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撤军这事唐僖宗之所以办得如此迅速干脆,是因为能为朝廷节省大量支出。晚唐时各节度使统治的地区军费都是自给自足,他们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也不拨款给他们(这还算是大一统的雄唐吗?),如果朝廷需要地方节度使去为朝廷打仗,对不起,你得支付军费,部队打仗期间的一切开销都有朝廷买单。所以那会地方军替朝廷打仗,收入比较高,士兵们可以拿双薪,除去本来那份工资,朝廷还按日付薪。这种朝廷雇佣军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只要不是逃命,他们行军永远是慢腾腾的,原因大家都明白:为了多挣钱。三天的路程他给你走一礼拜,那就多挣出四天的工资。相信你若是在那种队伍中,为了给孩子多挣点奶粉钱,给老婆多挣点脂粉钱,给父母多挣点面粉钱,你也会走出压马路的节奏的。这是体制弊端使然,只要体制不改,弊端永远无法避免,不能怪人的自私,而应该怪不能很好遏制人的自私的体制。
自私的高骈很快就尝到了死心作祟的苦头,黄巢在缓过气之后见本来不断涌向自己的唐军部队都撤军回家后果断翻脸:“乃告绝于骈,且请战。”
这是一心想利用黄巢的高骈万万没想到的结果,面对黄巢的挑衅请战,气得吐血的高司令命令张璘:给我狠狠地揍他!
无奈今时已非往日,恢复了元气的黄巢老虎发威,大胜高骈的江淮军,把之前屡次败他的张璘打得连吐血的机会的都没有,直接在战场上把他给杀死了。
这一战把高骈打怕了,他从此不敢和黄巢交锋,对皇帝谎称说,我中风瘫痪了,不能下床了,行动不便了,没法再组织战斗了。信州一战是黄巢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此战过后仅一个多月,他率领六十万大军渡过长江,开始了自己事业的第二个阶段。
我将黄巢第二阶段的关键词定义为:成功。
从880年七月雄赳赳跨过长江后,黄巢就已经算是成功人士了,因为渡江后他就一直顺风顺水,只过了五个月,就进入唐帝国都城长安称帝,真正建立了自己的黄氏帝国。只不过他成功的时间很是短暂,在长安做了两年多龙庭就被唐军赶跑。
由于高骈的十几万军队不敢拦截黄巢,致使黄巢军队快速北上,过长江、越淮河,直抵西京洛阳城下。
长江、淮河本来是极为重要的两道防线,正常情况下,唐军应该依托这两个天堑屏障,在沿线布军阻击,防止农民军北上攻击洛阳、长安两都。但唐政府此时已是政令无威,那些地方节度使只想着自保要紧,没人考虑朝廷利益和皇帝安危了。黄巢之所以那么畅通无阻地趟过大江大河,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地方军队各怀心思,拥军不前,他们担心自己出头会被黄巢的六十万大军打垮,而一旦手上没军队了,节度使也就当不成了,所以,为了保存实力,所有的节度使都选择性失明,对朝廷通缉犯黄巢视而不见,任凭他大摇大摆地经过自己的防区。
黄巢也充分利用了各节度使的这一心理,他在向洛阳进军途中,向地方唐军发出通电文告:“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
你们各自守好自己的地界就可以了,不要阻挡我的军队。我的目标是去洛阳和长安找皇帝问罪的,和你们无关。这其实是警告加恐吓的意思:只要你不打我,我就不打你;你若打我,我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打死你。
没有人阻挡黄巢前往洛阳的步伐,几十万大军闲庭信步地晃悠着来到洛阳城下。当时的洛阳留守长官刘允章见黄巢大驾光临,马上率众出城。
不要理解为率众出城迎战,而是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请不要责怪刘允章不坚持抵抗,此时投降是最好的选择,洛阳无法抵挡这么一个庞大兵团的攻击,如果守城抵抗,激怒黄巢,那么嗜杀成性的黄巢破城后一定会实施屠杀报复的,这样的例子后来发生在长安。
东都失守之后,屏护长安的就只剩下潼关了,如果潼关丢失,无险可守的长安就完全暴露在黄巢六十万大军的枪口之下,那么皇帝这时候做的只有一件事:逃离长安。
当时潼关防务极为薄弱,虽是易守难攻的险关,但六十万大军的战斗力太可怕了,吓得“对宰相泣下”的唐僖宗哭哭啼啼地命令向潼关增兵,但唐僖宗时期纲纪已败坏到无可救药的程度,那些在神策军服役的军人很多是冲着禁军的优厚待遇,找关系混进军界的,许多人都是吃空饷,只在神策军只是挂个名字,享受着拿工资、免交税等特权而已。不打仗时你都见不着人,打仗时就更见不着影儿了,谁愿意去主动送死?所以这次只七拼八凑了两千八百人急赴潼关。能带兵打仗的名将更是无从谈起,天宝末年安禄山攻打潼关时,还有哥舒翰、封常清那样的大将在撑场子。而现在,战场上找不出能挑大梁的猛将,即使有,也都自立山头去了,没人愿替老李家卖命。那个高骈就是明显的例子,这人很厉害的,先后当过五大军区司令之职,曾把岭南地区那些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打得闷声不响,没一点脾气。他倒是可以调去守潼关,但皇帝根本调不动他,他要是愿意去的话,就不会放任黄巢如入无人之境地饮马长江、跃马淮河。
所以,黄巢的成功很简单,在第二阶段,他走到哪,好运跟到哪,潼关当然也不例外。
想想真觉得好笑,那么著名的重要关隘,竟然只派两千八百人去防守,而攻城一方人数则是两千八百人的两百倍!
唐僖宗紧急命令的先锋官张承范还是很尽责的,他带着这支人数少得可怜的队伍一路急行军赶到潼关。他到的时候,农民军的前锋也正好赶到,再迟一步, 农民军就直接进关了。
这两千多人还真不是孬种,以螳臂当车的勇气坚守关隘,和六十万农民军展开搏斗,从凌晨四点一直打到下午四点,场面异常激烈,最后到了“关上矢尽,投石以击之”的程度。唐军箭用完了,就拿石头当武器。瞧这仗打的,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残酷战斗,竟因为缺少箭矢而变成了不痛不痒的“拍砖”。
从这支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唐军战场作为来看,朝廷如果未雨绸缭,提前在此布置几万人,有着长安坚固防盗门功能的潼关是完全守得住的。而打不开潼关这扇门,黄巢就永远只能在关外兜圈子。这样,唐政府也就可以有足够时间从全国各地征调勤王部队。
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张承范带人拼死抵抗了三天,终因弹尽粮绝而亏溃逃散去。两千八百人抵挡了六十万人三天,竟然还没有全军覆没,竟然还有成建制的士兵逃亡,可见潼关关口险要到多么易守难攻!这么重要的关隘就这么轻易地送给了自己的敌人,唐僖宗真是个满分败家子。
黄巢夺取潼关的消息传到京师长安后,当年唐玄宗逃难的那一幕再次重演,唐僖宗在田令孜的安排下,只带着四个儿子和几个嫔妃,偷偷出城逃往蜀地成都,再不跑就成黄巢的俘虏了。天宝年间他祖爷爷玄宗皇帝逃亡蜀地时是瞒着全城百姓,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的,跑了好远大家才知道皇帝没了。这回唐僖宗充分发挥了李家祖传的瞒人秘技,从长安动身时“百官皆莫知之”,连那些宰相、尚书一级的朝廷高官都不知道皇上已抢先一步脚底抹油了。
其实皇帝想跑的小道消息早就传开了,只不过大家不知道准确时间而已。在潼关死命抵挡黄巢的张承范在紧张的战斗间隙给唐僖宗写了封劝阻奏折,提醒说“或闻陛下已议西巡,苟銮舆一动,则上下土崩”。张将军说得很委婉,把僖的向西逃跑打算客气地写成“西巡”,说只要御驾向西,京师周围立刻就会土崩瓦解。可唐僖宗哪管得了什么京师不京师,他只知道先保自己命是第一要紧事。,跟着田令孜跑到大西南逃荒躲难去了。之所以那么积极地跑到成都,全是田令孜的主意,他的亲弟弟陈敬瑄在蜀地担任西川节度使,由总司令弟弟罩着,皇帝又住在弟弟的地盘上,朝廷的大权不还全都是自己说了算!
所以这次紧急逃跑是田令孜私心作祟的结果,唐僖宗在蜀地流亡了四年,田令孜挟天子以令诸侯,作威作福了四年,直到黄巢撤出长安后,唐僖宗才北上返回。
看到这,可能会有朋友对前面的陈敬瑄是田令孜亲弟弟一事有点迷惑:这俩一个姓陈、一个姓田,咋会是亲兄弟呢?难道是他爸提前玩了现代人时髦玩的弟兄俩一个随爸姓,一个随妈姓的二元游戏?
这么想就太高看女人地位了,田令孜在成为宦官之前本姓是陈,在进宫之后,他被一个田姓宦官收为养子,所以就改姓田了。这跟唐玄宗时期的大宦官高力士一样,他本姓冯,在成为一个姓高的宦官的养子后改姓为高。
关于宦官,现在网络上有着这么一句俏皮话:还是古代好混,只要把下面一割,就变成公务员了。
这话是对当今社会就业难的苦涩调侃。不过调侃者还是不了解宦官的工作性质,宦官确实是吃财政饭的,但他们不能叫“公务员”,顶多算“宫务员”。因为他们处理的事情基本不是政府的公事,多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如果过问朝廷政府的事情,那就属于干政,是要杀头的。这规矩很多朝代都有明文规定的,宦官太监只能管理内务,干涉外朝政事,杀无赦。而做到能从容干涉国家政事的田令孜这样金字塔顶端的宦官少之又少,且有被政治清算的极大风险,多半都会死于非命,唐朝权倾一时的霸道宦官鱼朝恩、仇士良、王守澄等人最后都是被处死的。田令孜的结局也同样,他是被绞死的。所以,“宫务员”宦官是个值得同情的群体,无论是高位、低职,活得都很辛苦。当然,他们当中有部分人是很该死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哪几位,让他们来来回回死个几次都不冤他们。
李家皇帝走了,黄家皇帝来了。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