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郭绚战死之后,隋政府又派出了一员足智多谋的将领杨义臣进击高士达。杨义臣是隋末和张须陀齐名的大将,他本姓尉迟,因家族军功被隋文帝杨坚赐皇姓杨。这个人打仗也很厉害,完全可以冠以“必胜客”之名,在战场上总是把别人当牛肉切。因限于篇幅主题,本书对他不作重点介绍了,他是隋末镇压农民军的主将之一。
当时杨义臣刚刚打败了张金称的农民军,他挟胜兵之锐,直扑高鸡泊。这一次“小白兔”窦建德不敢耍花招了。他知道对方不是狼,而是比狼还狼的狼姥爷。他也知道高士达和杨义臣根本不在一个公斤级上,便劝其先“引兵避之,使其欲战不得,坐费岁月”,待其“将士疲倦”后再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这确是一个正确理智的战术思路。但高士达面对窦建德“历观隋将,善用兵者无如义臣”的提醒忠告,执意要和杨义臣进行大军团正面作战。
他留下窦建德固守营寨,自己率领全部精兵迎击杨义臣。第一次和杨军遭遇后,高士达指挥军队猛冲对方阵地,将政府军逼得连连败退。取得这次小胜后,高士达信心狂涨,他在营中纵酒畅饮,庆祝胜利。窦建德听说这事后预言道:如此骄傲自大,必败无疑。此时,他已做好了兵败的心理准备。
果然,五天之后,杨义臣就将农民军全部歼灭,高士达也在战场上被杀身亡。随后,杨义臣又率兵直捣窦建德留守的大营。营中守军见大势已去,都一窝蜂地溃散奔逃。窦建德早料到会有这个结果,他带领着一百多名骑兵逃到了饶阳县(今河北衡水)。乘饶阳县没有防备,窦建德出其不意占领了饶阳,找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
杨义臣杀死了高士达后,认为窦建德已不足为患,没有继续跟踪追击就率兵离去。杨义臣这“一收足成千古恨”,他“沽名学霸王”的做法给了窦建德东山再起的机会,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兵势复振,成就了一段“霸王之业”。
杨义臣离开后,窦建德返回原地,收集高士达所部的散兵士卒,安葬了老领导高士达和阵亡的农民军后,他自称将军。窦建德当上造反大哥后,一改农民军以前的残暴做法,实行以仁治军。以前,农民军因和政府势不两立,显得有点矫枉过正,对抓住的隋朝官员及士族子弟全部残忍处死,不留活口。而窦建德却反其道而行之,十分友好地对待他们,并且根据他们的特长在自己的郡县内量才使用,因此隋朝许多政府官员举城投降他。从此,窦建德声势日渐浩大,拥有十余万精兵强将,军威大振。
窦建德在上坡路上大踏步前进,而无意间放了他一马的杨义臣却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
原来杨义臣击败并收降了河北的农民军几十万人后,他写了一份内参上奏给隋炀帝杨广。杨广看后感叹道:我真没想到天下盗贼猖獗到如此地步,杨义臣降服的盗贼咋就这么多呢?
大奸臣虞世基别有用心地回答道:“小贼然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屡克盗贼,拥兵不少,将帅长期在朝廷之外带兵,很不合适啊。”
杨广“晚年”真是昏到不能再昏了,耿耿忠臣洋洋千万言还抵不上奸臣的只字片言。向来疑神疑鬼的他马上下诏解除 杨义臣军权,遣散他的部队。可怜杨义臣辛苦辛苦平盗却换来凄凄切切归朝。
没有杨义臣的河北就像没有张须陀的河南,以前被平抚的造反队伍又迅速弹回原状,“贼由是复盛”。
“天 作 孽 ,犹 可 违。自作孽,不 可 活。”杨广一次次自拆长城的愚蠢行为无异于给自己的对手添砖加瓦。对一个有思想、有良知的人来说,在杨广的手下为臣,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杨义臣被召回朝廷后,杨广封其为光禄大夫,这是从二品的官衔,属于很高很大的官了,紧接着又被拜为礼部尚书。但不久他就郁郁而终。也许,对一个战神而言,他的生命只能在战场上才能得到张扬与开放。
一个下,下到了地狱;一个上,上到了天堂。杨义臣死了,他拥有了通往地狱的绿卡,成了真正的“地下工作者”。而窦建德却上到了真正的天堂。公元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省献县)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并开始设置百官,分治郡县。
有的人上了,其实是下了;有的人下了,就再也不能上来。窦建德是上来了,并且在上坡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三次转岗,从职业土匪变成了职业皇帝。
这一变,乌鸡变凤凰,窦建德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凤凰男”。
三十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泪血
瓦岗军成功打下洛口仓之后,名气大,粮食多,隋朝黑白两道都纷纷归顺瓦岗寨,自愿接受李密的领导。这一时期,李密相继得到了三员勇猛彪悍的大将:秦琼、程咬金(后改名程知节)和罗士信。这三人都勇冠三军,以一顶百。特别是秦琼秦叔宝,更是依仗神勇,在战场上救过中箭受伤的李密,成为瓦岗老大的救命恩人。只是李密没福消受他手下的这些如云猛将,他兵败后,这些千万里挑一的大将基本都辗转归顺了唐朝,成为大唐的中流砥柱。可以说,瓦岗寨就是唐初的“黄埔军校”,为唐朝输送了大量高级军事人才。
抢夺洛口仓的第二个月,李密马不停蹄,又派裴仁基、孟让率军攻占隋朝的另一个粮仓-----回洛仓(今河南偃师)。裴仁基和孟让都是刚刚投降瓦岗寨的,特别是裴仁基,他一个月前还是隋朝派来围剿瓦岗军的首领。估计李密怕他是来潜伏卧底的,所以故意派他攻打老东家的粮仓,好彻底断绝他的归路,让他死心塌地地效力自己。
回洛仓在洛阳的东边,距宫城不到十里,仓内存有数百万石粮食,真正是洛阳城的“米袋子工程”。因为仓城离洛阳很近,所以城内并没有多少守卫军队。裴仁基带着三万多人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这个米袋子。仓城得手后,裴仁基又指挥部队在洛阳城南向放火抢掠,这有点得意忘形了。当时洛阳城有二十多万驻军,见洛口仓失守,立即重兵压向瓦岗军,结果裴仁基大败,米袋子还没来得及打开就物归原主了。
哪里有粮食,哪里就有战场。从回洛仓到洛口仓再到黎阳仓。每一个仓窖边都伴随着杀伐和屠戮。刀剑与头颅齐飞,鲜血共白米双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泪血。每一方都知道,只有拥有粮食,才能拥有一切。所以,瓦岗军和东都军为了糊口的粮食,在洛口仓下你来我往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拉锯战。
其时,洛阳城内的生活状况是粮少布多 。布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城内市民用绢作汲水的绳子,用布烧火煮饭。只知道用果木烧出的米饭有一种特殊的清香,不知道用绢布煮熟的饭有没有股棉焦味?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情况时没米下锅,洛阳当局最高领导越王杨侗派人火速将回洛仓的粮食往城内搬运,手中有粮,心里亮堂啊。这时候的杨侗也许觉得,睡在米堆上比睡在美人怀里更踏实。
见隋军不分昼夜抢运仓内粮食,李密急得肾上腺分泌加快。看着白花花的大米流进人家的锅里,谁能安之若素?虽说哪本来就不是自己家的米,但那年头只要谁拳头硬、刀锋利,谁说是谁家的就是谁家的,不是也是。就这样干看了两天,李密看不下去了,要是等隋军把米都运光了才去拿下仓城,那不就等于给人免费看仓库了吗?
有时候红眼病也有积极意义的,这时候的李密就见不得隋军“发财”,他求米心切,悄悄点了三万多人趁着隋军一个个撅着屁股吭哧吭哧用力搬米时,突然发起猛攻,又重新夺回了回洛仓。
这一次抢仓得手后,他并没有马上庆祝胜利,而是马上修筑营堑工事,准备迎接东都守军的反攻。
丢掉洛口就等于封住了自己的食道。东都立刻调谴出七万兵马,欲夺回粮仓。但李密和他的瓦岗军怎么也不肯吐出这块到嘴的肥肉,反而凭借构筑的工事将东都军杀得仓皇而逃。
站在堆积如山的米袋上,李密壮怀激烈,面对咫尺之遥的东都洛阳,他久藏在心的雄霸天下思想跃然而出,他决定攻下洛阳,然后号令天下,成为万民心中的“乐阳”。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