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六十六:东征高丽(3)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5129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世勣不同意和平进城并不是因为他有虐待狂倾向,喜欢看着士兵倒在战场上,而是因为如果敌人主动投降,那城内财物多半都要清点造册,上缴国库了。道理很简单呀,敌人是自己打开城门的,又不是士兵们攻破城门的。

  唐太宗一生征战,他当然知道其中门道,便对李世勣解释说,他是不忍心看到城破后士兵“杀人而虏其妻孥”的惨景才接受对方投降的。对于李世勣手下将士最关心的奖赏问题,唐太宗叫李世勣不必担心,他当场表态说:“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

  唐太宗说他愿意动用府库中的资财从李世勣手中一次性买断白岩城内的所有人口和财物,这是告诉大家:你们别抢了,白岩城是我的,而我的钱是你们的。

  一出手就买下一座城,这得是多大的一笔开支啊,比温州炒房团可厉害多了。幸亏唐太宗是不差钱的唐朝第一大款,不然上哪去弄这笔巨额赎金呢。

  进入白岩城后,唐太宗对城内的一万多名百姓十分优待,给他们分发食物,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赏赐绢帛,比高丽国王对他们还好。

  好人唐太宗这次东征高丽过程中,确实做了不少很人道、很仁义的事情。对在白岩城俘虏的高丽士兵,唐太宗更是宽大处理:“给粮仗,任其所之。”不但供给他们粮食,还发给他们武器,去留任便。

  当唐太宗的战俘真幸福,不用害怕活埋和遭到杀戮,甚至不必担心饿肚子,这些高丽战俘提前一千多年享受到了《日内瓦公约》。

  还有比这更仁义的事情。

  在之前的盖牟城之战中,李世勣俘获了七百名守城的高丽兵,这些人表示愿意加入唐军队伍,为唐朝效力。但唐太宗拒绝将这七百人编入军队,而是发给他们路费,将他们全部谴放回家。他的理由细腻到让人无法不感动。唐太宗对那些俘虏说,你们的家都在高丽,如果为唐朝征战,泉盖苏文一定会杀死你们的妻子儿女,“得一之力而灭一家,吾不忍也。”

  我想,唐太宗的善良应该是发乎于心的,他不是在作秀,他的很多类似行为都向世人表明,这样的君王是难能可贵的。

  解决了白岩城后,唐军挥军南下,扑向最终成为此次东征的最后一站------安市城。

  安市城是今天的辽宁省海城市。这个地方是高丽当时极为重要的军事交通重地,它面朝渤海,向南可以截击唐军海上登陆部队,向东可以屏护国都,阻挡从陆路方向攻击平壤的唐军,所以,高丽在安市城投入了大量兵力,拉开了一副宁失头、不失城的架势,集中了国内全部力量准备和唐军在此进行拼死决战。

  在唐军接近安市城时,高丽北部的两个酋长高延寿和高惠真就率领着高丽、靺鞨联军十五万人紧急援救安市。

  十五万,好庞大的数字!唐朝这次陆路远征军的本部人马只有四万多,再加上同来的少数民族军队,撑破天也就六万人,而高丽一下子光援军就来了十五万。两人抱一个,还能剩下三万人在边上闲聊唠嗑打哈欠。

  此时唐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六万人几乎可以横扫高丽全境。从这次的攻战过程看,如果不是突发性的偶然因素阻挡了唐军步伐,高丽就被灭国了。面对比自己多得多的高丽军团,唐太宗一点也没感觉到来自对方的军事压力,反而怕对方压力太大不敢和自己交战。

  对高延寿带来的十几万高丽军,唐太宗兴奋地想一口吞掉,他担心的不是6:15以上的差距,而是担心高延寿不敢和自己交战。为了让高丽军膨胀自信心,觉得唐军好对付而不至退兵后撤保存实力,唐太宗决定诱敌深入。他命令突厥将军阿史那社尔带领一千名突厥骑兵向高丽军发起攻击,注意事项大家都猜得到:许败不许胜。

  突厥骑兵很好地领会了唐太宗的意图:“兵始交而伪走。”他们像狼一样地冲向敌人,在高丽军人堆里貌似拼命地招呼了一阵后又都像羊一样地败逃而回。

  这种主观故意的败仗仅本系列图书中就出现了好多次,李渊、李密、王雄诞、李道宗等人都用过,搞得作者在写到类似情节时都找不到新的词汇来描述了。这种大忽悠忽悠小忽悠的诈败术在中国战争史上应用度特别广泛,但凡历史上有点名气的军事人物几乎都乐此不疲地用过这招“拖刀计”。玩笑一点地说,基本上是有半年以上“战龄”的将军,都曾经假装捂着屁股抱头鼠窜过。

  到底是傻瓜太傻还是精明人太精?到底是演员演技太逼真还是观众看得不认真?这种跟现在和尚化缘、短信转账、路拾金元宝一样没有技术含量的伪诈术为什么总是前赴后继地有人相信呢?

  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也许他们也不知道。

  高丽将士就对突厥兵的一触即溃就深信不疑,他们觉得自己太厉害了,唐军太疲软了,在战后给唐军的评语是出奇一致的三字经:“易与耳!”

  突厥的这一跑效果奇佳,高延寿觉得唐军不足为惧,于是催军向前急进,在距安市城只有几里的地方依山扎下营寨。

  高丽军不知道,那些策马狂逃的胡骑是唐太宗故意甩给他们吃的胡萝卜,他们更不知道,胡萝卜的后面就是大棒和大刀。对于高丽人来说,他们吃进嘴里的胡萝卜是他们自己的鲜血染红的。

  诱敌成功后,唐太宗率众将登上附近高地,观察高丽军营和作战地形,对即将开始的大战进行了细致安排。

  由于唐太宗的御驾亲征,这次东征高丽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思路基本上都是按照唐太宗的旨意行事,皇帝在这时候相当于远征军的最高统帅,因此,李世勣和李道宗这两个正副司令在这次征战中基本上只是执行命令的角色,他们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无法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遗憾,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的结果。

  在十五万高丽军集结到安市城下的时候,李道宗向唐太宗提出了一个独辟蹊径的战法,他认为高丽兵马倾国北上抵抗唐军,南部的平壤守备一定虚弱不堪,可以趁机出其不意强攻平壤。李道宗要求唐太宗拨给他五千精兵,他愿意南下夺取平壤。

  这实在是一个上上之策,如果按计实施,平壤极有可能被攻破,而国都一破,高丽其它郡城就会不战而降,那么,整个东征演出到此结束。

  李道宗和唐太宗是堂兄弟,他和李孝恭是唐初皇室中最能打仗的两个郡王,《新唐书》上有“国初宗室,唯道宗、孝恭为最贤”的文字记载。但唐太宗没有批准李道宗的这一创意战法,第一次错过了直接取胜的机会,和平壤擦肩而过。

  东征高丽后的第二年,唐太宗很困惑地就自己没能平灭高丽的原因去征询常胜将军李靖的意见和看法。他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李靖:“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我倾尽大唐精兵猛将却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高丽,这是为什么呢?

  李靖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意味深长地告诉他:“此道宗所解。”

  李靖说,这个问题李道宗最清楚。

  唐太宗像一个态度虔诚的小学生一样,又跑去问李道宗。李道宗向他详细陈述了当时自己在安市城下曾提出过的乘虚攻取平壤的建议。

  唐太宗听后怅然若失地说:“当时匆匆,吾不忆也。”

  这也许是这个千古大帝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失误的托词和借口吧!那时的唐太宗还没到老糊涂的年龄,不可能连四个月之前的事情都想不起来了。

  自己不记得失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要记得把敌人忽悠得失误。

  唐太宗略施小计就把敌人忽悠得再次失误了。第一轮军事行动忽悠成功后,唐太宗又开始了对高丽军团的第二轮政治语言忽悠。

  唐太宗派遣使者骗高延寿说,我之所以攻打高丽,是来为被泉盖苏文杀死的前国王主持公道、捉拿弑君凶手的。但由于路途遥远,进入你们境内后粮草供应不上,没办法才攻下几座城池补充给养的。等你们国王对大唐重修臣属国礼节后,“则所失必复矣。”到时候拿了你的全部还给你。

  你信么?

  你一定和我一样,绝对肯定铁定完全不信。

  但高延寿很配合唐太宗:“延寿信之,不复设备。”他相信唐太宗不会再指挥唐军向他发起进攻。

  高延寿对唐太宗似乎是一切行动语言听指挥,唐太宗心里想他怎么做他果真就怎么做。唐太宗不想他走,他就驻扎下来了;唐太宗不想让他打有准备之战,他言听计从,不再对唐军做任何防备。

  天啦,这么天真的人怎么坐上了军队最高统帅的位置?他应该是韩剧里的恋爱男主角才对呀。

  唐太宗白天派使者给高延寿吃了一颗定心丸后,晚上就召开军事会议,给各位将领分派作战任务。他将三万名精兵分成三支: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人在高丽军西侧布阵;长孙无忌带着一万一千人作为机动部队,绕到高丽军的北后侧潜伏起来;唐太宗自己则带着四千名步骑兵偃旗息鼓地登上高丽军北面的山顶上,和另外两支唐军约好以鼓角声起为总攻信号。

  第二天,李世勣故意指挥军士在阵地上布阵排兵,做出准备战斗的样子。高延寿看见一万多人在磨刀霍霍,觉得唐太宗欺骗了他,赶紧命令士兵进入战备状态。

  但是已经晚了,临时抱佛脚哪能抱到脚呢。唐太宗见北边山谷尘土飞扬,知道长孙无忌已经就位,下令全军士兵在山顶上展开旗帜,擂鼓吹号。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