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一、老子向左,儿子向右(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551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老子向左,儿子向右

  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当时就震惊了,长安城随之陷入恐慌的海洋,谁都知道京城朝夕难保了。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一个字:跑。

  两个字:快跑。

  这个时候,唐玄宗决定发挥自己的“兔斯基”特长了,跑出长安!

  但这时候皇帝要离开京城,千万要搞好保密工作,如果走漏了消息,那皇帝一定是跑不掉的了,倒并不是有谁来阻挡皇帝逃跑,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一旦得知了这个消息,一定会举家带口先行拔腿开跑的。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特大型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在那个没有宽阔公路、没有便捷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这么多人一窝蜂地集中迁移,那皇帝还能走得动吗------路上全被人塞满了呀。

  所以对于群众啊,还是让他们不明真相的好。

  在杨国忠的劝说下,唐玄宗决定逃往蜀地,因为杨国忠所兼任的那裤腰带一样长的四十多个职务里,有一个是剑南节度使,四川是他的势力范围,所以他极力游说皇帝去那里。那地方躲难和打游击也确实很好,随便找一山沟沟趴那,隐蔽得连警犬都找不着。

  逃离京城之前,唐玄宗还当了一回名副其实的“表演帝”,他已经打定了十三号离京的主意,但为了安定人心,他假模假样地摆出一副关心国事的态度,十二号还举行了朝会,在朝堂上他还神色自若地对大臣说他要御驾亲征,去前线督战。

  这时候说这种话,即便是说得吐沫星子喷出一百吨也不会有人相信:“闻者皆莫之信。”

  那个时候亲征就等于是亲死,傻子才看不出来形势,都是在道上混的,谁还不知道谁呀。皇帝拿什么亲征?将,封常清杀了,高仙芝杀了,哥舒翰俘了;兵,二十万人在潼关一朝被灭。难不成皇帝要带着后宫几万名美女去战场大摆电眼阵,用抛媚眼的战法将叛军集体电晕?

  事实上是皇帝早就顾不得后宫美女了。第二天天还没亮透,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姐妹以及太子及少数随从悄悄潜出皇宫西门,往长安西南的成都逃去。

  唐玄宗的这次偷偷出逃极为自私,不仅毫不负责地丢下全城百姓,连他的亲姐姐霍国长公主以及其他许多子女皇孙都没通知,后来安禄山进入长安时,这些没跑掉的李唐皇室成员遭了大殃,被百般侮辱折磨后杀害。

  接下来就是前文已经说过的“马嵬坡兵变”事件了,杨国忠、杨玉环兄妹死于难犯的众怒之中。

  马嵬坡不仅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之地,也是他和儿子李亨分道扬镳的地方,还可以说马嵬坡是唐玄宗的人生麦城地,因为在这个地方,他不光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皇帝这份干了四十多年的事业。

  杨氏兄妹遭处死后,这支逃难队伍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并没有同赴成都,而是你南我北地正式分开了。

  简单讲述父子分道的缘由就是,当队伍向蜀地开拔的时候,很多已经知道真相的群众请求皇帝不要走,说陛下你别走,你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啦!

  玄宗那时候只管逃命,哪个他都不想管了,所以,群众请求无效。

  见皇帝去意已决,群众又去转求太子,说:“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为了留下太子为自己做主,群众还采取了实际行动:“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大伙以强留的姿态直接拦住了太子的坐骑。

  这次强留有效。唐玄宗见形势如此,便命李亨留在北方,领导唐军抗击安禄山。

  父子俩自此分手,唐玄宗南下四川,李亨则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市),真正是老子向左,儿子向右。

  关于这次父子分道事件,虽然所有正史上都只是客观叙述事件经过,没有发表倾向性观点或评论,但学术界对马嵬坡事件的看法趋同一致,认为该事件的发生是有预谋和策划的,当时统率护驾禁军的李亨有很大嫌疑。

  对于李亨和杨氏兄妹之死是否有关联,本书不作分析,但对于李亨被好几千群众强烈挽留这事,本人极度怀疑,这很可能是李亨自己派人制造出来的群体请愿事件,领头的肯定是拿了好处的“五毛分子”。

  李亨之所以能留在北方没走,就是因为群众的这次拦马行动,而作为太子,他如果本人主观上想随父皇一起南下,再多的群众也是留他不住的,所以绝对是李亨自己不想走。

  那时候李亨不想跟在父皇屁股后面跑到四川是有他的考虑的。他做了十几年太子,一直在父亲面前小心翼翼,任何事情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在太平时期,作为太子的他若有一点出格之处,就会遭到皇帝父亲的猜疑的,这种生活的身累心累是可想而知的。也只有在这种时局动乱的特殊时刻,在父皇一心只顾逃命的情况下,李亨才敢有胆子试探着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回主。他想摆脱父亲无处不在的控制,不想再做皇宫里的金丝鸟,他想变成一只挣脱怀抱飞得更高,在天空中像风一样舞蹈的自由自在的小鸟。

  拒绝逃跑,选择留下应当是李亨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符合他当时状态下的心理,也有利于当时的抗战形势。

  和老爸一门心思只想尽快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保命不同,李亨当时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四十多岁的太子整天被七十多岁的老爸拴在皮带上领着到处乱跑,当然不是个正事,所以李亨决定到西北军营去立军功、树威信,领导黄河以北地区的唐军抗击安禄山,这对他的积累政治资本和提高个人威望都是极有好处的。

  就在马嵬坡,玄宗父子俩各怀心思你左我右地没有握手就分离了。李亨这个一生都怕父亲怕老婆怕出事的男人,这次决定留下这件事做得却特别男人,值得表扬。

  李亨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向西北边疆的朔方军区奔去,当时的朔方军区因地势偏远,还没有和叛军发生过大战,实力相对较强,先到那个地方落脚,然后再徐图发展,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但马嵬坡离朔方军区司令部灵武郡所在地有一千多里,途中常有叛军出没,要安全到达灵武是有风险的。

  北上途中,李亨吃了不少苦头,一路上急急惶惶地没命猛跑,生怕被叛军抓去,在潼关附近还因过度紧自摆了一次乌龙,和从潼关之战败退下来的唐军劈里啪啦地干了一仗,打了半天才发现扔错手榴弹了。如此这般慌慌张张地走了二十多天,李亨总算顺利到达灵武。这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百人,而他从马嵬坡出发时是带着好几千人的,其他士兵,全在路上溜号了。那时候大家觉得跟着他已经没希望了,都自己各奔前程讨生活去了,可见当时情况之糟糕程度。

  李亨到达灵武后,受到了以杜鸿渐为首的西北军将领的热烈欢迎,这帮将领在灵武干出了一件令李亨事先没想到的事情:拥戴李亨做了皇帝!

  李亨七月初九到达灵武,七月十二日就登基称帝,这速度快得让人无法想象,太神奇了。

  我不赞同这次的李亨称帝是他自己一手策划的历史观点,而认为他是被西北军将领连劝带逼地架上皇帝御座的。当时的形势是全国一片混乱,李亨兵权、财权一无所有,他凭什么想到做皇帝呀?再说他皇帝老爸还活得好好的呢。我觉得那时候他最大的心愿应是赶快调集军队,打几场胜仗,向老爸和旁人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抗战决心,火线称帝的心思绝对没有。他要是从马嵬坡出发的时候就想着千里迢迢跑到宁武称帝,那我就太佩服他的野心了,事实上根据李亨一生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他是不具备这种狂野之心的。

  李亨称帝很大程度上源于“被迫”,不过这是种很甜蜜的“被迫”,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做梦都想要有的“被迫”。这里面的原因不复杂,一说就明白。在那个非常时期,太子储君到了自己的地盘上,西北军将领当然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好机会,他们知道,如果储君在他们这里去掉了“储”字,登基为君,那他们就全是新朝功臣。所以,杜鸿渐等人有空没空就去李亨面前像复读机一样,以同样的话语再三请求他“即皇帝位”,但李亨说什么也不答应,说这事咱不能干。

  但在自己地盘上,杜鸿渐等人将皇帝军的手段太多了,见纯软的不行,它们便增加强度,来了招不软不硬的,说如果你总是不答应,恐怕会影响军心。看他们在向李亨表述军队将士现状的话语中,已隐隐约约透出些“恐吓”的口气:“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