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五十八:储位风波(3)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802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从李承乾的出格行为看,他好像没有遗传到他爸爸身上的众多优点,而是把他小叔李元吉身上的许多残暴基因承接了不少。当年李元吉喜欢把自己的奴婢侍妾分成两队互相厮杀取乐,这个暴力游戏被他的侄子发扬光大了。

  由于李渊太能生了,所以除了李元吉,李承乾还有二十多个叔叔,汉王李元昌是其中之一。

  李元昌是唐高祖晚年所生,也属于不知道民间疾苦的二代阔少一族。由于经常干违反朝廷法度的事情,李元昌多次被哥哥皇帝责骂,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李承乾“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这叔侄两人所玩的游戏内容正是当年李元吉乐此不疲的真人厮杀秀。

  李承乾和李元昌将身边人分成两队,双方各带一队,每人都披上毛毡甲胄,手拿竹制长矛,“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

  看到别人打得满身是血,他们不觉得残忍,反而觉得开心刺激,这不是有虐待狂性质的变态是什么?对于那些不愿意彼此厮杀者,李承乾叫人把他们吊在树上拷打,打死拉倒。

  李承乾对这种血腥游戏十分沉迷,他曾经十分憧憬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

  还没当皇帝就多次许愿,而所许之愿没有一件关乎社稷,关乎人民,只关乎败国、杀戮和暴虐。可以肯定,如果李承乾后来当上了皇帝,那大唐王朝绝对会出大乱子。

  李承乾还曾经给叔叔李元昌许过一个美人愿。李元昌在决定加入到太子谋反阵营时曾恳求大侄儿说:“比见上侧有美人,善弹琵琶,事成,愿以垂赐。”李元昌希望谋反成功后,李承乾能将他老爸身边一个琵琶弹得很好的美女赏赐给自己。

  这都是些什么人呀!掉脑袋的事不先想着成与不成,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把哥哥身边的美人弄到手,唉,老李家的这好色基因哪!

  李承乾好色比他的叔叔还过分,现有史料表明,李承乾不但好色,而且还是个同性恋者。

  李太子特别宠幸太常寺的一个叫做称心的乐童,他和这个男演员“与同卧起”-----两人同居了。

  太常寺不是寺庙,而是唐朝的官署机构名称。“寺”这个字和“道路”一词一样,古今意义相差甚远,大不相同。它的本义是古代官署,与现在我们熟悉的寺庙无关。

  唐朝政府机构中一共有九个寺,如负责祭祀和宫廷饮食的光禄寺、负责军械管理的卫尉寺、负责案件审判的大理寺等等。太常寺主要负责宫廷各类礼乐安排,这里面聚集了当时唐朝最出色的文艺人才,唱歌的、弹琴的、玩杂技的、演滑稽戏的一应俱全。只是他们生不逢时,那时候,这些艺术家们身份低微,和今天文艺明星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是高、低两个极点的关系。所以,现如今的娱乐明星们应该感到知足了,不要动不动就搞诈捐、炒绯闻、玩脱衣,公众烦着呢。

  唐太宗也很烦,堂堂一国太子竟跟一个同性戏子同吃同住,怎能不令他大震雷霆之怒。他即刻命人将称心抓起来处死,并将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

  在唐朝,同性恋并不是什么新闻,中国历史上的同性恋太多了,余桃、龙阳抱背之欢、断袖之癖,这些同性恋典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汉朝的皇帝一半都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其他朝代也不乏其人。还有像诗人拜伦、作家果戈理、画家米开朗基罗、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等人也都是同性恋。所以,对于像李承乾这类只是性取向不同的群体,我以为也没什么不妥。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对李太子大加挞伐。当然,作为他的父皇,盛怒之下杀了他的同性恋对象,欲使他断绝念想后再迷途知返,也不能说有多大错。只是称心死得有点冤,他有什么错呀?太子要找他处对象,他敢拒绝么?

  痴情没有错,但若是情痴那就大错特错了。

  红尘自有痴情种。这个太子李承乾还真是个情痴耶!

  称心被杀后,李承乾对他思念不已,做了许多痴情的事情:“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他在东宫给死去的称心建灵屋,立塑像,每天早晚祭奠时都痛哭流涕。

  造完灵屋不算完,痴情的太子又在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给他起坟、立碑、赠封官职,搞得跟为国捐躯的烈士待遇一样,就差没在碑上刻写“皇后之墓”四个字了。

  称心死后,这个比南国红豆还多情的北方青年对父亲充满了怨恨,从此,他忘记了自己的太子身份,“称疾不朝谒者动涉数月。”他以身体不佳为借口,一连几个月都不上朝拜谒父皇或者帮助处理朝廷政务,全心全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玩红、蓝两军对抗和突厥丧礼一类的胡人胡俗游戏。

  其实这时候唐太宗已经对这个大儿子失望不是三五年了,他早就有更换太子的想法。当李承乾在他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的时候,另一个儿子平地突起,占据了他的心田,这个儿子就是李承乾的弟弟李泰。

  “否极、泰来。”用这个象征着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成语来形容当时李承乾、李泰兄弟俩之间的情形极为贴切。柳暗的是哥哥,花明的是弟弟,当李承乾在老爸心目中的印象分接近冰点时,李泰来了。

  李泰在唐太宗诸子中排行老四,是个爱好广泛的唐朝文艺青年,“少善属文。”不但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书法绘画也相当精通,是唐皇室的一个多栖明星,除了营养过剩、体重超标以外,他的皇阿爸对他哪一点都超满意。

  自对太子失望以后,在所有儿子中,唐太宗最喜欢的就是李泰,史载其当时“宠冠诸王”。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唐太宗喜欢得不得了,这可以从实际行动中看得出来。

  因为李承乾过于顽劣荒唐,在被立为太子仅几年后,唐太宗就有移情李泰的明显迹象。特别是贞观十年以后,对李泰的偏爱程度超过太子李承乾很多。根据历史事实,可以将唐太宗对李泰的偏爱概括为“三个特殊化”。

  首先是工作安排特殊化。

  贞观十年二月,唐太宗将自己十二个成年弟弟和儿子全部封为各州都督,要他们到全国各地统领军队,掌握军权,屏护长安。像前文提到的那个喜欢和李承乾一起玩真人对杀游戏的李元昌,在这次都督大派送活动中得到了梁州都督的委任状。还有后文中即将说到的齐王李祐,也是这一打都督中的一个,这位皇子比叔叔李元昌还生猛,他竟然在齐州都督任上造起了老子的反。

  魏王李泰这次被封为相州都督。本来皇子、皇弟都是李都督,没多大实质上的差别,但因为李泰被任命为都督后还拥有一项“不之官”的特权,就显示出四皇子与众不同的地位来了。

  所谓“不之官”就是可以不赴任。当其他十一个亲王都得背起行囊去各地上任时,李泰却可以一方面享受都督待遇一方面继续留在京城。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留在京城和下放地方,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而唐太宗因私废公,特批李泰不必去工作岗位上履新,并没有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惟一的理由就是因为不舍得这个自己特别钟爱的儿子远离自己。从这个安排上看,唐太宗应该有刻意栽培李泰的想法,因为假如李泰像其他亲王一样到基层军区当司令官去了,那么由于时空阻隔,他心里所看重的这个考察对象必将淡出最高政治圈。

  所以,他留下了李泰,却不知,他也因此留下了无尽的烦恼。

  其次是政治待遇特殊化。

  在恩准李泰留在京城的同时,唐太宗还以李泰喜好文学、礼待士大夫为由,“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

  唐太宗又给李泰送来了一个特批。和武德年间老爸李渊特批自己“开天策府、置官属”一样,唐太宗也允许李泰在魏王府单独开设文学馆,听任他招揽学士人才。

  大家都知道,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依靠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这一强大班底成就了帝王之路的。而现在,唐太宗允许不是太子的李泰开馆招生的行为,无法不令时人浮想联翩。文学馆虽然属于文化机构范畴,但由于唐太宗正是起于文学之中,所以在当时,开设文学馆属于敏感行为,它所表达出的政治层面上意义明显,释放出的信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太宗自己当初身为秦王时所开的文学馆。

  也许这是心如明镜的唐太宗看似无意的有意为之。他不可能不知道批准李泰开设文学馆会在朝廷产生爆炸效应,他想要的,可能正是要以这种强大的冲击波来暗示自己有重立太子的想法。

  唐太宗的这种想法是有历史资料佐证的,就在特批李泰开设文学馆的一年后,唐太宗就在时任礼部尚书的王珪的一次进谏中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一次投石问路。

  当时朝廷有一个规定,包括三品以上官员在内,出行路上遇到亲王时,必须下马落轿,恭恭敬敬站在路旁,向亲王致敬。不管你是一品的三公三师,还是二品的侍中、中书令,也不管你是五十岁还是六十岁,反正见了血统纯正、哪怕只有几岁的李家亲王,都得老老实实在路边练罚站。

  王珪认为这很不公平,他对唐太宗说,这是一项不符合礼仪的制度,应该废除。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