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二十三:决战虎牢关(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3876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城内守军的防御武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大炮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能把五十斤重的大石头射出两百步,除了不能爆炸外,这比后来的“红衣大炮”差不了多少了。这么大的石头经过加力以后从高空呼啸而下,落入密集攻击的唐军阵地,其杀伤力可想而知。还有能一次自动连续发射八支羽箭的连环弓弩,威力更是惊人,在五百步以外就能毙人性命。相当于现在的机关枪,一扫倒一片。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残酷,但对于发明这些武器的中国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我们不得不起立致敬。仅靠机械物理功能就能把实战武器制造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的智商也应该是我等芸芸众生永远望尘莫及的。可惜,就像当年诸葛亮造出的木牛流马一样,这些尖端的手工机械制造技术现在已经完全失传。今天的中国人,能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造出世界一流的航天飞行器,但在精密的手工机械制造方面,反而落后于先古的能工巧匠们。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很多机械设备,现代人只能望而兴叹,完全没有了复原其精髓的能力水平。

  在郑军超强的防御水平下,夺城心切的李世民指挥唐军对洛阳城“四面攻之,昼夜不息”。但流水般地攻打了十几天,战果甚微,唐军还是只能在坚固的城墙下踏步仰首。此时,由于长时间的连续在外征战,唐军将士“皆疲弊思归”,很多人都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了。那时候的军人可不像现在,没有探亲假,不报差旅费,普通将士仗不打完是不可能有机会回家的,而且,很多人即使仗打完了也没有机会回家了,因为他们倒在了战场上。对很多出征的士兵来说,他们和家人的分别就是永别。尽管他们也知道,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赴战和赴死都得去。历史进程的河流中,哗哗流淌着的是无数无名士卒的鲜血,帝王的舟楫,也都是这些鲜血托浮出“血平面”的。

  一刻不停地打了半年多,士兵们也确实疲劳了,总管刘弘基等人认为干了七个月的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于是他代表大家向李世民提出班师回长安的请求。锲而不舍的李世民当然是断然拒绝这样的建议。他对那些想家或想老婆的人说,眼下战场形势一片大好,王郑诸州已望风归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 李世民认为,再加一把火,饭就煮熟了,如果现在突然抽薪而退,那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为压住思归风潮,李世民令谕全军:“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这道铁腕军令立竿见影,收到了“众乃不敢复言”的效果。

  远在关中的李渊听说此事后,也很担心思归心切的军兵会闹出什么乱子。他写了一封密敕差人送给李世民,命令他还军回长安,考虑到儿子曾经说过“洛阳未破,师必不还”的大话,怕他面子上过不去,老子还特意给儿子送来了梯子,他要李世民把退军责任推到他的身上,以皇上下诏还军,不能违抗为由,带领唐军撤出中原。然而,老子还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儿子,就像若干年后的玄武门之变,老子根本没想到儿子会闪电出击造自己的反一样,这一次,李渊也没料到儿子会拒绝撤军的最高指示。此时,李世民需要的是攀登洛阳城墙的梯子,而不是走下台阶的梯子。他马上上表长安最高司令部,派遣军事参谋封德彝回朝向总司令老爸面陈军前形势,保证洛阳必定可以攻克。封德彝虽然后来变成了太子李建成安插在李世民身边的疑似间谍,但此时他和二皇子是坚定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封德彝情真真意切切地对李司令说,王世充现在已经“智尽力穷”,他“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拿下这座孤城对中原战场上的唐军而言,只是“克在朝夕”的功夫。他警告提醒李渊,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退军,他日若“贼势复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这番面君说明起到了作用,李渊觉得封德彝此言有理,于是容许李小司令继续驻军中原,克定洛阳后再行回军。

  李世民不是人才,而是比人才还多两横的天才。不得不再一次地由衷赞叹:这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军事家!当人才们才看到花苞的时候,作为天才的他已经看见了果实。在所有人都希望撤军的时候,又是他顶住了压力,坚持继续攻打。这一决定不仅帮助他成就了辉煌中国历史史册的战斗篇章,也为唐朝早日平定中原,统一全国迈出了极为关键一步。如果此时他应诏回京城,后面所有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第一阶段的强攻以后,李世民改变战术,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准备通过长期困守城池的方法使城内物资匮乏,不战自乱。于是唐军停止一切攻城手段,在城外挖掘壕沟掩体,筑垒土墙,摆出一副要在洛阳城下安家落户的架势。此时洛阳城内情形糟糕透顶,物价飞涨,食物奇缺。“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升,服饰珍玩,贱如土芥”。饥饿的滋味太难受了,城内居民先是吃“草根木叶”,当植物吃光后,实在是吃无可吃了就开始吃“泥巴饼”。所谓的泥巴饼就是以泥巴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饼。具体制作方法是随便挖来一筐泥巴,将水加入泥巴中进行搅拌,然后舀出泥巴水放置澄清,待浮泥沉底后再倒掉水,然后往这些沉淀的泥巴中“投米屑作饼食之”。请注意“投米屑”三个字。这等于是往土里掺米,而不是往米中掺土。同样是掺,向水里掺酒和向酒里掺水,两者的成分含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土中掺米,这东西哪能吃啊,连猪狗都不会吃的,只是,那会整个洛阳城内也不可能存在哪怕是一只猪狗了,只存在着“猪狗不如”的人。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洛阳成了一座人间地狱,百姓“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 皇泰主杨侗当政初期,城内共有三万户居民,到这个时候,只剩下不足三千家。一个二十万居民的大城市两三年的时间就变成了一座只有两三万人的死亡之城,最名副其实的十室九空。人为的战争对于人类的摧残有时候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

  尽管洛阳城内如此凄惨萧条,但面对李世民送给他的“谕以祸福”的劝降书,王世充依然不理不睬。他之所以这般强硬,并不是因为他还有多少实力,而是因为他还指望着一根救命稻草------窦建德。

  早在数十天前,知道自己顶不住的王世充就提前厚着脸皮派自己的亲侄儿和近臣长孙安世去夏王窦建德那里乞求他发兵相助。说王世充“厚着脸皮”是因为他和窦建德并不是朋友,而是兵戈相向的对头。本来王、窦两人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但王世充喜欢“找嘴吵”,他趁夏军不备时,率先出兵,抢占了窦建德的黎阳城。窦建德当然不是好惹的,他以牙还牙,率军夺下了郑境的殷州(今河北隆平县)。自此,“二国交恶,信使不通”。从王世充首先发难抢夺窦建德地盘的行为看, 他是个很没有长远政治眼光的人,像老鼠一样,只看见眼面边的一点距离。如果他有意识地主动和窦建德交好,和夏政权结成军事共同体,使中原地区的两大军事力量形成联动,互相支持,彼此呼应,共同对抗军力最为强大的关中唐军,势必将与唐形成类似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力、相互制衡的态势,如此则可避免郑、夏被唐军各个击破的命运,在僵持中寻找发展和崛起的机会。但王世充没有那样的战略眼光,身边也没有杰出的谋士,他只是一个看到一点小便宜就想占的没事找抽型的主。当他被李世民抽得眼冒金星、满脸充血的时候,他想到了曾经和他互抽的窦建德,虽然不好意思开口,但活命总归比脸面重要。

  二十三:决战虎牢关

  王世充低眉顺眼地求到窦建德家的那会儿,夏帝窦建德风头正健,他还在为姓王的以前抢了他的黎阳而耿耿于怀呢。他的中书侍郎刘彬给他讲了一通“唇亡齿寒、三足鼎立”之类的道理,告诉他帮郑就等于帮自己,劝他“解仇除忿,发兵救之”。同时,刘彬还给他噼里啪啦拨了一番小算盘, 说等击退唐军后,见机行事,“若唐军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总二国之众,乘唐军大败,京师可得而有!”这种N个月远景规划太诱人了,出一次兵,就有可能灭掉两个国家,既做了好人好事,又赚得盆满钵满,这样徒手逮双雕的美差谁不干谁连小狗都不如。窦建德听完刘彬头头是道的利害关系分析后,高兴地说:“此良策也。”他派遣使者告诉王世充,答应出师援郑。

  答应是答应了,可是,窦建德当时很忙-----忙于攻打孟海公。孟海公是活跃在今天山东曹县、成武、定陶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手下有三万多人,自称“宋义王”。他在窦建德政权的东边,和夏军隔着条黄河,窦建德对他久有吞并之心。公元620年十一月,夏军渡过黄河,向孟海公发起攻击。战斗刚进行了二十天,王世充的求援使者就到了。这个时候,窦建德不可能半途而废撤军而回,但王世充的事情也不能不管啊。怎么办呢?

  老实的窦建德想出了一个不怎么老实的办法。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