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六十八:东征高丽(5)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765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就在唐军受阻于坚固的安市城下时,不久前归降唐军的高延寿、高惠真给唐太宗出了一个新主意。

  这个新主意其实并不新,和上次李道宗提出来的主要思路相同:甩开安市城,挥军杀向平壤。

  来自高丽本土的“两高”是高丽的高级干部,他们对高丽国情军情了解透彻,二人认为,只要唐太宗停止攻打安市,率军直接向东攻打平壤,则“平壤必不守矣”。

  这实在是一条可以最少的力量达到军事效益最大化的妙计。高延寿、高惠真是想以此计作为献给大唐天子的见面礼的,应该说在当时,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这个想法都具备了极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场形势。

  在唐军攻克辽东和击垮援救安市的高丽军后,高丽国内已是人心惶惶,军队士气低落,纷纷回避唐军,战斗意志丧失严重,而一支没有士气的军队是没有成为献身沙场的烈士的血性和勇气的,这样的军队见到早已让自己心理恐惧的对手,个个跑得比赤脚大仙还快,哪还想到和对方拼刺刀。所以,当时的高丽军是很好对付的。

  而即使像这样很好对付的高丽军队,在安市城周围也只有十万人,而且这十万人分布在周围好几个城市,力量分散,这对战力超强的唐朝远征军来说,根本形不成威胁。在安市城下,三、四万唐军就把十五万高丽军给收拾了,何况七零八碎的十万人。

  还有一点对唐军很有利的是,张亮率领的水路远征军战斗进程也异常顺利,横渡渤海的水路军成功攻克了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四万三千多人已全部登陆,正向平壤推进,各方形势对唐军来说都极为有利。

  唐太宗是一个少有的军事家,他当然能看出这当中的门道,于是决定采取高延寿、高惠真的建议,丢下安市,直捣平壤城。

  这时候,前文所说的这次东征多带的那个人-------长孙无忌发话了。长孙无忌不同意这条几乎所有人都赞同的移兵平壤的作战计划,他反对的理由是出于对皇帝生命安全的考虑:“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

  这个皇帝的大舅哥认为,御驾亲征不同于普通战争,应该稳打稳扎,以确保皇帝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不能搞涉险出奇的怪招,以免惊动圣驾。

  长孙无忌的用兵思路类似今天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皇帝安全问题上,只能有一万,不能有万一。

  这种想法显然是过于保守,因为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出奇制胜向来是打败对手最重要的法宝和秘笈之一,它之所以能屡试不爽,就是因为一个“奇”字让对手防不胜防。 对于这一点,无往不胜的唐太宗是深有体会的,他一生屡战屡胜和他屡出奇兵有很大关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深诣“奇”中之道的唐太宗竟然采纳了长孙无忌这个蹩脚的建议,决定按部就班,先攻下安市,肃清外围后再去对付平壤。

  晚年的唐太宗,军事思想已趋于极度保守,想起他年轻时带着几百人就敢抄千军万马的后路、领着四个人就敢跑到窦建德军营搞不化装侦察时的胆量和魄力,我们不得不说:太宗老矣!

  这一次,唐太宗显然是没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军事家,而是更多地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皇帝。他过多地考虑到了皇帝的自身安全,宁愿失去可能到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朵胜利的玫瑰,也不愿去尝试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万分之一的风险。

  其实按照当时的战况,直接奔袭平壤的条件十分成熟,对于长孙无忌担心高丽南部十万军可能抄陆路军后路的问题,其时也有将领提出,要唐太宗命令张亮从大连率军北上和陆路军会合。而这支四万余人的水路军团完全有能力锁住高丽北部那些已经惊吓过度的散兵游勇,不使他们有扰袭攻击平壤唐军的机会。

  然而,由于一念之差,一心想夺取平壤的唐太宗第二次与平壤擦肩而过。而对于唐太宗来说,这次的失之交臂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却是最后一次。从此,他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没有机会再走上战场,此战回国后不到四年,唐太宗就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没有预期平灭高丽是唐太宗一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他生前一直耿耿于怀,甚至在积极准备第二次征伐高丽。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他的遗憾只因为东征高丽时多带了一个人------长孙无忌。如果前线没有长孙无忌,如果那个叫无忌的舅哥当时真像他的名字一样,不这也忌讳那也忌讳地出来阻止,那平壤必然被唐军探囊取物般地拿下。而在这种大规模战役中,最不该少的一个人------李靖却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李靖差不多是一个战场全智能,除了空战,冷兵器时代能出现的战争种类他几乎都打过,海战沙漠战丛林战山地战攻坚战以及长途奔袭战、大兵团正面交锋战,战战不落。可以没有悬念地设想,如果将李靖替换掉长孙无忌,那么唐太宗的抱憾高丽定将不复存在。

  有时候,多了一个就多了很多;有时候,少了一个,就少了一切。

  在否定了直击平壤的计划后,唐太宗下令以更猛烈的火力进攻安市城,希望尽快解决这个耽误唐军赶路的拦路虎。

  可是事与愿违,令唐太宗万万没想到的是,任他这个唐朝的武松想尽办法,就是搞不定这只拦路虎。

  从李世勣四月初一率军渡过辽河算起,唐军仅用了七十多天时间就占领了高丽境内多座城市,挺进到高丽的纵深地带安市城。然而,一直在高丽畅通无阻的唐军却在安市城下被拖了三个月。唐军主力六月下旬就到达安市,直到九月十八日无奈撤军,这么长的时间,几万唐军攻城不止,没有片刻稍息,但却在这座孤城之下“立正”了八十多天,最终因浪费了大好战机而不得不向后转-----收兵回国。

  在长达三个月的安市攻防战中,唐军每天都和安市守军进行六、七次交锋,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发挥了军队的所有潜能,采用各种方法试图冲进安市,但都徒劳无功。无数个几百斤重的大石块被抛石机高高扬起,暴风雨般地砸向安市城头,但城垛被砸塌砸通后,城内守军立刻不顾一切地用木木栅栏堵塞缺口,不等唐军趁势进击,城墙就被抢修好了。破坏与反破坏,冲锋和反冲锋在这里一样迅速无比,一样稍纵即逝。

  为了能居高临下攻击城内,唐太宗给江夏王李道宗分配了一项任务:在安市城的东南方堆筑一座土山。

  在敌人的城墙旁筑山是古代攻城夺隘的一个常用招式。具体方法是在要攻击的目标旁堆筑出一个高度比攻击目标还高的高台,然后派士兵登上高台,从上往下对目标实施攻击。打仗跟打篮球相同,以高打低就简单多了,至于攻击方法可自由发挥,朝城内射箭、砸石头、甩钉子,如果嫌这些带有暴力色彩的话,吐口水、泼洗澡水甚至朝城头上便便都行,反正恶心敌人也是一种战斗形式。

  只是这样的以高打低是一种很费劳力的战法,需要大量的人力作支撑。为了克定安市,唐太宗下了大功夫,命令部队轮番互换,昼夜不停进行筑山。

  当安市城主杨万春发现唐军筑山意图后,立即采取反制措施,也在城头加筑土山与唐军对抗。一时间,攻城大战似乎演变成了建筑大赛,两方都摆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架势:我堆,我砌,我筑,我就要比你高!

  到底是唐军人多势众,经过数万唐军夜以继日的车轮接力,这项巨大的土方工程终于完工了,它的规模庞大到让人叹为观止:“凡六旬,用功五十万,山顶去城数丈。”

  对高丽人而言,这座历时两个月、累计达五十万个工作日,比安市城墙还高出好几丈的土山,让安市军民闻到了毁灭的气息。从此,他们的一切行踪都暴露在驻扎于山顶的唐军目光之下和武器杀伤射程之内。当他们在城头抵挡来自地面唐军的攻击时,不得不需要提防来自土山上的“空中打击”。面对唐军的立体进攻,高丽军顾此失彼,眼看难挽败势。

  但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关键时刻,豆腐渣工程拯救了安市,拯救了高丽。

  可能是急着赶工期赶进度,没有搞好工程质量监理,这座巨大的土山在完工后不久突然坍塌。

  从史籍记载的土山坍塌时的资料可以感受到当时这座土山的宏大规模:“山颓,压城,城崩。”

  当坍塌的人工土山压到安市城墙上时,这座唐军久攻不下的坚固的城墙都被压崩了,唐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强大的撞击土力却帮唐军办到了。

  真绝对是一个意外事故。没有人会想到费尽心血筑起来的土山会坍塌,更不可能会有人想到的是,土山坍塌还能压崩安市城墙!这有点像韩寒2010年参加漠河站汽车拉力赛时因为车轮碰到了一块冰而遭遇的翻车事故。韩寒在事后调侃说,如果赛前举办方说谁先把车开翻谁就得冠军,他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有把握能把车成功开翻而拿到冠军。

  同理,在筑造土山之前,如果唐太宗宣布,谁要是把土山弄塌了,然后弄塌的土山又把安市城墙压塌了,就封他为郡王。估计也没人敢出来牛皮轰轰地出来投标和接招。早知道土山能压塌敌人城墙,还打来打去干什么呀,大家伙都蹲在土山边,等城墙坍塌的时候,发一声喊,一窝蜂地冲进去不就得啦。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