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今译】
兵器啊,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是不接近它的。君子平时的居处是以左边为尊贵的,而在用兵作战时则以右边为尊贵。兵器这种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啊,君子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用它,而最好是不用兵器,淡然处之,即使作战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快意。那种为作战得胜而洋洋得意的人,是以杀人为快乐啊。以杀人为乐事的人,是不可以取得天下的。吉庆的事,以左边为尊贵;凶丧的事,以右边为尊贵。偏将军居于左边,而上将军居于右边,这也就是说,人们是将作战当作丧礼来看待的。战争中杀伤众多,应当以悲痛的心情去参加,战争胜利了,也要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解析】
兵器是不祥之物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器啊,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是不接近它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事最为频繁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难以与战争摆脱干系,善武强兵是各国的必修之事。然而,那一时代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们却对战争都持有鲜明的抵制态度,战争虽然难以避免,但是发动战争却不可不慎,更不能以战为乐。
作为兵家之祖的孙子,虽然以善战而闻名,但是在其军事著作中却一再地表达出慎战与反战的思想,甚至可以这样讲,慎战与反战是贯穿《孙子兵法》全书的一种基本主张。例如,在“火攻篇”中孙子说道:“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在“作战篇”中他也说道:“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孙子的后代,同为著名军事家的孙膑也指出:“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并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孙子和孙膑的这些论述,充分地体现出“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的观念。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前面,矗立着一座十分引人注目的“枪筒上卷”的雕塑,那是卢森堡在1988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打着结的枪筒显然已不能再作为武器来使用,它象征着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强烈渴望。其实,表达同样寓意的雕塑早在1959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联合国总部大厦的门前了,那就是为了纪念世界第一次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由前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所创作的一尊名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雕塑中的青年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消灭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造福人类的工具的美好心愿。
中国古代兵书《六韬》中有这样的话:“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而老子讲:“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此二者所强调的远战而归道的思想是完全相吻合的。
【为人之道】
孔明火烧藤甲兵
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大业,然而,当蜀汉蒸蒸日上之时,一件不虞之事扭转了整个蜀国的战略主动地位,那就是镇守荆州的关羽违背了诸葛亮所交代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军事方针,从而使得荆州沦丧,蜀汉因此而失去了半壁江山,更是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跨有荆、益”,以为进取之基的政治蓝图从此成为泡影。随后,蜀国内部在攻取方向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诸葛亮主张先攻魏,再伐吴,而刘备则坚持先伐吴,再攻魏。后来,刘备不听劝谏,一意孤行,举倾国之兵欲扫平东吴,其结果是铩羽而归,兵退白帝城。刘备自感羞愧难当,忧思成疾,一病不起,遂招诸葛亮前来,付以托孤之事。
经过两次惨重的失败,蜀汉曾经一度出现过的大好局势已不复存在,刘备驾崩之时,蜀国的状况用诸葛亮的话来讲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而,恢复大业,不可不图,诸葛亮对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使得蜀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出现了兴盛的态势,对外则遣使至东吴,重新缔结了友好的盟约关系。在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必需处理好,那就是平定南蛮,因为居住在蜀国南部的少数民族,屡有反叛之举,而欲兴师北伐,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才可以。因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挥师南征,讨伐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反叛的蛮族首领孟获。
进军之前,参军马谡与诸葛亮议事之时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诸葛亮对此颇为赞同,因为只有取得南蛮衷心的悦服,才能彻底地遏止住他们的反叛,从而为蜀国赢来一个长时期和平安宁的有利的后方。有鉴于此,诸葛亮对于南蛮首领孟获是屡擒屡纵,务要求得他心悦诚服、真心归顺才好。
被擒被纵六次之后,孟获向乌戈国主兀突骨借了三万藤甲军前来助战。“藤甲”是什么东西呢?乌戈国人取用生于山涧之中石壁之上的藤枝,浸于油中半年,再取出晒干,然后复又浸湿,如此反复十几次,再用来制成铠甲,也就是“藤甲”。这种藤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蜀军对藤甲军战不能胜。
这天,诸葛亮经土人引路去观察地理,忽见有一山谷,形如长蛇,两侧皆石壁,并无树木,中间有一条大路。经询问得知,此乃盘蛇谷。孔明见此地势,立即心生主意,胸中有了破敌之策。
回到寨中,孔明调兵遣将,安排已毕,只待南蛮士兵入谷。按照诸葛亮所授之计,魏延与南蛮士兵交战之时一路败走,连输十五阵,丢弃了七个营寨。兀突骨和孟获见此情形,以为蜀军技穷,抵敌不过,只有败退罢了,因此也就放掉了许多担心,率意直追。当南蛮士兵追至盘蛇谷之时,望见山边并无草木,只当没有伏兵,遂放心地追杀进去。赶到谷中,见到了数十辆黑油车拦在当路。南蛮士兵报告:“此是蜀兵运粮道路,因大王兵至,撇下粮车而走。”兀突骨闻之大喜,继续催兵追赶。将到谷口的时候,不见蜀兵,却见横木乱石滚滚而下,将谷口垒断。兀突骨想命令士兵开路前进,却忽见前面大小车辆,满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却听到后军报告,退路已被干柴垒断,车中所盛,并非粮食,而全是易燃之物,随着干柴,一齐烧着。霎时之间,整个盘蛇谷即成一带火海。原来这藤甲虽然厉害,却也有一个敝处,就是惧怕火攻。孔明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将藤甲军诱入地形狭长的盘蛇谷,然后截住前后谷口,攻之以火。那一件件坚韧无比的藤甲,可谓见火即着,蛮兵被裹其中,断断逃脱不得,可怜三万藤甲军,悉皆丧命盘蛇谷。然而孔明见此情形,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妙算而得意,也没有因为蜀军的得胜而欣慰,却是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而后,孔明对众将也如此说道:“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
老子曾言:“杀人之众,以哀悲涖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观孔明之为,令人更加深知老子谆谆话语中的重意之不枉。
经此一役,孟获七次受擒,终于向孔明匍匐跪拜,肉袒谢罪,衷心诚意地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此后数十年间,终蜀汉一朝,南境都处于一片晏然和乐的状态之中。由此来看,诸葛亮之南征,可以说是完满地实现了自己深远的军事意图和政治目的。 道德经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