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在当时那种险恶的宫廷政治斗争中,秦王府那些催促李世民赶快动手的文武大臣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是一群排队客,他们一溜站在李世民的身后可不是等着“打酱油”的,而是等着捞油的。其实可以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这场斗争比作一场赌局,李世民是其中的两个庄家之一。跟在李世民身后的那些排队客都是这场赌局的下注者,而下注的筹码不是金钱,是生命,那一方输那一方就得死。好不容易跟了李世民的这帮秦王智囊们当然不愿去死,当然不愿“哥本瞎跟”,所以,为了前程富贵、为了不被灭族,他们必须劝自己的庄家赶快“出老千”,将对手干掉。至于有人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我认为那都是硬扯出来的类似分析课文“中心思想”一类空洞的观点。因为唐初政权是相对先进的,整个社会正在走上坡路,人民的幸福指数比起隋末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李世民的双脚已经被左右推得快要腾空离地了,尽管他还在犹豫不决,但也不得不考虑横亘在自己面前的严峻现实。于是,他决定去试探性征求一下两个军方实力派人物-----李靖和李世勣。这两人被后世并称为“二李”,是唐初最负盛名的军事家,其在唐朝开国初年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篮球界的乔丹和科比。当时李靖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大都督,李世勣是行军总管,全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军区司令。如果夺嫡行动计划得到他们的支持,那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但“二李”均表示不愿意参与此事。史书上明确记载了李世民这次微妙的投石问路:“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
可以推测,李世民一定是神秘兮兮地对“二李”说,咱们合伙开公司赚大钱怎么样?而当“二李”得知公司的经营项目后,马上就推说自己目前银根紧张,手头拮据,拿不出入股资金,甚至连干股都不愿意入。这两个人虽然不是秦王集团的“本部”亲信,但都和李世民有着很深的渊源。李靖的救命恩人就是李世民,如果不是李世民求情,李渊在攻破长安城的当日就把李靖斩首了;李世勣则多次随同李世民出征,在秦王麾下立功无数,和李世民个人关系也是笔直的。
总结这次探李行动,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世民觉得自己没有绝胜的把握,李靖和李世勣也觉得李世民没有绝胜的把握,不然,这种稳赚不赔的官商股份公司谁不愿意投资呢?正是觉得这个项目的风险性太高和可行性不太高,“二李”才选择了回避。事实上,李世民当时确实不具备能足以操控全局的实力,他身边虽有不少专家级人才,但最重要的军队指挥权掌控在李渊手上,而军队是决定生死成败的关键。没有军队这个哆来咪键盘,李靖和李世勣当然不愿意和李世民弹琴合奏了。
但不支持并不代表反对,“二李”的态度类似于今天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弃权票,谁都不得罪。而从这件事情上看,实际上李靖和李世勣是弃权不弃李,偏向李世民一方的。因为假如他们偏向李建成的话,只要到李渊那儿告那么一小嘴,李世民就永无翻身之日了。对于这一点,李世民非常清楚,他们不反对就是默许,说不愿帮忙其实是帮了大忙。从此,李世民对他们多了一分好感:“世民由是重二人。”登基以后,“二李”的这张弃权票获得了丰厚回报,李世民投桃报“李”,位子票子房子车子赏了两人不少。
李靖和李世勣的态度让李世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自此,他的态度由犹豫趋向坚定。
太子集团这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越策越开心”,好点子层出不穷,每一个点子都有让李世民吃不了兜着走的感觉。这不,随着习惯性侵略的突厥的入侵,太子集团又找到了一个“修理”李世民的好点子。
“投石问李”后不久,突厥又在北方边境闹事,大批突厥军队向南渡过黄河以后,在唐朝境内抢掠打劫,并用重兵包围了乌城。突厥就是这样,把来唐朝抢劫当成走亲戚一样,每年都要来那么几次“例行抢劫”。他们每次过沙漠、渡黄河,山重重水迢迢地跑到大唐,目的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抢,第二个是不顾一切地抢。只要是能看上眼、拿得走的,统统都是他们的战利品。摊上这么个蛮不讲理的穷亲戚,李渊差点患上“恐突症”。
乌城位于今天的河西走廊甘肃省武威市境内。这地方是唐朝的西北后花园,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能落入突厥之手。
打!李渊虽然是忙于国内政治、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中国家的皇帝,从不主动去招惹突厥,但对于突厥的侵略,他还是一贯很爷们的,指示边境守将予以痛击。对于乌城被围的战报,李渊的反应还是一个字:打!
打不是问题,派谁去打才是问题;“打”字方针没变,但领军去打的统帅这次却变了。
以往当北方边境战事吃紧需要中央军北上增援时,领兵统帅的承包商基本都是李世民。而这次,面对好几万突厥围困的乌城险情,李渊采取了李建成的建议,派齐王李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人家李世民胃又没痛脚又没崴又没得猪流感,正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着呢,凭嘛就让弟弟给“代”了哩?明摆着里面有别别撬。要论战场布阵排兵,李元吉的水平只配给李世民拎拎公文包、递递名片盒什么的。很显然,这次李元吉的率军北征,醉翁之意不在敌,而在于李世民也。
李建成欲借这次军事行动达到自己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是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二是结果李世民的性命。
李元吉在李渊命令他率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人去救援乌城时,故意向父皇哭穷说兵力薄弱,希望去人才济济的秦王府挑选一批精悍勇猛的将士随军北上,以增强军队整体实力,确保战斗胜利。在得到李渊的批准后,李元吉将秦王府看家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人以及一大批精锐士卒全部编入北征军。对太子集团来说,这真是个含金量超高的金点子,一家伙把秦王集团的猛将悍卒一锅端了,比釜底抽薪还厉害,连锅都没了,锅灶里剩下的那点烂柴禾还能顶个什么劲!
“端锅计划”成功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立即着手策划更大胆的“拆灶工程”-----商量如何将李世民置于死地。这项“工程”很恐怖,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是暗杀和活埋。李建成嘱咐李元吉提前做好安排,在他和李世民为其出征饯行的宴会上,“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然后上奏李渊说秦王“暴卒”,再然后李建成的打算是“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
李建成这个“拆灶工程”的“三部曲”是:先斩、后奏、要权。和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以及结果高度相同,具体公式是:以非常规手段杀死政敌后再向皇帝爸爸汇报说,二弟暴病身亡,最后再派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第N者去劝皇帝爸爸说,当皇帝不好玩,好累呢,不如把他让给太子去做吧!简直是玄武门事变的翻版,有意思,有意味。
对于那些被编入军中的秦王府猛将,李建成对李元吉说:“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坑之”就是活埋的意思。这点子也忒黑了点,埋了也就算了,还活埋,这不该是一大活人想出来的毒点子。
这点子看上去听起来都令人不寒而栗,对这个只有超级阴谋家才能想出来的毒点子,和很多人一样,笔者也觉得不太可信。很可能是修史者为照顾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事变而有意杜撰出来的情节,借以将李世民的政变写成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的自卫行为,替唐太宗的弑父杀兄行为寻找开脱的理由。武德后期,李建成虽然和李世民斗争激烈,但似乎没想过要使弟弟人头落地,关于这一点,后来魏征和李世民的一番对答可以作为反证。李世民继位皇帝后,对李建成的得力亲信魏征耿耿于怀,他在朝堂当面责问魏征说: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魏征从容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魏征应该是早就劝过太子将秦王杀死以绝后患,但李建成没有采纳这个骨肉相残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欲加害李世民的说法很难站住脚,因为假如要想加害的话,他早就按魏征的话去付诸实施了。
这只是本人的分析和猜测,历史事实是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的死和他的手下、率更丞王晊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王晊加速了他的死亡步伐。李世民布在东宫的间谍网再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个绝密级的“拆灶工程”情报被王晊透露给了李世民。这条信息让秦王集团站到了绝对优势的位置上:从此时到玄武门之变发生期间,李世民蹲在暗处,李建成站在明处。明暗对比还不算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明明站在明处还觉得自己蹲在暗处。而在死亡前关键的十几个时辰中,连底裤的颜色都让人一览无余的太子集团的“团员”们,竟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在李世民眼里已经变成透明人了。
“端锅计划”以及王晊传送出来的情报让猛将如云的秦王府炸锅了。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