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六十三:储位风波(8)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5453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白和李世民没什么关系,还是写到中唐的时候才说他吧,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唐太宗自杀既遂。

  按照现在的理解,唐太宗当时可能是趁人有备的时候主动撞向木床或者直接拿板凳朝自己头上招呼。

  这个不是玩行为艺术,会出人命的。见皇帝要当撞士,旁边的长孙无忌等人“争前扶抱”。几个人跟见义勇为积极分子一样,赶紧冲上去抱住太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皇帝头上真要是撞砸出个鹅蛋包,在场的人谁也脱不了干系。

  木头不行就用铁家伙,唐太宗“又抽佩刀欲自刺”。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唐太宗也蛮有意思的,几个人都抱住他了,他还装模作样地要拔刀自杀!

  唐太宗知道,友情客串的观众一定会和他互动的。结果当然如他所料,刀一拔出就马上被褚遂良夺下来交给了站在一旁的晋王李治。

  三部曲过后,四个聪明的大臣都看出门道来了,他们知道皇上一定有话想说,有事要办。几个人齐声请求唐太宗说,陛下有事请明说,我们一定支持。

  唐太宗一番煞费苦心的表演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对四人说:“我欲立晋王。”

  这话说到长孙无忌的心坎里去了,此前他一直要求有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那个李泰也不知怎么了,他和李治一样,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但这个长孙舅舅对他们两人的态度却是冰火两重天:超喜欢李治、巨讨厌李泰。如果长孙无忌像喜欢李治那样地喜欢李泰,那李泰笃定能当选大唐太子。因为作为太子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态度肯定会影响房玄龄、李世勣等人的投票方向。对极度渴望太子之位的李泰来说,得不到长孙舅舅的青睐是很不幸的。不过,长孙无忌的结局也是不幸的,他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力挺的这个外甥手上。

  长孙无忌见妹夫要立自己看好的李治为太子,马上表示支持:“谨奉诏,异议者斩!”

  不同意的就格杀勿论,这也太没有民主思想了,大臣连保留意见的机会都没有,保留意见就保留不了脑袋。不过不用担心,不会有因此掉脑袋的人,往下看就知道了。

  唐太宗的折子戏表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他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从唐太宗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太子争夺战中,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是多么的重要。

  有了这四大金刚的一致支持,朝廷其他官员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于是唐太宗在太极殿召开了六品以上文武官员大会,要求大家民主推荐太子人选。

  唐太宗说 :“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分析一下唐太宗的讲话也很有意思。唐太宗请大家明说,在他所有的皇子中,应该选谁为太子。

  这是一道九选一的多重选择题,因为唐太宗当时还有十一个儿子,除掉李承乾和李泰,还剩下九个。但这道看上去备选答案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题其实是一道单选题。因为九个皇子中,只有李治是嫡生子,只要李治在,其他的庶子永远只能是配子红中。

  这个答案还用选择吗?谜底早就在谜面里。就好比现在问你“当今地球上,海龟和恐龙哪一个被誉为活化石”的选择题一样。不是等于告诉你答案了吗?哪个地球人现在还见过活恐龙呀?

  结果和唐太宗预想的一样,全票通过,大家都说:“晋王仁孝,当为嗣。”

  也就在这一天,唐太宗对李泰采取了强制措施。当李泰带着一百多名骑兵警卫出现在长安街道时,唐太宗命人遣散骑兵,将李泰引进宫内囚禁起来。

  对李泰而言,演出结束了。而对李治来说,演出才刚刚开始。

  贞观贞观十七年四月,唐太宗颁诏天下,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当选储君真的是一个意外,在此之前,即便是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想得到晋王李治将来会成为这个超级大国的主宰者。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李承乾的出局意味着李泰的晋级。

  但政治永远都是那么令人不可捉摸,最后却是从没想过要当太子的晋王晋级了。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皇位继承讲究长幼顺序的古代社会,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臭老九”,正常情况下,有两个比他大不了多少岁的哥哥在前面排队,皇位根本轮不到他。他最终能成为九五之尊,是缘于李承乾和李泰的鹬蚌相争,李治就是那个并非传说中的幸福渔翁。

  李治的这种意外登顶的戏剧性情况和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经历高度相同。康熙帝的嫡长子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后,皇长子胤禔和李泰一样,欲置竞争对手的兄弟与死地,结果被康熙皇帝抛弃,最后好了本来没机会主政大清国的皇四子胤禛。

  唐高宗李治和清世宗胤禛有着不少的共同点:都有着一个其牛无比的爸爸、都同处盛世、都是同属意外中奖型的皇帝。不过,客观地说,唐高宗的气魄和成就比起雍正皇帝,那还是相当有差距的,这个软塌塌的男人给李唐家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他的皇后武则天在夺取皇位后,几乎将李氏宗室杀得干干净净。当然,满清也是个制造了很多血腥惨案的嗜杀政府,但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到清朝对中国的重大贡献。中国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疆域面积,那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功劳,地域广阔的内蒙古、新疆、西藏以及东北三省,都是在清朝的时候正式定型在中国的版图内,从此再也没有离去。而被关外满清所取代的朱明王朝当时的疆域面积只有区区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说到雍正就顺便讲了几句清朝那些事儿,继续回到唐朝吧。

  李治的太子之路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强力护驾下,虽然平坦顺利,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危险的。因为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的半年后就生出后悔之心,想改立吴王李恪。

  三皇子李恪就是一波三折中的第三折。

  李恪在皇子中排行老三,是李治的哥哥,但他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他的母亲有一个极度出名的爸爸-----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有两个杨姓宠妃,一个是李元吉的前妻,一个是杨广的女儿,后世为了便于区分,根据两人年龄大小,将前者称为小杨妃,后者称为大杨妃。大杨妃是所有妃子中惟一一个为唐太宗生育了两个皇子的“英雄嫔妃”,所以李恪很幸运,还有个被封为蜀王的胞弟李愔。

  李恪的血统当真是高贵得不得了,不但有个皇帝爸爸,还有一个皇帝外公,这样的大一统皇帝混血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唐太宗对李恪很是喜欢,像宠爱他妈妈一样地宠爱这个“有文武才”的三儿子,觉得各方面都比较像他。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在李治成为皇太子后的七个月,唐太宗因为想立李恪而和长孙无忌有了一次小小的言语碰撞。

  唐太宗觉得李治性格过于仁弱,不适合作为一国之主,便私下嗔怪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

  雉奴是李治的小名,李泰也有个小名:青雀。唐太宗不愧是个喜欢打猎的帝王,连儿子的小名都和飞禽有关,这似乎不是个对动物友好型的皇帝哦。

  古代流行小名就好像现在不少地方流行英文名一样,很多名声显赫的帝王都有小名,看上去很可爱。随便列举几例:宋武帝刘裕:寄奴;隋炀帝杨广:阿么;魏武帝曹操:阿瞒;蜀汉后主刘禅:阿斗;宋太祖赵匡胤:香孩儿。

  有点眼晕,我怎么着也不能把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和那个叫香孩儿的小屁孩联系起来。唉,看到有小名的都这样事业出众,真后悔咱爸咱妈当初为什么不给咱取个跟他们差不多的阿猫阿狗一类的小名啊,搞得我现在大名还不如人家小名出名。

  唐太宗果然目光长远,敏锐地看到了未来的危险,他对长孙无忌说,李治过于懦弱,恐怕将来不能守护好社稷江山。接着向大舅哥推荐吴王李恪,说李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唐太宗说李恪的英武果断很象自己,说他比李治更适合治理国家,因此想废治立恪。

  但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唐太宗的易储想法:“固争,以为不可。”

  唐太宗问他:“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不不同意吧?面对妹夫皇帝的质疑,长孙无忌说,仁义厚道的君王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守成之主,况且,“储副至重,岂可数易!”

  虽然长孙无忌不可能没有亲自己外甥的心思,但他说的也有道理,半年的时间两废太子,这会给政局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李恪不是嫡子,废嫡立庶是皇权政治的最大忌讳,这会让别的庶子增长想像空间,而且在唐太宗死后,极有可能因庶嫡之争引起政变。

  思前想后,唐太宗还是理智地放弃了李恪。

  不过,虽然唐太宗放下了李恪,但长孙无忌的心里却并没有放下这位可能对李治产生威胁的皇子。唐太宗不知道,正是他的这个想法后来断送了李恪的性命。九年后,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借审理房遗爱、薛万彻谋反案,大搞株连,将李恪处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唐太宗在立储事件中最终没以自己的主观喜好和偏爱作为选择标准十分赞赏,夸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

  深谋远虑是可以用到唐太宗的身上的,但唐太宗在整个立储过程中也是有很明显的错误的。他在已立太子的情况下,又对李泰搞特殊化,确实给李承乾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逼得李承乾生出反心的重要因素之一。褚遂良曾当面批评他“昔以承乾为嗣,复宠爱泰,嫡庶不明”。所以我觉得,唐太宗最终让李治成为储君,不值得高度赞赏,只是对他自己失误政策的的一种将功补过罢了,因为立太子的过程经历了太多曲折,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自己三个爱子早逝,这个代价是巨大而且惨痛的。

  储君风波是唐太宗执政晚年的一个虽不能算失败,但也绝不能说成功的重大事件之一。而晚年发生在唐太宗身上的另一个比立储事件更为不成功的重大事件则是-------征伐高丽。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