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四十九:平灭东突厥(2)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826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尽管突厥这么厉害,尽管他们是比“小强”厉害得多的大强,但突厥的运气很不好,他们碰上了XY个世纪也出不了一个的超级大神李世民。

  突厥在隋朝的时候分裂为东、西两支,西突厥所在的位置位于今天的新疆西北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一线;东突厥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唐朝都城长安的正北方向。

  由于西突厥距长安很远,所以唐初的边患主要来自东突厥(以下简称突厥)。如果客观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突厥确实是一个不讲道义、不要信誉的民族,他们只讲究惟利是图。当然,这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突厥聚居的地方荒凉苦寒,物资匮乏,特别衣物和生活日用品方面,根本无法自给自足,他们不会搞木材加工,不能搞北沙南运,所以,只能到富庶的南方政权去开展南财北抢业务,总不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穿皮草、吃马肉、喝羊奶撒!

  唐建国之初,李渊实在是拿贪得无厌的突厥没办法,突厥南下攻城抢掠是家常便饭,根本不拿唐政府和自己的承诺当回事。其实唐政府为了边境安宁,每年都送给突厥大量财物,突厥在接受无偿援助时,每次都拍着胸脯保证,下次再也不干损害两国关系的打劫行为了。可这种承诺每一次都是白搭,谁要是相信谁就是白痴。

  唐政府当然不是白痴,但是没有好办法,因为忙于国内事务,对突厥猖獗的抢掠入侵只能被动防御。武德七年,李世民曾气愤地当面质问已打到离长安近在咫尺颉利可汗说:“国家于突厥无负,何为深入?”

  这句话是很有意味的,我们该给的该送的甚至不该给、不该送的都给了送了,你们为什么还这样不够意思?

  唉,要不是打不过他们,李渊早就跟他们翻脸了。

  但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远是利益为上,而利益是买不来朋友,也买不来尊重的,要想确保自己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只要两种方法:要么干掉他,要么制服他!

  唐太宗选择的答案是:干掉他!

  此时的突厥和唐朝都已是今非昔比。

  四年前,当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这叔侄俩指挥十几万兵马逼到离长安只有四五十里地的渭河岸边时,刚刚即位的唐太宗虽然临危不惧,但也实在拿他们没办法,只好接受李靖“倾府库赂以求和”的建议,送给这对不请自来的叔侄大量的车马费和贵重礼物。然后双方在渭河便桥上订立了互不侵犯的和平盟约,这就是“渭水之盟”。

  这种看在礼物份上订立的合约怎么可能会有效果?礼物还没用完,突厥就又对唐朝抢上了。贞观初期,为了防备突厥,李道宗、李靖、张公瑾、李大亮等这些唐朝名将都被先后派往北方边境,节制突厥南侵。在一段时间内,突厥让唐太宗伤透了心,烦尽了神。

  “渭水之盟”后的四年时间里,唐朝和突厥双方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突厥国内矛盾尖锐,很多以前依附突厥的部落因不满颉利可汗的暴虐统治,纷纷脱离突厥,自立门户,像后来屡次和唐朝作对的薛延陀以及后来成立了强大政权的回纥,都是这一时期和突厥分道扬镳的。

  薛延陀和回纥等部宣布自立后,颉利可汗便派侄子突利前去讨伐他们,结果出师不利,反被对方杀得大败。叔叔特别生气,将吃了败仗的侄子突利可汗囚禁起来。这一行为导致叔侄俩彻底翻脸,突利害怕叔叔对自己下毒手,便倒向了唐朝,跑到长安寻求政治避难。这样一来,颉利相当于失去了一条左膀右臂,实力大减,为唐朝的军事反攻提供了重要条件。

  而经过四年的韬光隐晦和苦练内功,唐朝的综合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经济迅猛发展,军队士气旺盛,战斗力大幅度提升。此消彼长之下,突厥和唐朝的差距已经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出来抢迟早是要还的,突厥到了典当内衣还债的时候了。

  贞观三年十一月,唐太宗发出了向突厥总攻的命令。

  这是李唐政权在突厥面前低声下气十几年后,第一次以昂首挺胸的冲锋姿态主动向突厥宣战。

  对李唐来说,在突厥面前,不当爷们已经很多年,这一次,终于雄起。这回,做了很多年爷爷的突厥要当孙子了。

  唐朝这次讨伐突厥的阵容超级强大,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李靖、并州都督李世勣、左武卫大将军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幽州都督卫孝节六大军区司令合兵十余万人挥戈北上,在东自幽州(今北京),西到灵州两千多里的战线上,从左、中、右三个不同方位向突厥全境发起全面攻击。

  从这个豪华的全明星出场阵容看,唐太宗应该是下定了一口吃掉突厥的决心的。让这六个人打仗好手联袂出击,纯粹是连裸奔的机会都不想给颉利可汗了。

  兵部尚书李靖担任本次北伐集团军总司令。李靖大爷不用多介绍了,他是唐朝极少的几个战斗“大满贯”选手之一,一个人灭掉了好几个国家,东西南北中,除了东边的高丽因为年老没有参加外,其它地方的大战哪一次都不缺他。“打遍天下无敌手”这句话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他,他一生战场生涯中,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在战争频繁的改朝换代期间竟能保持不败金身,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这次讨伐突厥的复仇之战中,李靖表现极为优秀,唐军最终能没费多少力气就全歼突厥,和李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很大关联。

  李司令这次用的是闪电战招式。他带着三千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市)急行军,悄悄运动到了突厥腹地,到达了距颉利可汗所在的都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足十里的恶阳岭。

  定襄是颉利的牙帐所在地,这地方离当时突厥和唐朝的分界线马邑郡很远,即使是直线距离也有一百多公里,颉利就是大白天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地方会出现唐军。因为这么多年来,唐军对突厥的进攻采取的都是守势,不可能深入到突厥境内如此纵深的地带。所以,当李靖率领三千风尘仆仆的骁骑,趁着夜晚向定襄发起攻击时,从睡梦中醒来的颉利可汗大惊失色地说:“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颉利可汗判断这次是唐政府对他发起了全面战争,他觉得如果没有唐军大部队做后盾,李靖不可能敢孤军深入到他家门口的。

  经验主义害死人啦!这位少数民族大哥凭经验把尖木桩看成了火箭筒,把一群黑蜻蜓想像成了直升机编队。他要是知道李靖的全部家当只有三千人,从城里放出三万人,一人拿根绳子就能把这些长途奔袭的唐军给绑了。

  哎,不能说颉利没头脑,只能说李靖太有头脑了。他一定知道颉利会这样想,所以才敢带着区区三千人去死磕比他的军队多几十倍的突厥可汗。艺高人胆大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颉利可汗,算你倒霉,碰上了这么个料你如神的军事家。感叹一句“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不幸”后就赶紧卷铺盖跑吧!

  遭到攻击后的颉利第一反应不是组织还击,而是撒开俩脚丫子跳上宝马,宝马再撒开四个脚丫子驮着他向阴山以北狂逃。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一天跑出几百里地,不知道屁股有没有磨出老茧。

  当李靖偷袭成功,夺取突厥都城的战报传到长安时,唐太宗大为开心,称赞李靖的这次战绩“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唐太宗觉得李靖这一仗给他争回了面子,可以为自己洗刷四年前“渭水之盟”的耻辱了。这句话可以反映出“渭水之盟”是一次令唐政府吃亏的盟约,不然,唐太宗也不会有这样扬眉吐气的好感觉的。但唐政府在签订盟约中吃亏之事,《新唐书、太宗本纪》和《资治通鉴》都只字未题。

  在李靖大获全胜的同时,“二李”中的另一李------李世勣也战果辉煌。李世勣率军从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出发,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境内)地区横扫突厥军团,两战连捷后,二李成功在白道会师。

  这时候距离唐太宗向突厥发出总攻令还不到四十天。在强大的唐军面前,一个月的时间足以摧毁一个国家了。此时的颉利已经成了东躲西藏的丧家之犬,他的军队绝大部分被消灭,只有几万人跟随他跑到了阴山以北。

  颉利知道再撑下去一定在劫难逃,便派亲信执失思力赴长安面见唐太宗,“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

  他彻底认输了,表示愿意无条件投降唐朝,并亲自入朝伴驾。这是一个破天荒的重大事件,自隋末以来,突厥一直以自己是唐朝老大自居,对南方政权向来是颐指气使,这是数十年来第一次向中原政权低头垂首。

  本人认为颉利这次的投降行为应该是有诚意的,当然,这并不说明颉利是一个世界和平爱好者。他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做出这一能让自己活命的决定的。因为他明白,在已经强盛起来的唐朝邻居面前,自己这条咸鱼已经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所以,这时候举起白旗是一种识时务的明智行为,是符合当时的主观和客观环境的。

  然而《新唐书、突厥传》却认为颉利可汗这是假投降,是搞缓兵之计:“令执失思力来,阳为哀言谢罪。”可能是受史籍影响,现在有不少人很肯定地断言,颉利可汗是想喘口气后再卷土重来。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