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世民这次差点犯了个大错误,其实冯盎是个爱国将军,其家族在岭南影响很大,他的祖母就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梁、陈时期俚族女领袖-----冼夫人。隋亡以后,冯盎在岭南占拥二十余州,统治区域广达两千里。在“人皆可帝、户皆可王”隋末乱世,很多人劝他效仿秦末的赵佗,自称南越王。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就是于秦末大乱之际在岭南创建了南越国的。但冯盎以搞割据分裂对不起先祖为由拒绝称王,并在武德五年归降了唐朝。
这是一次善莫大焉的典范进谏,一次谏言避免了一场激烈的刀兵相向,挽救了无数军士的生命。如若战争一开,毫无疑问,双方都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员死伤。虽然强大的唐军有把握获得最终胜利,但通往凯旋的道路上,必将填满出征将士的鲜血和尸体,每一条生命都至少牵着一个家庭,一场战争下来,数不清的家庭将因此破碎、数不清的亲人将痛彻心扉、数不清的眼泪将绵绵无绝!
想必李世民也深有同感,他感慨万千地赞叹:魏征一席言,胜于十万兵!
的确,假如真的出兵岭南,十万也许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未开发之前的岭南之地不光五岭逶迤,山势险峻,而且蛇兽遍地,瘴疠横行,久居中原的唐军不可能适应那里艰苦到可怕的作战环境,损失必将惨重。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现成战例的。
位于岭南以南的古南越国交州(今越南)自西汉以来曾一直属于中国本土的一个州郡,交州在宋、明两朝的两次自立行动中,当时的朝廷都曾派兵严厉打击,但在其复杂的气候及险恶的地形环境中,中央军都遭到惨败,并最终在十五世纪初叶,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交趾省脱幅而去,成为另外一个国家。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军两次大规模进攻岭南地区的南诏王国也都遭到惨败,十几万唐军士兵死在了深山密林中。 同样是这个地方,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那里的原始丛林环境让美国这个世界军事强国吃尽了苦头。魏征的这一止战谏言,显示出了他非同凡响的军事眼光,是他一生当中重大的进谏成果之一。避免了这么大规模的一场地区流血冲突,若是现在,得个诺贝尔和平奖不是没有可能。
证明魏征具有超前军事眼光的谏例还有不少,贞观六年,他谏阻唐太宗封禅泰山一事也同样以军事因素作为重要论据之一,论证当时皇上东封泰山的不合时宜性。
在了解这次进谏内容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让众多中国古代皇帝都趋之若鹜,宁愿砸锅卖铁、打肿脸充胖子都必欲封之禅之才后快的封禅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带着一帮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封禅两字包含着两层意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通俗易懂地说,封禅就是古人按照自己对天圆地方的理解,在山顶上和山脚下垒筑起两个形状不同的土堆,山顶上的土堆是圆的,山脚下的是方的,皇帝分别站在两个土堆上拜天祭地。当然,这个山不能是别的山,只能是泰山(武则天除外,她封禅地点选择了嵩山),因为古人认为五岳之中泰山最高,最有在最高的地方才最接近天庭。你想啊,在那么高的山顶上,在那么高的山顶上又那么高的土堆顶上,皇帝对天爸爸(草军书自创称呼,因皇帝自称天子,所以。。。。。)说“求你保佑我百事可乐千年不死吃香的喝辣的坐豪华马车住超大宫殿”这些话时(表面上肯定会说乞求上天降福,保佑国泰民安什么的,但这些话的本质都是建立在皇帝个人享受的基础上的),他在天上的天爸爸不是容易听得见嘛。他们可不知道天空中除了空气其实空无一物。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以后,到泰山上过把封禅瘾成了其后许多皇帝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追求目标,皇帝们个个跟吃了兴奋剂、打了鸡血针似的,都想去登泰山。他们把封禅成功看作是自己最值得炫耀的最大政绩,颇有不到泰山非好汉、没有封禅的皇帝不是牛皇帝的意味。
客观地说,封禅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乱政行为,对国家和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只是满足皇帝一个人的虚荣心和满足感的无聊游戏,是一部花费奢靡、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极端形式主义内容的“祸岁”大片。这种投资巨大的“祸岁片”只是为一个人量身定拍的:
投资人、制片人:皇帝
总监制、总顾问:皇帝
一号男主角(从二号、三号到XY号男主角永远空缺):皇帝
最佳男演员、最风光男演员、最佳演技男演员:皇帝。
。。。。。。
这么引人瞩目、名垂青史的事,皇帝们确实难挡诱惑。唐太宗同样不例外,他也生出了封禅之心,希望当一回大片中的男主角。
毛泽东主席曾在他的名词《沁园春、雪》中提到了五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五人不用作者饶舌,谁都知道,那绝对是中国乃至全球皇帝界的大腕。五位明星皇帝中,成吉思汗死得早,没坐上大一统国家帝王的宝座,封禅自是无从谈起;而在射雕皇帝之前的宋祖赵匡胤在位时间过短,十六年的皇帝生涯中一直忙着平灭周围的小国家,也无暇封禅。剩下的三位腕皇中,秦皇、汉武都有封禅经历。秦始皇是我国有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而汉武帝似乎是个得了封禅综合症的封禅狂人,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曾前后六次封禅泰山,恨不得把泰山搬回长安的皇宫大院内,十二个月封呀禅呀十三回。
看出来了吧?三位腕皇就唐太宗没有封禅工作经验,你说李世民他能不对这事日思夜想、魂牵梦绕吗?
可是,唐太宗终其一生也没有封禅成功,不是他不想,其实他很想很很想。他分别于贞观十五年和贞观二十一年,也就是他驾崩的前两年,两次正式诏告天下,准备来年“有事于泰山”---------登山封禅,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行。这些原因中,魏征的直言进谏表示强烈反对也是其中的重要一条。
贞观五年,唐太宗的堂弟兄赵郡王李孝恭就以“四夷咸服”为由上奏,请求封禅,被李世民拒绝。
贞观六年一开年,请求皇帝封禅的文武大臣人数呈现爆炸性增长,大家一致强烈要求皇帝东行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为什么去年提建议的就一个人,今年却这么多呢?
这个问号一拉就直,像此类纯粹往天子脸上贴金的建议谁不抢着提呀,如果被皇帝采纳,就等于是上了给皇帝送礼的嘉宾红名单,和封禅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相比,提这个非合理化建议于个人而言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拒绝了众臣的封禅提请。他还很有思想高度地对封禅之事不以为然,说他不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他觉得“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甚至还拿封禅的秦始皇和没封禅的汉文帝作比,说难道你们觉得汉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
可简直是令人奇怪到头昏,尽管李世民这样大义凛然、气吞山河地对封禅之事予以拒绝,“群臣犹请之不已。”在皇帝明确表示不想去不愿去封禅的情况下,那些大臣还一个劲对皇帝李世民说,求求你去吧,行行好,给我们个面子去封禅一次吧!
不用奇怪,我想一定是大臣们摸透了李世民欲去还休、欲拒还迎的心理。他们揣摩,皇帝不是不想去泰山,而是臣下劝进的火候还不够!这些政客真是精光溜滑,连皇帝的拒绝都能准确地分辨出真假。估计唐太宗当时拒绝他们的表情,跟我们孩童时期看着别人递过来的糖果时表情差不多,在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前,嘴上说不要不要,眼睛却死死盯着糖果不肯挪移。这种情形,谁都知道是该相信说话的嘴巴还是该相信不说话的眼睛。
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果然,在众臣车轮战般的苦劝下,唐太宗立场改变了:“上亦欲从之。”李世民心动后就想行动,准备听从大家的建议,去赶一回封禅的时尚。
这时候,令唐太宗头痛的魏征又出现了。魏征太有个性了,满朝大臣都哭着喊着叫着跳着说封禅好封禅妙,就魏征“独以为不可”。
李世民有点不大开心了:别人都说OK,都说YES,就你魏征说NONONO,把个头摇得,若在耳朵上穿两铃铛,送给货郎担当拨浪鼓都不需要改装。李世民明显是有点气,凭什么我不能封禅呀?连暴虐的秦始皇都封得偏我封不得?
唐太宗可不是个靠祖荫获得皇位的饭桶皇帝,他有思想有文化有水平,见魏征在和自己大唱反调,便和他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即兴君臣辩论。
唐太宗可不是个靠祖荫获得皇位的饭桶皇帝,他有思想有文化有水平,见魏征在和自己大唱反调,便和他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即兴君臣辩论。
一辩选手李世民同学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说话不逊机关枪,一梭子就朝二辩选手魏征打出了六个问号,两人干干脆脆、毫无拖泥带水的一问一答很有味道:
“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
曰:“高矣!”
“德未厚邪?”
曰:“厚矣!”
“中国未安邪?”
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
曰:“服矣!”
“年谷未丰邪?”
曰:“丰矣!”
“符瑞未至邪?”
曰:“至矣!”
两选手一“邪”一“矣”地较量了六个回合,似乎是魏征被李世民的机关枪打得只有招架之功。
在所有的问题都得到魏征肯定的答复后,满以为胜券在握的李世民又“卖六送一”地抛给魏征一个最关键问题:“然则何以不可封禅?”
这是名副其实的“非常6+1”辩论法!那“加一”的部分相当于质问对方选手,玩游戏我都已经打通关了,既然打无可打了,找点成就感乐呵一下都不可以吗,这是为什么哩?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