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五十九:储位风波(4)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909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唐太宗一听很来气地回敬王珪说:“卿辈苟自崇贵,轻我诸子。”你们只顾自己身份尊贵,却随便轻视我的皇子们。唐太宗觉得大臣们对自己的儿子“礼让三先”是应该的。

  在场的魏征同样赞成王珪的观点,他也觉得让高级干部“为王降乘,诚非所宜当”-------不合适。

  两大重臣的一唱一和把皇帝惹恼了,唐太宗板着脸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这话似乎带有点警告意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千万不要轻视皇子们,万一哪天太子不幸早亡,谁能知道这些皇子中的哪一位会成为你们的君主呢!

  唐太宗的这句话看上去是护犊子,其实含有借题发挥的意思,他想借此试探朝臣对于更换太子的反应程度。当时的李承乾才二十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到天天学突厥人打仗,“万一”的可能性连万分之一都没有。唐太宗作为国家元首和太子的父亲,说出这种出格之语,绝对不是随口而言,而是应该暗有所指的。

  魏征显然是听出了话外之音,他立刻反驳唐太宗说,自周朝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这个规矩一乱,国家就会出乱。

  魏征的观点很明确,太子死了,皇位有太子的儿子接任,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只要太子家族还有男人,在皇位面前,太子的兄弟就像朝臣路遇亲王一样------靠边站。

  这场你不明说我不明说但却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争论发生在贞观十二年,这是唐太宗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透露出更立太子的倾向性语言,但被魏征给结结实实地堵了回去。

  在唐太宗想废李承乾立李泰的路上,最大阻力就是来自于魏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这三个人是横亘在李泰面前无法逾越的三座大山。得不到这三个人的支持,更换太子的事情唐太宗办不了。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虽然权力大到能一个人决定对外发起战争,但很多时候,他们在“一男一女”的废立问题上,无法我行我素,不能不听取大多数朝臣的意见,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一男”指的是太子,“一女”则指的是皇后。由于这一男一女之事关系到政局稳定,牵涉到多方政治利益,许多皇帝在这件男女之事上都不敢光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行废立之事。像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也不得不到处求爷爷拜奶奶,不但给朝廷官员集体增加工资以换取选票,还和武则天一起,带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亲自登门拜访舅舅长孙无忌,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票。

  贞观中期以后,唐太宗一直都极力支持四儿子李泰,内心很希望李泰将来能接替他的位置。他对李泰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针对李泰是个体重“吨位”很大的个大胖子,行动没有常人那么敏捷的缺点,唐太宗“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

  这又是一项令人眼红的政治待遇,李泰可以坐在轿子里,让仆人抬着自己直达朝堂门口。除了李泰,别人不可以这样做,进宫后都得步行进入朝议堂,如果敢骑马坐轿,那是要被法办的。

  唐太宗偏心眼很严重啊。魏王李泰只是因为肥胖就享受到了坐轿上朝的特殊待遇,而太子李承乾因患足疾“行甚艰难”,也没有得到这种超常待遇。以事实来看,李泰即使再胖,但毕竟四肢健全,走路再怎么不方便也比不上李承乾的一瘸一拐吧?这个本该瘸子更有资格享受的待遇,却让不瘸的胖子享受去了,难怪史籍不得不对李泰慨叹:“其宠异如此!”

  最后是生活待遇特殊化。

  贞观后期,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越来越甚,最突出的一件事是“泰月给逾于太子”-------朝廷每月供给李泰的生活费比给太子李承乾还高出一大截!

  亲王的生活待遇高过太子,这是一件非常不符合礼仪规矩的事情。在任何朝代、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跑到太子储君的前头。褚遂良看不过去这种过分的违章现象,给唐太宗上了一道《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要求唐太宗从国家大体出发,明确太子的尊贵地位,降低魏王月给供应。

  由于父皇的超级宠爱,李泰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亲王地位:“潜有夺嫡之意。”心中逐渐生出取代太子的想法。

  皇上的特殊偏爱不仅让李泰跃跃欲试,也把李泰身边的人挑得血脉喷张,他们期盼自己效忠服务的对象将来能登上大宝,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魏王集团很快便聚集了众多政治投机者,像驸马柴令武(柴绍之子)、房遗爱、杜荷,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杜如晦弟弟)等人都相继站到魏王一边,为李泰“要结朝臣”,特别是李泰开设文学馆后,更是“人物辐凑,门庭如市”,风头一时盖过了地位岌岌可危的太子李承乾。

  再来看看一直担心自己失宠被废的李承乾。

  因为得天独厚的老大身份,李承乾是有机会主宰天下的。即使是在李泰十分得宠、自己百般失意的贞观后期,唐太宗也没有放弃对李承乾的努力和挽救。虽然唐太宗确实有过废立太子之心,但一来由于嫡长制度深入人心、二来担心埋下将来皇子间互相残杀争权的祸根。

  在李承乾如此不堪大任的情况下,唐太宗最终都没有废黜太子,可见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唐太宗用理智战胜了感情。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曾问大臣:“当今国家何事最急?”

  谏议大夫褚遂良答道,现在天下太平,边境安定,“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

  这个问题其实透着点荒唐的伪问题。确定太子与诸王的名分竟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这本身就是个可笑的命题。太子本来就是至高无上的,他是候补皇帝,这个名分根本不需要二次认定。而朝廷重臣竟然将此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问题,要求皇帝确定尊卑名分,可以想见此时的太子地位已经低到何种程度。

  也就在这时候,唐太宗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向天下表示自己没有更废太子之心,唐太宗决定推出宰相魏征来证明自己:“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

  唐太宗提拔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忠直的魏征为太子太师,他要以这个一直坚定捍卫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老臣作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借以向世人表明:我真的真的没打算换太子。

  魏征那时候已经病得躺在床榻之上很长时间不能动了,等他的病情稍有好转后,他立即面见唐太宗,说自己病情沉重,无法尽到教辅之责,请求朝廷收回对他的太子太师职务的任命。但唐太宗说,没关系,“知公疾病,可卧护之。”知道你有病在身,你可以躺在床上教导太子。可就算是和太子卧谈教导,魏征也没有多少机会,在当上太子太师四个月后,他就因病去世。

  从唐太宗任命在朝廷具有崇高威望的魏征为太子老师的行为来看,这时候,他已经抛弃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去重立太子的想法。这一点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的讲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当时唐太宗对满朝文武大臣背诵《礼记》中的有关君位继承的规定:“嫡子死,立嫡孙。”

  唐太宗说,太子承乾的儿子已经五岁,自己不会以庶子取代嫡生子来开启其他皇子觊觎皇位的根源。”

  这等于是向天下公开承诺,皇位一定会在太子李承乾一系封闭流传。这种承诺是值得信赖的,就像现在各个国家发布的政府公告,是不可能随随便便更改的。按说,有了老爸的这句话,李承乾一直害怕遭到废黜的警报算是彻底解除了。往后的日子里,只要不突然死亡,只要不犯谋反死罪,等“万岁”百岁之后,皇帝的宝座就毫无悬念地轮到他了。

  但李承乾真的是个糊涂虫,在这种对他很有利的政治形势下,他还想着发动宫廷政变,把父亲赶下台,然后自己做皇帝。

  唉,说句实在话,李承乾的这种行为相当于想把浪里白条在水里淹死,相当于想把阮氏三雄用蒙汗药药翻。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这不可能呀,人家正是这两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呢,就是“砖家”直接拿砖头拍,也拍不沉他们,拍不翻他们。

  李承乾想跟他老爸玩这招,太嫩了。唐太宗一贯处险不惊不乱,他二十多年的帝王职业生涯中,共平定过九次谋反。

  李承乾的这次未遂谋反属于九分之一。

  这次令唐太宗最震惊失望的谋反案中,有一个曾经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重要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战功卓著,威震西域,有平灭吐谷浑、高昌两国之功。但这位大将属于王君廓一类的有才少德之辈。

  他在攻克高昌后,私自掠夺了高昌国许多珍奇宝物和美女,回国后被人告发,唐太宗一怒之下将其投入监狱,虽然后来被释放,但他从此怏怏不乐,渐有反叛之心。

  作为一个谋反者,侯君集是很失败的,因为他的谋反之心在别人眼里似乎是透明的,唐太宗、李靖、李道宗等人早就知道他有谋反之心。

  这太可笑了,连谋反对象都知道了,谋反者自己还不知道别人都已知道他想谋反的心思了。

  侯君集在出狱后不久就一点也不隐晦地邀请将要出任洛州都督的张亮谋反,他直截了当地对张亮说:“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