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四十三:失守潼关(3)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6837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哥舒翰当然不干,他给玄宗回了封信,说安禄山这是故意诱我们呢,如果此时出兵就落进他的圈套了。请陛下耐心等待时机,什么时候敌人等得耗不住,自己内部不团结发生内乱了,什么时候就是我们出关攻击的日子。

  哥舒翰把话说得很透了,确实是这个理。虽然安禄山的军队当时还没有内乱的迹象,但造反的军队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必须速战速决,尽快取得造反成果,时间不能拖久。

  这很好理解,如果造反很快成功,造反头目和将士自然是你好我好,因为都得到实惠,都上了个台阶。但若中途出现僵持情况,那些造反将士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当觉得胜利无望、造反看不到前途的时候,他们就会生出反水之心,投靠被反一方,这时候,他们叫起义,叫投诚,是会受到嘉奖的。根据当时形势,如果潼关军队坚持只守不战,要不了多久,安禄山的军队定会有内乱发生。因为安军是一支缺乏纪律约束的残忍军队,他们每破一城都烧杀淫掠,得不到百姓支持,没有群众基础,而且当时安禄山处境已显不妙,潼关越不过,河北西进之路又被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大名将堵得很难推进,以至于安禄山都生出后悔之心了,他找来以前一直劝自己造反的谋士高尚、严庄两人一顿臭骂:“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这火发得多大呀,到了叫核心战友以后不要来见自己的份上了,见着你我就想起你教我造反之事,现在把我弄得卡在潼关之前进退不得,我烦死你恨死你了!

  从安禄山发火的口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潼关对于作战双方的重要性,谁拥有潼关,谁就拥有长安,而对于当时潼关在手的唐军,只要待在潼关不动就能稳操胜券。

  郭子仪和李光弼听说皇帝要哥舒翰出站,急忙上书劝阻玄宗说:“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两人的意思和哥舒翰一样,说只要坚守潼关就可使叛军不战自乱。郭、李二人还向玄宗提出了自己下一步战略行动:“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

  两人准备率军攻取安禄山的范阳大本营,然后以俘虏的前方将士的老婆孩子作为人质,要求对方放下武器。

  这招如果成功实施一定很有效,老婆孩子都在人手上了,还跟人打什么呀,当务之急是跑过去跟老婆孩子团聚吧!当年的大唐猛将李勣先是跟窦建德在战场上干得多凶呀,最后得知自己老爸被窦建德抓去后,马上就蔫了,乖乖地归顺了窦建德。在亲情面前,这世界上还是李勣多,像刘邦那样,项羽在他当面恐吓要杀他父亲,他还不忘问项羽要一碗肉汤喝的冷血者毕竟稀少,否则这世界就不叫人类世界了。

  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个直捣黄龙的计划是可行的,当时安禄山留在范阳的兵力只有五万,而且不是精锐,所以打下范阳不是难事。因此只要在稍等一段时日,安禄山的被动局面就会完全显现出来。

  但唐玄宗不是英雄,他的所见不和哥、郭、李略同,他就要哥舒翰出击,必须的。玄宗之所以一定要哥舒翰主动出击也是受了杨国忠的蛊惑,杨国忠之所以想要哥舒翰主动出击是因为怕哥舒翰杀他。

  杨国忠当时民怨很大,哥舒翰的副将王思礼劝哥舒翰为国除害,派兵回京将杨国忠杀死,但这一请求被哥舒翰拒绝。可这个消息还是传到了杨国忠耳朵里,杨国忠慌得不行,生怕哥舒翰从前线杀个回马枪,把自己给结果了。所以哥舒翰越说不愿出战,杨国忠就越害怕,“疑翰谋己”,他觉得哥舒翰如果闲着,很可能抽空来找自己,得给他找事做,让他忙得没空找自己算账,因此他就整天跟老鸹一样在玄宗耳边说,快打呀,快打呀,再不打就失去大好机会了。

  唐玄宗跟杨国忠倒是所见略同,他觉得杨国忠说得有理,于是“续谴中使趣之,项背相望”,一拨接一拨地派遣宫中宦官赴潼关催促哥舒翰出关作战,前面派出去的那个宦官通讯员背影还没消失在视线中,下一个通讯员就带着同样的命令出发了。这些宦官全都到了潼关,想必哥舒翰同志当月的招待费肯定超标了吧。

  不过,哥舒元帅要招待费也没用了,他马上就要成为安禄山的俘虏了。

  在玄宗的严厉催促下,哥舒翰顶不住了,只能“恸哭出关”。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情知必败的哥舒翰抚胸痛哭,指挥二十万大军倾城而出,杀向洛阳的前哨堡垒-----陕州。

  陕州守将叫崔乾祐,安禄山手下大将,曾击败过封常清,他早就在半路上埋伏好精兵等着哥舒翰了。

  六月八月,崔乾祐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市境内和哥舒翰进行了一场对当时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的大决战。

  哥舒翰在灵宝遇到崔乾祐时,崔乾祐的部下还在故意装孬示弱,当二十万唐军浩浩荡荡到达离陕州不远的灵宝时,看到崔乾祐手下的那“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的一万多看上去很弱的士兵时,都忍不住指指点点笑出声来,瞧他们那一个个三级风都能吹趴下的怂样,这仗打起来胜负哪有悬念!

  战况确实如唐军想象的那样。发现敌军后,哥舒翰命令王思礼点齐五万精兵在前面开路,后面再跟上十万人马,自己则带着几万人作为机动部队。双方刚一开打,安军就卷起旗帜掉转屁股往后跑,这回唐军笑得更狠了,估计地上落下了不少大牙。

  自此,崔乾祐导演的诱敌之计已经成功,唐军完全处于麻痹状态,毫不设防地走在崎岖山路上。

  唐军所走的路线是条长约七十里的东西走向山区小路,空间非常狭窄,路南边是险峻高山,北边紧靠黄河。如此适合打埋伏战的地形,唐军竟然连前哨侦察兵都没派出一个,可见当时心理已麻痹大意到何种程度。

  崔乾祐早在山头制高点上安排了大量伏兵,待唐军全部进入山谷后,山顶伏兵突然而出,粗大的檑木、巨大的岩石顺着山坡铺天盖地地砸向丝毫不备的唐军,十几万唐军窝在狭窄的山谷中无法腾挪避让,伤亡惨重。

  为尽快冲开一条前进道路,哥舒翰命令以战马拉车组成一个车队在前面开道,试图靠快速硬闯杀出一条血路,但很快被经验丰富的崔乾祐用以车制车的方法破解了。崔乾祐弄来几十辆装满枯草的大车挡在路间,然后命人纵火焚烧草车。一时间,烟尘弥漫了整个山谷,当时唐军刚好很不走运地处于下风头,全都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因为担心敌人藏在烟雾之中,所以唐军都勇猛地朝烟雾中嗖嗖嗖放箭。

  这一场好射呀!一直从中午射到傍晚烟雾散去才知道谷中无贼,待他们发现没有敌人的时候,他们身上的箭也射完了,这下只能看着敌人干瞪眼了。

  休息了一下午的安军开始出击了,大量骑兵从唐军意想不到的身后猛然冲出,杀向惊慌失措的唐军。

  这一冲,唐军彻底乱套,这时候的士兵第一反应不是迎击敌人,而是四下逃命:“或弃甲窜匿山谷,或相挤排入河溺死,嚣声振天地。”有的脱下铠甲,藏匿到山上逃生,有的互相拥挤掉进黄河中淹死,哭喊声震天动地。

  有很多士兵想退进潼关,但他们却很多都死在自己之前修建的防御工事上,哥舒翰是做好了持久防守准备的,所以他命人在关门外挖掘了三道各宽两丈、深一丈的壕沟,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不曾想现在这三道壕沟成了唐军士兵的埋葬地,大量士兵坠入壕沟中被踩踏窒息而死,眨眼间这些壕沟就被唐军士兵的尸体填平,以至于后来的士兵可以直接踩着战友的躯体,如履平地地逃进关内。那么宽那么深的壕沟得要多少条鲜活的生命才能填平!太惨了,二十万军队,活着逃进潼关的只有八千多人。

  哥舒翰也想逃进潼关组织部队再战,但被他部下将领火拔归仁强行捆绑在马上投降了安禄山。

  哥舒翰被俘后表现得很没有气节,特让人看不起。

  他先前一直是看不起安禄山的,也早就向玄宗说过安禄山有不臣之心,曾经在唐玄宗为调解缓和他俩关系举办的宫廷酒席上,拍着桌子当面鄙视过安禄山,所以安禄山是很恨他的。

  为了活命,哥舒翰面对安禄山“你常轻我,今定何如”的奚落,早已没有了往日拍桌子的勇气,他趴在地上请求安禄山留他性命,说他愿意出面写信招降李光弼等人。

  安禄山听说有这等好事,当然高兴,不但没处死他,还给他封官奖励,但他们两人都高兴得早了点。哥舒翰写了许多招降书,然后跟群发短信一样,四下送给各收信将领。

  别说,还真有效果,每个将领都给他回信了,不过回信内容都让安禄山和哥舒翰很失望:“诸将皆让翰不死节。”

  那些接到哥舒翰招安信的将领回信的内容好像是集体商量过的,都责备哥舒翰不该当俘虏,应该自行了断生命,以死报国。

  这些回信将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劝哥舒翰自杀成仁的做法本人极不赞成,生命只有一次,为一次战败就撞墙上吊抹脖子,这样做的人才真正是脑袋被驴踢过呢。不过哥舒翰身为国家重将,却到处喊人去投降敌人的行为也确实让人不齿,因此他后来被嫌他没有利用价值的安禄山杀害也就不值得同情了。

  一代名将,晚节不保,令人唏嘘。这个哥舒翰有点像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又是一个带“忠”的),都是一生勇猛,都是被对手所俘,都是乞求对手留命,都是在被对手利用后杀死。李秀成在成为老对手曾国藩的阶下囚之后,洋洋洒洒写下了数万言自白书,最终仍难免一死。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挟持哥舒翰投降求功的唐将火拔归仁非但没有得到安禄山的封赏,反而被安禄山下令斩首,死前安禄山告诉了他杀他的原因:“汝叛主,不忠不义。”

  我想笑又笑不出来,安禄山这样的人,他竟然谴责别人不忠不义,太有反讽感了。不过,就事论事,安禄山对火拔归仁的行为定义是准确的,由此可见,在忠义标准的认知判定上,无论忠臣奸臣,理解都是一样的,这让我们知道:不忠不义之人其实也讨厌不忠不义之人。

  六月九日,崔乾祐催军正式占领潼关。

  潼关之战是一次军事分水岭似的战斗,对作战双方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于唐军而言,丢失潼关以后,正在河北战场作战的唐军后背全部暴露在对方面前,形势十分被动,在潼关失守后的五个月时间里,唐军的战场优势几乎全部消失,不得已向西后退,收缩战线,以免腹背受敌。郭子仪和李光弼闻听潼关失守后,立即命令全军无条件撤出本来已经收复的部分河北郡县,让先前所有的军事成果都付诸东流。

  而对安禄山来说,潼关大捷使他的造反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之前,他的战场优势也没有造反初期那么明显,使得他已生出烦躁不安与力不从心之感,如果再不能越过潼关,他甚至决定率兵退回幽州,巩固自己的范阳大本营去了。潼关入囊之后,他的造反之路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境界,由山重水复变成了柳暗花明,一下子打开了战场新局面。

  一场战争,一座关隘,就这样改变历史了。

  如果潼关不失,唐玄宗不会离开长安;皇帝不离开京城就意味着皇权完整;皇权完整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那些拥兵做大、独霸一方、朝廷无法控制的藩镇节度使;再往长远一点,也就不会出现五代乱世了,因为五代时期的那些独立王国的国王都是手握军权的节度使建立起来的。

  时过千年之后,我们再回看那段历史,如果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在这次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历史航向的叛乱和平乱中,双方的两个领导人都在比赛着犯错误:唐玄宗犯军事错误,安禄山犯思想错误。

  假如唐玄宗让哥舒翰在军事上自己做主,不头脑发热地强令他出关作战,结局自会有大不同。

  而安禄山方面,假如他在拿下洛阳后,不急急忙忙地称帝过皇帝瘾,而是趁潼关还没有增兵防守之前就率重兵强攻,夺下潼关,不给政府军好几个月组织兵力的缓冲时间,那么战局也将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崔乾祐攻下潼关后,安禄山又犯了上次一样的思想错误,没有利用兵贵神速之机对长安发起快攻。

  从战术上讲,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潼关败讯传出后,长安附近的唐军知道抵敌不住,都一窝蜂地跑得无影无踪。如果安禄山命令崔乾祐在进入潼关后一刻也别耽搁,立即率领精骑直接奔往长安的话,那唐玄宗来不来得及跑出长安都是个问号!

  这不是作者我故意牛朝大里吹,简要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潼关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距长安航空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而唐玄宗是在六月十三日离开长安的,这时距潼关失守已经过去四天时间。这么近的距离,安军竟然没有乘胜追击,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只能说是安禄山的思想局限,考虑问题不长远、不深刻了,否则,大唐皇帝唐玄宗即使能侥幸跑掉,也一定会跑得相当难看和狼狈的。

  说明:这套本来是准备写五部的,但应出版机构要求,增加字数写成六部,所以本书名《七上八下》先在这里解释一下:唐朝历史七世纪基本是向上走的力量,八世纪则掉头向下。

  第五部完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