子为开封牧吧!牧这个名称可以充分显示分量的。”

  “牧……对,这个点子很好。”

  “牧”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字眼。三国时代,由于太守或刺史对自己的头衔有所不满足,而使用“牧”的称号。这在古代的周是确实的职位,后来绝少被使用,因此更具分量。

  “罪己诏书”发生,这是皇帝的自我批判;紧接着,“求勤王之士于天下”的诏书也发布下来。

  朝廷举行御前会议。

  ——皇帝有东巡之意。

  这已是群臣皆知的事。东巡指的是到开封东南方之地——长江沿岸之意。五代十国的南唐国都金陵(南京),是徽宗憧憬之地。不过,前往该地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以避难为目的。

  “关于建牧之事,由于敌军势力甚为猖獗,因此,微臣认为除非传位号予皇太子,否则恐难招募天下豪杰。”

  做此进言的是太常少卿李纲。

  “传位号予皇太子”是指徽宗退位,由皇太子即位。

  皇太子的号召和皇帝本身的号召,在分量上有极大的差异。天下豪杰也企求发迹,为皇太子效命,由于最后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因此,不见得能得到高官厚爵。而且皇帝身边已有一群宠臣,蔡京、童贯、朱勔等人长年以来对皇帝的影响极大,在他们紧抓着自己的地位不放的情形下,应该没有什么高官贵职可图。

  李纲的发言,就是以这等状况为背景。

  “朕无恋栈皇位之意。”徽宗道。

  他这是由衷之言。浸淫于书画、诗文、玩乐之天地,是他的最高理想。

  皇太子赵桓于是匆匆就皇位,是为钦宗。

  徽宗成为太上皇。深受蔡攸影响的他,近来已迷上道教。为了要使他高兴,蔡攸为他选择退位后的称号是“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这一切都在岁末倥偬的时期进行。一名叫陈东的太学生于此时上书奏道:

  “此次国家危机,完全是蔡京、童贯等六名国贼所招致的。职是之故,应将他们逮捕,经游街示众后诛杀,并且将其首级传递各地,以谢天下。”

  结果,陈东所举名的“国贼”,不是受赐死就是被流放,实质上等于被处死。

  翌年行改元,靖康元年(1126)从年头开始就处于慌慌张张的状态下。

  镇守黄河之北的宋朝将军梁方平,抵挡不住金军的猛烈攻击,在黎阳惨败。将军弃兵逃回开封。

  金军悠然地渡过黄河。渡河共花了五日时间,其间宋军不曾做出任何抵抗。据说,金国将兵后来追述当时的情形道:

  “南朝(宋)等于无人之境。当时只要有一两千名防备军守住黄河,我们应该就无法顺利渡河。”

  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听到金军渡河的消息后,就在仓促间启程前往东南方。他这是避难之旅。

  此际,宰相们也准备让皇帝避难,甚至决定以襄阳邓州为避难之所。李纲却啼泣阻止这项行巡计划。

  因为这是攸关士气的事情。

  “此刻六军家族全在国都。他们一定会拼死力战。伏请皇上留在国都,以督励他们。”

  结果,钦宗为李纲的热忱所动。

  “朕决定与国都共命运。”

  钦宗对促请他启程的宰相们道。

  李纲欣喜雀跃,立刻将此事告知全军:

  “皇上已决定留在国都与你们共生死。你们难道不因此而感动吗?”

  将兵们全都当场拜伏,喊道:

  “万岁!万岁!”

  李纲成为尚书右丞,并且兼任亲征行营使。

  渡过黄河的金军先占领滑州,而后迫近开封城,采取包围态势。相较于金军渡河之时,宋军的士气此时已大为提高,正如李纲所说,他们之中,大部分的家族都在开封。对他们而言,守城的意义不只等于护国,更是保家。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