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六十二:储位风波(7)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5164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我是这么想的,李泰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在太子空缺的日子里,李泰每天都进宫侍奉唐太宗,父子俩的感情与日俱增。有一次,李泰为了表示自己具有天下为公的崇高思想觉悟,以加重父亲投向自己的砝码,在唐太宗面前一脸严肃地发誓说:“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这是又走到赌咒发誓的老路子上去了。李泰说如果唐太宗立他为太子,将来他会在临死之前把自己惟一的儿子杀掉,然后再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

  小伙子,太言重了。这种沙滩誓言只能骗骗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们,在唐朝那些政坛老杆子面前,如此缥缈的承诺适得其反。李泰没有想到,这句着急上火的轻浮誓言成为他太子之梦破灭的导火索。

  唐太宗真的是太喜欢李泰了,这个四小子说什么他听着都顺耳。对李泰这句但凡是个人都不会相信的誓言,唐太宗却深信不疑。有一天他以赞赏的口吻将李泰这个杀子让位的誓言说给大臣们听,还对四皇子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感慨万千:“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唐太宗觉得,自己的那个孙子将来是死定了。

  可是,没有第二个人相信李泰的这种誓言,褚遂良更是反应强烈,他直截了当地范围唐太宗说:“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

  褚遂良所言有理。执政后期的唐太宗在立太子这个重大问题上似乎陷入了一个当局者迷的糊涂状态,失去了最基本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像李泰这种明显是开着天窗说黑话,可信度连零都达不到的不靠谱的承诺,他居然看得跟合同文本一样正规。

  皇位不是大白菜,送一颗出去地里还能长出一篮子,而是一块散发着诱人香味的权力蛋糕,不能分食,只能独享。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然后再把继承权交给弟弟,这样的事情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会发生。面对无上尊贵的皇位,很多摄政的小皇帝的亲生母亲都因为贪恋权力的快感而恨不得年幼的儿皇帝永远也别长大,更遑论兄弟之间。

  再说,李泰要是真当了皇帝,内宫如云的美女嫔妃一定还会为他生出一大串皇子,那么多骨肉全部都送进铡刀之下吗?这是一句不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就能断言一定不可能实现的假话。

  褚遂良看得很深远,他认为如果李泰被立为皇太子,那么李治一定会有不测之祸,所以他很明确地对唐太宗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一句表决心的誓言让人看到了李泰的虚假,这个年轻人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表演痕迹太重。

  可以说在第二轮的太子争夺战中,本来稳操胜券的李泰败在了两个“过”字成语上,一个是上面说过的过犹不及,另一个是下面将要说的操之过急。

  李泰特别担心唐太宗立自己的弟弟李治为太子,所以时时刻刻都想给李治使绊子。一番思考之后,他想到了一个恐吓李治的好点子,跑到弟弟跟前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见因谋反事发而自尽的汉王李元昌和小侄子李治平时私人关系不错,李泰在这个小弟弟身上做起了大文章,他别有用心地问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那么好,现在元昌谋反不成已经自尽,难道你一点都不害怕担心吗?

  这句话的用意似乎很歹毒,有点劝李治自杀的意味。李元昌已经死了,将来若是追究到你身上,你也脱不了干系,不如先死掉算了,免得以后受罪。

  虽然李泰不敢明说,但从口气分析,应该含有劝李治学汉王自尽的意图。

  李治是唐太宗即位以后出生的,当时才十五岁,是个思想单纯的乖乖宝,他听了哥哥的这番话之后,吓得不知所措:“治由是忧形于色”。

  唐太宗看他整天魂不守舍的,还以为是青春期综合症呢,多次追问他具体原因,李治便将哥哥对他说过的那些话原原本本告诉了老爸。

  唐太宗见李泰如此用心险恶,“始悔立泰之言矣。”这件事让李泰的形象在唐太宗心中一落千丈,他开始后悔当初许诺立李泰为太子的言语。

  李泰的这个恐吓行动和他的哥哥李承乾当初想派杀手刺杀他的想法一样愚蠢。他们应该知道,可能是自己曾经兄弟相残,所以他们的老爸特别反感和讨厌兄弟不睦和互相算计。

  即位后的唐太宗是很注重家族亲情的,他甚至想在国内推行分封制度,即像周朝那样,将全国州县分封给兄弟和儿子们,让他们在受封的那片土地上世袭继任刺史之职,成为国中之国。虽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在开历史倒车,但他之所以想实行这一制度,除了他觉得分封制有利于国家安全这个因素外,也有唐太宗对兄弟和儿子有意关照的情感因素在内。

  贞观十年,在与众多封王的兄弟即将远赴受封地的话别会上,唐太宗难过得“流涕呜咽不能止”,说出了“诸子尚可复有,兄弟不可复得”的感人之言。没了儿子还可以再生,而兄弟却不可能再有了。当时唐高祖已经去世,李世民的兄弟数当然是永远定格了。

  知道老爸如此看重兄弟情感,李泰这个傻小子还拿自己的亲弟弟做文章,不翻船才怪呢。这个名字叫泰的皇子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表现一点也不泰然,他把泰然自若搞成了泰然自私,而这正是决定他命运前途的老爸最深恶痛绝的,因此,他的政治前途在恐吓李治的那一刻就已经划上了终止的句号。

  只要是人都脱不掉主观情感好恶的窠臼,当他对你印象很好时,你所有的缺点他都视而不见,而一旦印象反转,局面也就随之倒立过来。经过誓言门、恐吓门事件过后,唐太宗对李泰生出厌恶之心。特别是他想起自己责骂李承乾不该生出谋反之心时李承乾所作的回答后,更坚定了抛弃李泰的想法。

  归案后的李承乾面对父亲的质问,曾经满腹委屈地说:“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而已。这位前太子将自己想谋反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被觊觎太子之位的李泰所逼而不得不采取的一项自保行动。

  不管他这句话唐太宗有没有听进去,但有句话却让唐太宗有振聋发聩之感。李承乾说:“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明摆着告诉你,如果你立李泰为皇太子,那就正好落入他的精心谋划之中!

  一句话,一辈子。

  李承乾的一句话毁掉了李泰一辈子,哥俩算是扯平了,你灭了我,我毁了你,两不欠。

  这句话像一记响雷震醒了在太子问题上一直迷迷糊糊的唐太宗,从此,唐太宗决定听取长孙无忌的建议,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认为,如果立李泰为太子,就是向天下臣民公开表明“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而藩王用各种手段谋取太子之位的行为正是引发国家动荡的祸乱之源,所以必须要对这种影响李唐政权安全的争权行为说不。

  把天下交给李治还体现了唐太宗作为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过这样的话:“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老爸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如果李泰拥有天下,和他有过竞争关系的哥哥李承乾和弟弟李治都将死无葬身之地,而让宽仁忠厚的李治登基即位,则李承乾和李泰都不会有性命之忧。

  唐太宗的估计一点都没错。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后就为提高两个哥哥的生活待遇问题给唐太宗打报告,他说“承乾、泰衣服不过随身,饮食不能适口”,要求朝廷“优加供给”。登基后,他不但没有为难那个曾经想算计自己的泰哥,还对他特别友好,重新将他封为亲王,“为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允许他开府设官,吃的、穿的、用的、代步的,一律高标准配置。

  和李承乾被废后的待遇一样,李泰也被贬放到外地,具体地点是郧乡县(今湖北省郧县),他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八年时光,于唐高宗登基的第四年客死郧乡,死时只有三十四岁。

  当一波三折的太子人选问题进入到第二折李治时,唐太宗因担心这个转折来得太快而得不到朝臣的支持,于是便在宫内自导自演了一曲折子戏。

  在一次朝议结束后,唐太宗特意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四人。

  为什么要留下这四个人呢?

  看戏呗,不能光有主演没有观众啊。从现在开始,这四个贞观时期的股肱重臣就是唐太宗即将开演的折子戏的观众了。

  演出名称:自杀秀三部曲

  具体内容:唉声叹气、以头撞床、拔刀自刺

  演出道具:佩刀一把、板凳若干个

  群众演员:李治

  友情客串: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四人

  看着屋内这四个德高望重的国家干部,唐太宗长吁短叹,满脸一付活不下去了的神色失望地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

  他所说的三子一弟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祐和李元昌。这四个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个个都是“问题亲王”。

  唐太宗的意思是说,这四个人儿子不像儿子、兄弟不像兄弟,一个个不是反革命就是反动派,让自己伤透了心,他觉得这日子过得太没意思了。

  唐太宗说他不想活了:“因自投于床。”他想撞床自杀。。那时候的床和现在的床含义不一样,在唐朝,床是一种坐具。像三岁小孩都能熟诵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睡床,当年的李白可不是躺在床上想家的,要是躺在床上,他可能就会想老婆啦。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