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书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道德经全书 文若愚 6115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今译】

  “道”永远是无名的。“朴”虽然很小,但是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能够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够持有它,天下之人就会自动地服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相合之时,就会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会自然地均匀。有了管理,也就有了名称。尽管已经有了名称,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可以避免危险。这就如同说,“道”之为天下所归,就好像江海为小的河流所归往一样。

  【解析】

  坚守正道

  这一章,老子又来讲解自己“道”的观念,他首先说:“道常无名。”“道”,永远是没有名称的。“道”之所以不可命名,因为它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道”之所以不可命名,也是因为“道”保持着最为真朴的原始状态。而对于这种状态,人们是无法对其进行命名的。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将宇宙之中的天体分作行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等等,而根据大爆炸理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这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宇宙,人们当如何来称呼它呢?似乎叫它什么都不合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原始的“道”也是无法进行命名的。

  老子接着说道:“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朴”虽然很小,但是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能够支配它。这个“朴”,其实指的就是“道”所具有的那种朴质的状态,而这种“朴”的状态是十分微小的——宇宙在起初之时,也仅仅是一个“点”而已,可以说是微小至极,这与老子的说法是相通的。虽然在老子的时代还不可能产生如此高深的天文学知识,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神通”之处的。由此我们也能够感知出老子的思想是何等的精湛绝伦。

  这个“朴”,虽然极小,但是它的功用极大;宇宙形成之时的一个微小的“点”,后来化生了万物,这个“点”极小,然而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它化生而来的。这就是“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所体现出的深刻的道理。

  然后,老子话锋一转,又提出了自己对于统治者的期望:“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天下就会自动地服从。老子话锋一转,从哲学转到统治之道。老子认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坚守朴之道。由上文所述可知,老子的朴有两层含义,一是质朴的原始状态,是大道至微。所谓质朴状态,意味着有广阔发展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可能。让统治者坚守这种状态也许很难理解,但是我们看一下与朴相反的状态,便明白老子的意图了。与朴相反的状态是定型化。比如,社会按照一定的礼制,把人分成若干等级,谁是那个等级,享受什么待遇,并且世世代代都是如此。这样就把本来应该平等的人强行按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固然有利于统治,但是由于等级之间缺乏流动,社会也就失去了活力,矛盾也很难调和,最终会因矛盾的积累而走向崩溃。所以,老子主张,统治者治国,最好是社会保持朴的状态,不定型,不僵化,这样的社会才合乎大道,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此外,老子要求统治者认识到大道至微,唯有保持这种微小、低下的状态,才能收到最好的治理效果。在一个社会中,统治者居于最高地位,是最大的管理者,为什么要保持微小和低下的姿态呢?保持卑下的姿态,前文已有所论述,因为统治者像大海,只有保持最低姿态,才能引来万水来汇,才能成就涵澹澎湃的恢弘气象;之所以要保持微小的姿态,是因为人们都喜欢自高自大,卑微的姿态不会对众人形成排斥,反而能吸引更多的人归附。比如,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把智能之士抬得高高的,他自己则卑身相待,结果天下英雄纷纷来归,最终燕国得以横扫齐国,复仇雪耻。秦国国君,对东方贤士总是屈身以待,于是天下英雄无不西行,秦国正是借助他们的才智,才得以兼并六国,一统天下。这就是老子要求统治者保持微小姿态的原因所在。

  质朴和至微,都是大道的原则,只有从此“道”,才能使得天下归顺,民心悦服。其实,不仅对于统治者治理天下来说是如此,人们做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的,只有遵从其中的“道”,按照万物自有的规律来办事,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子又说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相合之时,就会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会自然地均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是符合于“道”的,既然符合于“道”,也就不需要人力的干预了。中国古代极为推崇的“垂拱而治”,其实说的也就是这种状态。

  【从政之道】

  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当年,晋献公想娶骊姬为夫人,而事先请人占测了一番,想了解一下这么做是否吉利,可是,用龟甲和蓍草分别卜筮,得到了两种恰好相反的结果,龟甲为凶,蓍草为吉。晋献公说,就遵从吉利的结果吧。卜者说:“龟甲比蓍草更为可靠。”但是晋献公没有听从,后来,晋国果真因为骊姬而引发了一场内乱。骊姬为晋献公生下了儿子奚齐,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是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当时的太子除掉才可以。于是,她就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的母亲齐姜,你应该去祭祀她一下才好。”因此,申生就到曲沃去祭祀自己的母亲,按照惯例,回来之后将祭祀用的酒肉献给父亲。而骊姬则偷偷在酒肉之中下了毒药,故意让献公发现,然后说这是太子想毒死自己的父亲,早登君位。因为此事,太子申生被逼自尽。而后,骊姬又想方设法对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进行陷害,重耳和夷吾被迫出逃。

  几年之后,晋献公薨逝,十五岁的奚齐被立为国君。不久之后,晋国大夫里克就杀掉了奚齐。国相荀息就扶植卓子继位,但是里克又将卓子杀掉,而荀息则自尽而死。里克想请重耳回国即位,但是重耳说:“我违抗父亲的命令而出奔,父亲死后我没有尽到人子之礼去守丧,我又什么脸面回去呢?还是请大夫另立别人吧。”于是,重耳的弟弟夷吾被迎接回国,登上了君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因为重耳还在外面,又担心里克会废掉自己而迎立重耳,因而就命里克自裁,对他说:“没有您我就当不上国君,虽然这样,你也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我给你当国君不是也很危险的吗?”里克说:“不废掉别人,你又怎么能够登上君位呢?想要杀我,难道还愁没有借口吗?既然这样说,臣知命就是了。”说完,里克即伏剑自刎。

  后来,晋惠公听说重耳很受其他诸侯国的欢迎,就派人去刺杀重耳。重耳此时已经在狄居住了12年,为了躲避追杀打算到广纳贤士的齐桓公那里去。途经卫国时,卫文公对重耳很不礼敬。在离开卫国途中,重耳因为饥饿而向农夫乞食,农夫将食物装在土器里来送给他。重耳平日所用器皿一向很精致,见到土器非常气愤,想要拒食。但是同行的赵衰说道:“土器,象征着有土地,这是吉兆啊,您还是接受了吧。”

  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相遇甚厚,送给了他20辆车马,还将一个宗族之女嫁给了他。重耳因此得以在齐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就这样,重耳在齐国居住了五年,与妻子姜氏感情深厚,不愿再离开。一直跟随重耳的赵衰和咎犯等人见此情形非常焦急,他们不想让主公因此而消磨了雄心壮志,于是悄悄商议着如何让重耳离开齐国。一天,姜氏的一个侍者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就报告给了主人。姜氏怕侍者走漏消息,就将她杀掉了,然后劝重耳马上离开。但是重耳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说道:“人生惟求安乐而已,其他都不值得一提。我一定要死在这里,不能离开的。”姜氏对他说:“你乃堂堂一国公子,因为走投无路而避难到齐国,跟随你的那些人都将你看作他们的生命,你不赶快回国,以报答这些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愧啊!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可是重耳却依然不肯离开。于是,姜氏和赵衰等人商量,将重耳灌醉之后强行将他拉上车,匆匆离开齐国。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重耳才醒来,见到自己被载在车上,勃然大怒,操起戈来要杀舅舅咎犯。咎犯却说道:“杀了我而成就了您,这是我的心愿。”重耳咬着牙说:“事不成,我就吃了舅舅的肉。”咎犯说:“就算事情没有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有什么可吃的呢?”重耳这才平息了怒气,开始赶路。

  途经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很紧密,就想让重耳脱下衣服来看一看,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曹国大夫负羁对说:“晋公子很贤明,与我们又是同姓,在穷困之时路过于此,为什么不以礼相待呢?”但是曹共公没有接受负羁的建议,负羁就私下里给重耳送去食品,并且在食品的下面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食物,而将玉璧还给负羁。

  到了宋国,宋襄公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重耳,但是说道:“宋国是小国,又刚刚打了败仗,没有能力送公子回国,你们还是去向大国求助吧。”

  来的郑国,郑文公待之不礼。叔瞻说道:“晋公子贤明,跟随他的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而且又跟我们是同姓,应当礼遇他才是。”郑文公傲慢地答道:“各诸侯国流亡的公子来这儿的多了,怎么能每个都那么礼遇呢?”叔瞻又说道:“那么,不如将他杀了,不然恐怕以后会成为郑国的祸患啊。”但是郑文公没有听从。

  重耳又来到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来接待他,这让重耳觉得难以担当。楚成王问他说:“您返国之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绢绸,大王都富富有余,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报答您。”楚成王说道:“虽然这样说,你总该有所表示的吧。”重耳于是说道:“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大王兵戎相遇,请为王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之后,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晋国太子圉听说晋惠公病重而私自回到晋国。秦国对此感到非常气愤,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想招纳重耳过去。楚成王对重耳说:“楚国很远,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晋国,而秦国则与晋国相邻,秦君很贤明,您还是去秦国吧!”重耳走的时候,楚成王又赠送了很丰厚的礼品。

  到达秦国之后,秦穆公将五个宗族之女嫁给重耳,其中就包括晋国太子圉的妻子。重耳对此很反感,想不接受。司空季子说道:“连他的国家都要夺取,又何况他的妻子呢?如果接受下来,就可以与秦国结亲而得以回国,您难道要拘于小节而忘掉大耻吗?”重耳这才答应下来,秦穆公对重耳的表现果然感到很满意。

  这时,晋惠公薨逝,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晋国的大夫栾郄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私下里来劝重耳、赵衰等返国,他们愿作内应。于是,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归国。晋国虽然也出兵抵挡,但是大多数人都想让重耳即位,而支持子圉的人则很少。

  这样,流亡19年之后,重耳终于登上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62岁了。晋文公迅速地肃清了晋国长期存在的内乱问题,继而修明政治,举贤任能,赏罚有度,施惠百姓,使得晋国上下一心,走上了日益兴旺发达的道路。

  晋文公四年,楚成王发兵围困了宋国,宋国求救于晋国,先轸认为帮助宋国是树立晋国威望的良机,于是说服晋文公援宋。狐偃说:“楚国刚刚与曹国、卫国结盟,如果攻打曹国、卫国,楚国必然来救,则宋国之危得解。”在强大的晋国军队面前,曹国和卫国很快挫败,但是宋国依然为楚国围困。这时,要救宋国就必须与楚国交战,而楚国有恩于晋国;若不救宋国,则宋国亦有恩于晋国,晋文公因此而陷入两难之中。先轸说:“抓住曹伯,将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肯定着急,也就会放弃围困宋国的。”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楚成王果然打算退兵。然而楚将子玉说道:“大王对晋国有厚恩,现在晋国明知道楚国与曹国、卫国的关系密切,却故意去攻打他们,这显然是轻视大王啊。”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尝尽了各种艰险,回到国家之后,一定知道怎样治理国家,如何对待百姓,这是上天对他的恩与啊,他是不可抵挡的。”但是子玉坚持与晋国开战。在楚晋交战之时,晋文公信守承诺,令军队退让了三舍的距离,于是,两军交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国声威大振,其后,晋文公会盟诸侯,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代霸主。

  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晋文公最终能够历尽艰险,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不正是深刻地体现了这一道理吗?晋文公自少时即以贤德而闻名,长期流亡在外,虽然也曾有过一时的迷惘,但是终究在他人的帮助下迷途知返,不违初志,不忘使命,遂成大业。时人都说这是上天的眷顾,然而究其根本,难道能说不是晋文公卓异的个人品质使然吗? 道德经全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