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〇五、澄心堂中的国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〇五

  澄心堂中的国主

  对宋派遣朝贡使者以安定与北方关系的翌年,李璟迁移至建设为南都的洪州(南昌)。他立李从嘉为太子,使之留在国都,担任国政。李璟这时候的健康情形已甚为不佳。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六月间在南都去世,太子李从嘉于七月在金陵即位,改名为煜。被称为南唐后主的李煜,作为词人的成就,比其父还高。

  李煜是非常重感情的人。君主必须适度压抑感情才行。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君主的他,不能不说是失败者。

  李煜于十八岁时与宰相周宗的女儿结婚。周妃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才女,对音乐尤其有才华。李煜即位后,封她为国后。他很想封她为皇后,但身为南唐君主的自己已经去除帝号而使用国号,因此,只得使用这个让人听不太习惯的称号。

  “这么晚了,你还在忙什么呢?”

  国主李煜看到国后周氏房里的灯火深夜还亮着,就探头进去问道。

  “我在想办法复原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国后回答。

  “太好啦,完成时最好第一个让我听听。倘若能够复原此曲,将是足以弥补所丧失江北十四州尚且有余之事。”

  李煜如此鼓励他的妻子。

  《霓裳羽衣曲》原为婆罗门系音乐,唐玄宗将之编曲,以供杨贵妃配合起舞。关于此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如下的诗句: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玄宗与杨贵妃为伍,日夜沉醉于这等靡靡之音,可以说是致使安禄山之乱的原因。后来唐王朝视此为不祥之曲,曾几何时乐谱亦已丧失,到这个时代已无人知晓其原貌了。

  这个曲子好像相当长,但其中的一部分似已为其他曲子所模仿,甚或整段被抄袭,因此,说来还有一些线索可循。国后周氏企图将这些仅有的线索接合起来,以达到复原名曲之目的。李煜当然不认为这是不祥之曲,他甚至认为这是弥补所丧失十四州尚且有余的文化事业。

  妻子热衷于复原名曲工作,丈夫则埋首于填词,国政似乎成了文化生活之余所做的事。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国主本身做这类诗词,宫廷内自是充满文雅气氛。在北方,新建立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为达统一天下的目的正意气轩昂,而江南之地则彻夜传出丝竹之音。

  据传,国后周氏终于在乾德元年(963)复原失传的《霓裳羽衣曲》。而北方宋王朝则愈趋强盛,南平于这一年降宋。南平这个湖北小国,是由于知道抗拒不了宋而投降的。

  或许是过于热衷复原《霓裳羽衣曲》,国后周氏于翌年以二十九岁之年去世。她比国主李煜年长一岁。数年后,李煜娶亡妻之妹为妻。南唐将这对姐妹分别称为大周后、小周后。

  在南平之后,四川后蜀跟着降宋。虽然蜀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宋的势力锐不可当,它只有放弃抵抗投降了。赵匡胤所创建的“宋”绝非过去那些基础薄弱的五代王朝所能比拟——这一点已开始为各群小政权所认知。

  南唐继续进行朝贡,以示对宋无敌意。

  开宝四年(971),南唐国主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至宋朝贡,宋太祖却留置李从善于开封,不许他归国。这一年,南汉向宋归降。南汉是广东政权,显示宋的威令已及于四川至广东之地了。

  南唐于这一年更改国号。如前所述,“南唐”是史家便宜行事用以称呼的名称,正名应为“唐”,它是以辉煌大唐帝国之后继者自任的全国性政权,但由于害怕引起宋之不快,因而把国号改为“江南”。使用江南这个以地名而起的国号,以表示甘心居于长江南方小政权地位,祈求宋之认可——这是用心良苦的政策。

  “将大唐之富与宋做比较时,吾主做何评价?”

  内史舍人潘佑向国主李煜问道。李煜露出不快表情,因为潘佑谏言起来,一定是纠缠不休的。

  “死去的韩熙载常说,江南之富十倍于中原,我却认为这样的说辞言过其实。”李煜回答。

  “这个说辞并没有言过其实。中原由于长年兵荒马乱,民心疲惫已达极点。相较之下,我们大唐由于皇祖治绩得宜,从未发生战乱,人民莫不安居乐业。因此,说其富十倍于中原,并无夸张之处。”

  “而我们却在中原的压迫之下,国势与日俱下……你想这么说吧?”

  “吾主既然明白,但愿在身为大唐皇帝的自觉下,督励群臣,发愤图强。我们是绝不愁军费不足的。”潘佑道。

  南唐因对宋有所顾忌而改用“江南”的国号,而潘佑却依旧使用着旧国号。

  对宋有所顾忌,不是只表现在所使用的国号上。这个政权继承唐制,原本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以及御史台、翰林院、枢密院等机构,现在这些名称已经作废,并分别改为如下新名:

  中书省→左内史府

  门下省→右内史府

  尚书省→司会府

  御史台→司宁府

  翰林院→文馆

  枢密院→光政院

  用心之良苦,由此可见。

  虽然在军事力量上有所差别,但在财力方面,江南确实远居优势。

  “把这等财力拨为军费的话,应该可以不受宋之轻侮才对。”

  这是潘佑的想法。

  供国主李煜潜心填词作为他文化生活的书斋,命名为“澄心堂”。由于李煜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因此,潘佑每次谏言,比起朝廷,反而是在澄心堂进行的次数较多。这里的陈设,诚所谓豪华之极。金银精品无一不是登峰造极之作,玉、翡翠、书画、古玩等,全为第一流的东西。

  “这一大堆劳什子有什么用呢?把这些东西换成金钱,起码可以供养十万军队一年的食粮。在我眼里看来,这一堆废物可以移做这个用途……”

  “住嘴!”

  在李煜的怒喝声下,潘佑的话被打断了。

  李煜的脸上一片铁青。别人说任何话,他都能不以为意,但把他苦心搜集在澄心堂的至宝说成“一堆废物”,这一点委实惹恼他。他——甚至由恼怒变成憎恶。

  “像你这种有眼无珠的人,以后再也不要来到我面前!快下去!”

  其实,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将已故大周后复原的《霓裳羽衣曲》视为重要性可与江南十四州匹敌,不,甚至超越它的东西——李煜就是这样的人。将澄心堂的至宝换算成军费——李煜岂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在他眼里看来,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潘佑曾系狱一段时期。因为他瞒着国主李煜,在南方招募军队,并且开始着手训练。而李煜不知道的这件事,却被宋侦查得知,因而受到行为不善的谴责。

  “怎么可以让国家毁在有眼无珠之徒的手里呢?”李煜臭骂了潘佑。

  潘佑后来在狱中自缢。那是宋开宝七年(974)的事。

  潘佑自杀的这一年,宋太祖派遣使者至江南国,要求李煜入朝。李煜之弟李从善依旧被扣留在宋。李煜为此曾多次派遣使者至宋,请求准许他的弟弟归国。宋不但不准所请,更以强硬态度要求国主出面。

  “都是潘佑那个混账家伙惹的祸……”

  李煜认为宋态度强硬化的原因,在于潘佑秘密扩张军备。

  (我只有亲赴开封申辩啰?)

  李煜一度有这个念头,但对方扣留他的弟弟达三年之久。自己到开封后,将遭遇何等命运,未为可知。

  召集群臣开会讨论,绝大部分的意见是:

  ——千万不可以去。一旦去了,十之八九是回不来的。

  “如果不去,该如何是好呢?”李煜问道。

  “吾主必须有所觉悟。”

  徐铉代表群臣回答道。说这句话时,他已热泪滂沱。

  “赵匡胤会派兵南下吗?”

  “这是想象得到的事。微臣说吾主必须有所觉悟的理由就在于此。”

  “我们有胜算吗?”

  “我们当然没有胜算。可是,纵使无法打胜仗,但我们可以努力固守金陵城,只要不被打败,赵匡胤自然就会撤兵。因为北方有契丹这个大敌虎视眈眈,他们不可能长久包围我们的。”

  “这是一场打不赢的仗嘛!”

  “希望吾主认为这是一场不会被打败的仗……”

  南唐的方针于此决定。国主李煜称病拒绝前往开封。《五代史》以如下之语描述此时的李煜:

  怏怏以国蹙为忧,日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既然以国势衰弱为忧,就应该以积极态度谋求对策才是。不做此图而只知道设宴饮酒、愁思悲歌,这样的南唐当然只有灭亡一途。

  虽然有所觉悟,但一听到宋太祖已兴南征之军的消息时,李煜的意念还是起了动摇。他派遣徐铉和周惟庸至宋,哀求南征之事作罢,但太祖连回答都不肯。

  宋之大军陆续南下。由开封南下的宋军,于开宝七年(974)闰十月抵达长江。这个地方叫池州,位在南京上游。宋军采取的是由上攻下此一绝对有利的态势。

  不久,宋军抵达采石矶。自古以来,攻打金陵的军队,都在采石矶整顿军容。宋军也如法炮制,采取这个攻打模式。来到金陵对岸的宋军,将船只并排后,架上木板造的“浮桥”。

  南唐命令南都(洪州)节度使派出援军。以水师为主、来自洪州的援军,在途中遭遇宋军,全数被歼灭了。

  另一方面,臣服于宋的吴越,决定动员军队支持宋军。他们非如此表示忠诚不可,否则一定也会被宋派兵攻打的。吴越军占领常州等南唐据点,由侧面支持宋对金陵攻击。羽翼被断的南唐军,因而被迫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继续守城。

  李煜坐在澄心堂里,等待命定时刻的来到。他将指挥军队之事完全交给部下。实际上,他根本也不会阵头指挥,真要如此,恐怕也只会带来加速灭亡的结果。

  此刻的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五百年、一千年后,谁留下什么?……能在历史上留名的究竟是谁?是正在攻打金陵的宋之将军呢?还是正坐以待毙的我?……)

  敌人的攻击越凶,他的这个自信越强。攻打南唐的将军是什么人,后世已无人知道。但李煜的词却在中国被传诵至今。

  宋开宝八年(975)十二月,金陵终于沦陷,南唐向宋投降。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