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很快黄巢就毫无阻挡地来到长安,来到李唐家已存在了两百多年的皇宫禁地,不过此时,这金碧辉煌的皇宫内廷属于黄巢的私人财产了。唐廣明元年十二月,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至此,盐贩黄巢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一国之帝,完美实现了自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生理想。千年以后,他还成就了导演张艺谋的票房和周杰伦的电影处女秀,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风靡一时,也许,有些人知道黄巢还是因这部电影呢。
因为黄巢的称帝,这一年在历史上有两个纪年:唐广明元年、齐金统元年。关于唐僖宗的这个“广明”年号,必须得拿出来八卦一下。
“广明”年号是当年才由“乾符”改元而来的。别看是唐僖宗改的这“广明”两字,但当时地球人最喜欢这两字的不是唐僖宗,而是黄巢!
黄巢进长安后竟把这“广明”年号视为自己建立新朝的祥瑞。有史为证: “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著黄家日月,以为己祥瑞。”
唐代的“广”是繁体“廣”,黄巢认为“廣”字底下的那个“黄”字和“明”连起来就是“黄家日月”之意,他觉得上天早已安排好了他这个姓黄的拥有天下,不然怎么会当年改元,当年见效,他黄巢就顺利打进长安了呢?
这确实是巧合,不过也确实巧合得太邪门了。“广”字头的字多得很,庞、庐、库啥的,底下也都是姓,还偏就选了一个跟黄巢有关的字。
黄巢在长安当皇帝的日子也就短短两年时间,这期间还有一次被唐军逐出京城的曲折经历。
京城丢失后,全国各地的那些藩镇节度们突然一致变得齐心起来,纷纷响应唐僖宗发出的收复长安的诏令,各自出兵围剿黄巢。黄巢当时虽然占据了长安,但也就仅仅占据了长安而已,除此以外的绝大部分州县仍然控制在唐政府手中,致使他所在的长安陷入了多重包围之中。
现在看来,黄巢追求的那种速成式战法是犯了战略错误,他是流动作战,跟猴子掰玉米似的,打下一座城自己过境后就像扔玉米棒那样扔掉,也不派兵驻守,连洛阳这样的大城,他都没留下把守兵卒。最后虽然打了很多胜仗,但却仍然没有一个作为坚强后盾的根据地,使长安成了一座孤岛,没有一点战略纵深,长安没了,家就没了。
另外当初他不剪除地方旁支势力,发布公告,要求地方藩镇各按其兵、不得阻挡自己北上长安的步伐也是不尽正确的。这样的恐吓做法固然使自己快速到达了长安城,但那些藩镇兵力丝毫未损,后来全一股脑北上操家伙打他去了。其实以当时形势说,黄巢应当采取稳打稳扎的做法,挟无人能抗的六十万大军兵威,彻底制服途经的战略重镇,并派兵据守作为后援。他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可能这毛病跟他以前长期急慌慌抢盐贩盐的职业习惯有关。
不知道这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不研究分析下唐朝前期的历史,如果他稍微捋一捋本朝历史,就会知道,首都沦陷对唐朝政权灭亡没有实际意义。李唐都城长安曾多次被人占领,不仅安禄山占领过,唐代宗时期,连吐蕃都曾打进过长安,把代宗吓得脚不沾地地跑到陕州避难。
一个国家,都城被敌人多次占领竟然多次化险为夷,死而复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发生过的政治奇迹,属于唐朝特有现象。这太让人觉得奇怪了。古代打仗,终结一个国家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国家的都城是否还在。都城相当于国民的精神旗帜,都城一失,当权者和百姓多会自动缴械投降,承认战败灭国。唐前唐后,皆有无数史实可以证明这点。汉代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的新潮就没了;三国时期,邓艾刚到蜀汉都城脚下,皇帝刘禅就拉着棺材出城投降;建业陷落,孙权的那个皇帝孙子孙皓成为了俘虏;还有宋朝,汴京、临安一失,北宋、南宋全玩儿完;之后的元朝也是如此,老朱同志一进北京,蒙元皇室就集体奔北方沙漠旅游去了;李自成一进皇城,大明朝法人崇祯皇帝就把自个儿吊死了。
可是,大家再看看唐朝,都城走马灯似地轮流被人攻占,可政权却一直屹立不倒,而且还每次都能反攻成功,将占领者打得落花流水。
黄巢也是在占领长安后被打得落花流水的。
用“落花流水”这个成语形容黄巢两年的长安生活特别形象,因为黄巢中途曾经撤出过一次长安城,但几天后又成功反攻回城,继续坐了一年多龙庭。这一经历可称之为“落花”,像一朵落到地上的花朵,即使离开了枝干,暂时依然有着鲜艳的生命力量。而第二次逃出长安称之为“流水”,是因为此后的黄巢确像逝去的流水,向着死亡的海洋一去不回。
称帝四个月后,大齐皇帝黄巢就在唐军勤王兵团压力下被迫撤离长安,当时六支唐军部队即将合围长安,为避免成为唐军战场肉馅,黄巢率军向长安之东撤退,并和先期遭遇的几支唐军部队在城内交火。
这次战斗给长安居民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因为厌恶黄巢的统治,在唐、齐两军进行交战时,城内居民对唐军态度友好,积极支持并帮助唐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
很多居民不但主动投掷瓦片、石头击打齐军,还拣拾遗落在战场上的箭矢交给唐军使用,期盼唐军将齐军消灭。他们把唐军看成了是来解放自己的解放军,以为黄巢一走,他们就可以脱离苦海了。
黄巢占领长安的日子就是长安市民掉进苦海的日子。这样说可能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因为黄巢在我们所受的教育系统中是非常正面,爱民如子的。但很遗憾,真实的历史讽刺意味太浓,史籍中的黄巢形象是: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
黄巢杀人太多,难以计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的谚语。八百万显然是夸张了,但几十万人死于他手是无可置疑的。早在他攻陷广州那年,就一次性屠杀了十几万西洋来唐朝做生意的侨民。当时这位极端民族主义者对外国人是见一个杀一个,一方面是宗教信仰不合,一方面也是为了吞占这些国外贸易人员的钱物财产。但他在广州的这一残杀暴行,不知道为什么,连一向热衷贬责黄巢的《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找不到只字片言的记载。只有当年大屠杀受害者的阿拉伯人在自己的史书里记录了一些,今天的《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可以看到。
在长安,黄巢军队的暴行更是令人发指,他的部队进入长安没几天,就“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烧、杀、奸、抢四大恶占全了,把长安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很多人对黄巢的好印象都是来自于教科书,书上说黄巢进入长安时,受到了长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军秋毫无犯,纪律严明。
这还真不是撒谎。刚进长安时确实是这样,那些农民军不但不抢劫百姓,反而“见贫者,往往施与之”,他们因为长时间在各地打仗,抢劫机会多,每个人都抢了不少财宝带在身上,对那些实在看不下去的穷人,有些士兵还掏钱施舍他们。而黄巢手下的高级将领也劝慰长安市民别怕:“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但安居无恐。”
这话说得多动听!我们黄王是为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起兵打江山的,你们安心呆家里不用怕,我们绝不会像李家皇帝那样没人性地对待你们的。
结果证明,这是一帮口是心非的骗子,在京城老实了几天就贼性发作,对全城百姓大开杀戒。
可以说,某些教科书违反了历史评价的真实规律,对黄巢的评价夹杂进了太多的学术以外的因素,以至于将黄巢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说他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
我本人一直坚定地认为,“起义领袖”这个词和黄巢相去甚远,他戴不上这么高的帽子,配不上这么伟大的一个词组。这个观点你同不同意,往后面看就明白了。
客观地说一句,其实古代历史上所有起义领导人,身份无论是贵族或者贫民,他们反抗朝廷的目的,主观上都不是宣传中那样“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让黎民百姓丰衣足食”般的纯净高尚,他们起义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他的原因都是天花乱坠而已。反帝是真的,至于反封建啥的,完全不靠谱,因为他们起义成功,推翻现任皇帝后,自己依然像前朝皇帝一样地做皇帝,一样地重复其他皇帝的封建之路。
比如黄巢,他离真正拥有天下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但其他封建帝王有的那些坏毛病他身上一样也不少,成天在深宫和宦官美女泡在一起,对部下将领疑神疑鬼,派心腹宦官到各部队当监军,和李唐家一些不精明的皇帝没多大区分。再如后来被神化了的起义领袖洪秀全,他反什么封建呀,他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各项政策,比他反的那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得多!不过,那位四次科举不第的洪秀全同志对中国文化也是有贡献的,今天的“起义”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创造出来的。因为太平天国刊印的书籍中有“金田起义”一说,后来“起义”一词便流行开来,包括我们近现代历史上所说的“某某起义”,均起始于太平军的“金田起义”。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