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贞观十七年,魏征“疾甚”,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常读古代史籍的朋友肯定知道,如果一个人的病情描述中出现了“疾甚”一类的字眼,就代表这个人即将走向人生终点。从房玄龄、马周、李光弼、范仲淹等很多人的传记可以得知,只要疾甚、病甚、疾笃这样的词一出现,薨、卒这些字马上就会跟着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皇帝病重一般不用“疾甚”,而用“大渐”。帝王传记中,只要出现了“疾大渐”,后面紧跟着就会出现皇帝死亡的专用词:崩。
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十分焦急,多次前往魏征家中探望其病情,并“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把皇宫里的御用药品都拿去送给魏征治病。送药品还不算,唐太宗甚至还“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专门公派了一名中郎将二十四小时在魏家值班,随时将魏征的病情上报朝廷,相当于在魏征家安装了一部直通李世民本人的专线电话。中郎将是负责皇宫安保工作的中高级军官,为了及时了解魏征的病情,唐太宗竟然把一个将军当成了一个昼夜值班员,足见其对魏征之病的关注程度。
在探问期间,唐太宗看到贵为宰相的魏征,家中穷得连间正儿八经的厅堂都没有,一大家子一起挤在几排偏房中,既感动又惭愧。他当即下令停建自己正在营造的一座小殿,将造殿的木材拿去为魏征建造了一座房子,并“赐以素屏风、素褥、几、杖”等简单日用品。唐太宗知道魏征节俭,给他免费配备的日用物品都是“素褥布被”的经济适用型,“以从其尚”-----他怕买高档货魏征拒绝接受。
魏征可以说是唐朝的事业成功人士,他官位高至宰相,爵位高至郑国公,还曾担任过太子的老师。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但家里却穷得连一间像样的待客的厅堂都盖不起,其清廉由此可见一斑。魏征一生不贪不贿不腐,即便是显微镜外套着放大镜,在他身上也找不出任何可供谴责批判的劣迹。他的合法收入除了官俸外,最大的“外快”来自于唐太宗对其进谏的奖励。笔者对《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魏征因谏受奖的具体数目进行过详细的统计,魏征十六年里共因向朝廷直谏而获得过六次奖励。全部奖金为:黄金十斤、金瓮一只、厩马两匹、钱四百缗、绢一千九百匹。
真不敢想象,家里连间正规堂屋都没有的魏宰相,如果没有这些偶然而得的额外的奖金,他家的日子会拮据到什么程度?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和怀疑,如若没有那些奖励,他家的房子屋顶漏水了可能都不一定能拿得出维修基金。
应该批评一下唐太宗李世民,他太高高在上和脱离群众了,自己的宰相寒酸到如此地步,他竟然丝毫不知,可见是一次扶贫帮困的家访活动都没开展。如果不是因为魏征病危而去他家慰问,他还会一直是个脱离宰相“八小时以外”生活的“李脱脱”。
好在唐太宗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命人在极短的五天时间里就为魏征建好了房子。
魏征上表谢恩,唐太宗亲写手诏作答:“处卿至此,盖为黎元与国家,岂为一人,何事过谢!”
一个说,谢谢啊!
一个说,别客气,不用谢!我给你盖房购物送药,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唐太宗这是打心眼里希望魏征尽快好起来,继续为朝廷发光发热做贡献。
但是,这只能是唐太宗个人的美好愿望了。六十三岁的魏征已经为这个鼎盛的封建王朝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光能和热量,他的生命之火即将湮灭。
该做最后的告别了。
在魏征生命的最后时刻,唐太宗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女儿衡山公主又一次来到魏征病榻前,望着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的魏征,唐太宗悲懑满怀,“拊之流涕”-----他抚摸着魏征的身体泪流不已。
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动,生离死别确实令人悲痛伤心,但一个皇帝为即将和自己永别的臣下发自心底地哀痛并且泪湿衣衫的情形不是哪朝哪代都有的。这一对君臣,真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有的黄金组合和良心组合。
接下来的一幕同样令人感动,唐太宗拉着魏征的手“问所欲”,就是问魏征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需要交待的。一般在自己很信任、重视的大臣临死前,皇帝都会有这一句“例行问话”,说白了,这句话相当于一种福利待遇。通常在这种时候,只要这个濒死大臣提出的要求不是特别过分,“金鱼”皇帝都会满足“渔夫”大臣的愿望的。当年隋炀帝杨广的宠臣杨素就是在这临别当口,向杨广提出把他那两个被杨广勒令在家为奴的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恢复自由的,杨广听后一口答应(最后,杨广死在了宇文化及手上)。
这时候,我们不能说杨广没有原则和远见,这是基本的人之常情,如果不答应,也并不能代表有原则和有远见。一生清贫简朴、公而忘私的魏征假若此时向唐太宗提出,给大儿子二儿子安排个工作,为三儿子四儿子关照个饭碗,给老伴买医险、进社保这类的现实问题,想必唐太宗李世民也会毫不迟疑地一口答应的。
但是,这是和魏征有关的最后一次但是了。面对唐太宗“问所欲”,魏征依然不改其一公到底的本色回答:“嫠(lí)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嫠不恤纬是一个来自《左传》的古老成语,意思是寡妇不怕纬纱少而织不成布,只怕亡国。自己都快亡于人世了,还担心牵挂着国家危亡。魏征,真忠臣也!
为了表示对魏征的肯定和嘉奖,唐太宗还现场拍板了一桩婚姻,他告诉已处于弥留之际的魏征,要将“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他要和魏征做亲家,要把自己的爱女衡山公主下嫁给魏征的大儿子魏叔玉。
在皇权时代,能娶到皇帝的女儿是天大的政治荣耀,这比升官更令人高兴。因为升官只是一个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而一旦有家庭成员娶了皇帝的女儿,全家就跟着成为皇亲了,整个家族的地位都会因此飘红上涨。也许是为了让魏征高兴,唐太宗指着身旁的衡山公主对魏征说:“公强视新妇!”
然而此时的魏征已经虚弱到了灯枯油干的极点,面对唐太宗要他看一眼自己的新媳妇的请求,他都难以有所感谢的表示了。
第二天,魏征去世。
唐太宗亲往吊丧,在灵堂上恸哭不止,罢朝五日,同时命礼部按照亲王规格操办魏征的葬礼仪式,并陪葬昭陵,就是几年前魏征在唐太宗面前假装看不见的那座葬有长孙皇后的陵墓,现在,他是真的看不见了。
对于唐太宗要将丈夫按照一品礼仪下葬之事,魏征的妻子坚决反对,他和唐太宗说,魏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对朝廷赏赐的一切“悉辞不受”,而是简单地“以布车载柩而葬”。
这又是一对好夫妻,又应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那句俗语,他和丈夫一样,不慕虚荣、不愿铺张。
在感念魏征之余,唐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他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皇帝为臣下亲自起草、亲自书写碑文,在众多陪葬昭陵的朝廷文武功臣中,魏征是惟一的一位。
随着魏征的离去,唐太宗引为自豪的铜、古、人三镜中的“人镜”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但这面曾无数次规劝、督促、批评过李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的的魏氏魔镜的光亮,至今仍然在岁月久远的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魏征生前,唐太宗李世民和其相处融洽,没想到魏征死后,唐太宗却对其产生了一个重大误会,这个误会来自于古代帝王的常见病-----疑心病。
魏征生前曾向唐太宗大力推荐两个人才:侯君集和杜正伦。魏征并没有看走眼,这两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侯君集是参加过玄武门政变的元老级将军,贞观四年的时候就被唐太宗任命为兵部尚书,享受宰相待遇。杜正伦才华横溢,他是隋文帝杨坚时期的秀才,隋朝的秀才总共只有十来个,而他和他的两个哥哥竟占了其中的十几分之三,可见其才华之高。贞观时代,杜正伦曾官至正三品的中书侍郎,后来又唐太宗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专门负责教育辅佐太子李承乾。
可不巧的是,这两个显赫一时的人物都出事了。杜正伦犯的是泄露国家机密罪。唐太宗在派杜正伦辅佐太子的时候,曾对他说过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嘱咐他说,如果你发现太子总是疏远贤良,亲昵小人而确实不可教诲的话,一定要如实告诉我。因为当时太子李承乾已经是朝廷的一个话题人物,唐太宗动了废黜之心(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详细叙述)。但杜正伦这人嘴巴没把门的,他把这话告诉了太子,而李承乾这太子也是当得太没水平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老爸,这让唐太宗恼火得不行,当即将杜正伦贬出朝廷。
而那个侯君集呢,就更玄乎了,他竟然伙同太子李承乾一起,秘密策划政变,准备出其不意进攻唐太宗的寝宫,再上演一次玄武门之变,结果行动计划提前泄露,被唐太宗斩首。魏征对侯君集的军事才华十分欣赏,说侯君集有宰相之才,他曾向唐太宗建议“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建议唐太宗任命侯君集为十六卫总司令。但唐太宗以侯君集“好夸诞”为由,没有接受魏征的这个建议。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吹牛总是不讨人喜欢,有这爱好的朋友就别吹了,让自己和牛都歇歇吧。
按说这两个都是吃亏在嘴上的文臣武将和魏征是没什么关联的,魏征只管推荐,用不用、罢不罢,那都是唐太宗自个儿决定。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