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书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道德经全书 文若愚 9150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今译】

  人民一旦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势,则可怕的祸乱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执政的人不要逼迫人民,使他们不得安居;不要压榨人民,使他们无法安身。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才不会带来祸乱。所以圣人总是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却不自显高贵。因此我们应该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解析】

  自知不自见

  本章中,老子先是从反面告诫统治者以武力去镇压和威慑百姓,结果只会导致百姓更强烈的反抗,最后引起祸乱。然后老子又从正面建议统治者不要去逼迫、压榨百姓,如此,便不会遭到百姓的厌恶和反抗,国家便安定了。接下来,老子又指出:正是因为此,有道的圣人统治百姓时,便会“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自见”和“自贵”正是统治者逼迫百姓、压榨百姓的原因。因为想要“自我表现”,所以才会骄傲放纵,残暴妄为,乃至发动战争;因为自以为高高在上,比所有人都要尊贵,所以才会穷奢极欲,恣意靡费,进而横征暴敛,掠夺人民财货。正因为此,老子指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即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君王的能力所及和限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而不去刻意彰显君王的权力和奢华;爱惜自己应该真正爱惜的东西,比如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臣民中的威信等等,而不自视过高,过于看重自己。这里,老子主要还是表达他的一种政治观点。不过,除此之外,“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其实还具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那便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句话仍然具有非常实用的行为指导意义。这里我们将其分开来说,此部分先谈一谈“自知不自见”的智慧。

  我们知道,“自知不自见”意思是有自知之明,但不刻意表现自我。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自知”,即了解自己,其实说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问题;而另一层则是“不自见”,即不刻意对别人表现自己,其实说的是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两层意思合起来,便是说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个清晰的把握,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所在,知道自己言行的意义所在,同时我们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必刻意去以一些言行博取别人的认可或者理解。显然,这是非常明智的,一个人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便会更好地把握自己,也会更好地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为人处事上都会比较从容,并且,会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进而坚韧地去追求,因此也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关于此,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是最生动的注解。我们知道,韩信乃是真正的勇士,这是无需置疑的。但当时韩信竟然当着众多父老乡亲的面,从那少年裆下钻过。韩信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并非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心中怀有大志,不想因小事而丧失做大事的机会。可以说,当时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老子所说的“自知不自见”的行为准则。即他自己心里清晰地明白自己并非怯弱之人,但为了成就一番大事业,没必要和这种小混混较劲。同时,他也明白自己的“屈辱”举动会引来别人的嘲笑,但他并不因此便去迎合别人的好恶,以向人证明自己的勇武。

  可以说,韩信的这种“自知不自见”的行事准则乃是任何一个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人应采取的态度。因为要做成一番事业,便必须综合考虑主客观各方面的条件以及时机,然后决定自己到底该如何做。而如果总想着去迎合别人的好恶,刻意在别人眼中取得一个成功者、优秀者的形象,这样往往会打乱自己的步骤,不能有条不紊地取得最后的成功。实际上,但凡要做成一番事业,往往都是要经历一段孤独而落寞、不被人理解乃至遭到别人鄙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人对你的行为评点议论,这时只有那些具有坚韧品质的人才能清晰地把握自己的行为,不为别人的眼光和评点所动,最终沉着地走向成功。英国大作家狄更斯从小流浪,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坚信自己可以在文学上做出一番事业。便在做学徒时不管别人异样的目光,坚持阅读写作,同时十分留心收集人们的日常语言,进行小说创作。很长一段时间,其小说都得不到承认,遭到无数次退稿,但最终等来了成功。另外,还有发明蒸汽机船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等等,这些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无不遭受重重挫折和别人的不理解乃至嘲笑,但他们却一直在内心深处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不刻意去迎合别人的目光,他们最终都取得了成功。实际上,要做任何一件事情,总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如果老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意志,便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了。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自己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就行了,没必要去刻意向别人表现什么。

  具体而言,除了上面所说的不要让别人目光决定自己的行为之外,“自知不自见”还可以就我们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情形给出一些具体的启发:

  在我们取得成功时,不要因为别人投来的赞赏、敬佩的目光而飘飘然,而要在自己心里明白,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自己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功是自己最终的目标吗?也许在别人看来的所谓成功,在我们原本的计划里仅仅是我们的一个步骤而已。还要思考,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等等。这些,才是我们应该拨开别人的赞赏目光之后所应该认真思考的。

  在我们遭遇挫折时,也许别人会投来瞧不起的目光,甚至冷嘲热讽。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在心里明白,自己的挫折只是一时的挫折,并且自己对此也早有准备,这就行了。而大可不必去跟人解释自己的运气是如何的差,结果才导致了失败,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并且,向别人保证自己仍将会继续努力,等等。这些东西只要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何必要去跟别人讲呢?

  有的时候,我们难免在生活或工作中遭到别人的误解。当然,有的时候,解释一下是必要的,但是有的误解,则是不需要解释的,或者说是解释不清楚的。比如你的工作没有做好,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上司却一口咬定是你的工作能力不够所造成的。这时候,你非要去做出解释,可能只会让上司觉得你在狡辩,推卸责任。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干脆不去解释,自己知道其中的缘故,并不因为上司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沮丧就可以了,当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自己则应该付出更多将工作做得更出色,到时上司对你的怀疑自然便消解了。

  除此之外,“自知不自见”的智慧在现实中还可以应用于更多的情形中,总之,这种智慧的核心便是两点,首先,要清晰地把握好自己;其次,便是不必刻意迎合别人。

  自爱不自贵

  前面讲了“自知不自见”的智慧,这里再谈一谈“自爱不自贵”的智慧。

  与“自知不自见”一样,“自爱不自贵”同样是谈了两个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处理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说,“自爱”意思便是洁身自爱,即要懂得自己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言行如何才是适宜的。一般而言,表现得谦卑谨慎,言行合乎道德、法律,不做违背道义、法律之事,便是一种基本的“自爱”。而“自贵”的意思则在某种意义上与“自爱”相反,即将自己看待得很尊贵,自视高于别人一等,总想让别人抬眼高看自己。显然,“自爱”与“自贵”往往是不能并存的,懂得“自爱”的人便自然不会“自贵”,而“自贵”之人则不懂得“自爱”的道理。但是,事实却是,“自爱”的人虽然不自视很高,却往往能被别人尊敬,被置之于尊贵的地位;相反,一味“自贵”的人,则很难能得到人们的真心尊重。关于此,正反例子都有许多。

  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出名的事,大学士张英家人与邻居叶秀才因墙基争地界打起官司。当时,张英在京城做高官,他在桐城的家人要在老宅上盖房子,地界紧靠叶秀才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认为,自家的地契上明明写着的“至叶姓墙”,现在如果留出一条路的话,等于把自己家的地皮作为公用之路,显然是吃亏的事。因此,张家的人拒绝了叶秀才的请求,并称即使是要留出一条路来,也应该是两家的墙各后退一些才合理。当时,不仅张英位高权重,而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已考中进士,在朝为官。张家权大势大,根本没将叶秀才放在眼里,不由分说便将墙砌了起来。没想到,这叶秀才来了书生意气,不肯向张家服输,一纸诉状将张家告到县衙。这时,张家人才不得不认真起来,张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京城的儿子,要他出面给县衙打个招呼。不久,张英便写了回信,但是信上只有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一看来信,便明白了张英的意思,马上让家丁将墙拆掉,后撤三尺,让出了一条路来。叶秀才看到势大的张家官司还未打,便主动将墙后撤,感到莫名其妙,后来听说了张英家信的内容,十分感动,也将自己家的墙后撤三尺,形成了一条开阔的六尺巷。此事一时传为美谈,这条巷子也被称作是“六尺巷”,后世许多人都专门跑去看那条著名的巷子。

  还有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总督胡宗宪权势很大,很多人对胡家人奉承巴结,而海瑞则不然。胡宗宪的儿子公子仗着老子官高,骄横得不得了。一次外出游玩,到处索要贿赂,横行霸道。当时,海瑞在淳安县做知县,胡公子到此,继续为非作歹,吃拿卡要,海瑞不仅把他抓起来打了一顿,而且把他沿途勒索的几千两银子全部没收。胡公子骄横跋扈,自己抬高自己的结果,是海瑞送给他的藐视和羞辱。

  这两则故事可以说正是一反一正地对“自爱不自贵”进行了注释。在第一个故事中,张英身为宰相,面对一个无权无势的秀才,如果自恃高贵,就会利用自己的权势解决纠纷。但是,一旦如此,便有仗势欺人之嫌,在道义上便处在了劣势,在别人心目中也不会有好的声誉,可以说这不是一种洁身自爱的举动。而相反,他没有选择“自贵”,而是选择了洁身自爱,反而在人们心目中获得了好的名声,被别人主动放于尊贵的地位。而第二个故事则相反,胡衙内自以为高贵,不停地告诉别人自己的尊贵身份,不知洁身自爱,结果,反而在别人眼中一点也不尊贵,还遭到鄙视,最终成为人们的笑柄。他挨打后,各地官差和老百姓都高兴得很,可见,这种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卑贱了。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便是,一个人能否在别人心中获得尊贵的地位并不是靠自己强行争取的,只要你洁身自爱了,自然而然地,人们便会尊崇你。关于此,还有一个名人故事,此人便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在自传《忏悔录》里,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丑事公诸世人,写下了真诚的“忏悔”,可以说是“不自贵”的。可他逝世后,人们却把这种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称为“最大的革命”,认为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尊贵的人之一,并把他的遗体安葬到伟人公墓。相反,不知洁身自爱,一味去追求尊贵,恰恰是不可得的,著名例子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他将自己的语录印刷成册,下发给每一户老百姓,让老百姓背诵,好使自己成为民众的偶像。但是他一死,他的语录便被人抛入故纸堆,其人也被冠以残暴的名声。

  最后,让我们再进一步展开,所谓自爱,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爱护自身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己,不草率行事,这些就是自爱。而“不自贵”则是指,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傲慢骄横,不自以为是,不能有强烈的优越感,更不应该表现出浅薄的特权思想。要有平等的意识,要学会尊重他人,做人要自爱,却一定不可自贵。自爱者,众人仰之;自贵者,众人远之。

  【为人之道】

  李嘉诚“自知不自见”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中国首富,甚至在1999年被排为亚洲首富。但是,他并不像许多有钱人那样张扬跋扈,而是躬行节俭,低调为人。同时,他也并不是一个守财奴,在慈善方面,他也一向十分慷慨。应该说,对于自己的财富,李嘉诚是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他从不刻意表现以迎合什么,这正是老子所说的“自知不自见”智慧的体现。

  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财富杂志《福布斯》2010年香港40富豪榜上,李嘉诚以213亿美元蝉联香港首富。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资产超过两百亿的富翁,却过着相当节俭的生活。在饮食方面,李嘉诚的标准仅仅是一菜一汤,或者二菜一汤,饭后加一个水果,与普通职员的工作餐无二。有时他喜欢吃稀饭或者咖啡、牛奶、面包。他去巡察工地,地盘工(建筑工)吃的大众泡沫盒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即使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也没有大鱼大肉,通常只是连水果在内八道菜,碗是小号的碗,分量也控制得很好,让客人吃到恰好,不致胀腹,也不致不够,更不使浪费。一次,李嘉诚在外地参加一个招待会,宴会非常高级,全是山珍海味,富贵异常。在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却有人看到这么一个细节:李嘉诚面前桌子上一个盘子里还剩下两片西红柿,他悄悄把助手叫过来,然后两个人将西红柿一人一片放入嘴中给吃掉了,动作随意而自然。

  在穿着方面,李嘉诚也不怎么讲究。在外人印象里,他经常是穿一套黑色(或者深蓝)的西装,配着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李嘉诚自称,自己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在他的西服中,大部分都是旧的。他的皮鞋也同样很普通,并且大部分都是旧的。有时皮鞋坏了,他还舍不得扔掉,而是补一补后照样穿。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说:“我是穿着这双鞋去北京的,其中的一只饰带烂了,我就索性剪掉它,变成一只有饰带另一只没有饰带,但是照样穿。我穿的鞋多数穿到换底。”不过,他的旧西装都很笔挺,很整洁,很得体,皮鞋也总是擦得很亮,这是为了礼仪。他出门带的小皮箱,也非常简单,里面只装着必要的洗漱用具、内衣睡衣还有一些文件。在人们的印象里,李嘉诚从没有披金戴钻,他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手表。

  在居住方面,李嘉诚一直住在1962年结婚前在深水湾所购下的那座别墅式楼房里。这套房子装饰很普通,绝非富丽堂皇。总的来说,如李嘉诚自己所讲,其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基本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可以看出,李嘉诚并不因为有钱便向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以李嘉诚的知名度,也无须这些表面的东西来夸耀,因此,他这些简朴的举动倒有可能是一种作秀。这种说法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作秀只是偶尔为之的行为,而李嘉诚则是将这些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在自己的生活简朴的同时,李嘉诚在另一个方面却慷慨大方,那便是在慈善方面。早在1980年他就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统筹他在医疗、教育、文化以及其它福利项目的私人捐献。李嘉诚曾说过:“基金会是我的第三个儿子。”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参与创立了其他的一些基金会。到目前,他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的投入款额超过110亿港元。在2006年,李嘉诚曾慷慨地表示:会将个人财产的1/3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根据福布斯的富豪榜资料,李氏的身家(2006年)约有1800亿港元,1/3即大概是600亿港元。李嘉诚也因此被列为美国《商业周刊》所编撰的“全球慈善名人堂名册”。

  可以看出,李嘉诚的节俭与慷慨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冷静的主动选择,完全是按照自己对于财富的理解来支配的。在李嘉诚看来,创造财富的快感不是侈靡的生活所能代替的,而作为一个商人,最重要的是利用财富去造福社会,而不是去填饱自己的私欲。富而不奢、崇尚节俭也并非出于获得美好名声,而是李嘉诚对个人生活的一种自律,是对做人境界的一种追求。有一个小故事很典型地说明了李嘉诚的财富观念:“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车下。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出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为此李嘉诚却付给他100块的小费。”有人便因此怀疑李嘉诚是作秀,但如果你听了他对此事的解释,便会恍然大悟了。李嘉诚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该被浪费。”这不仅在逻辑上很合理,在情理上也是令人感动的。由此可以看出,李嘉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非常清晰的把握,并非是表演给什么人看。无论是表现富有还是表现节俭,李嘉诚的行为都契合了老子所说的“自知不自见”。

  【从政之道】

  夏启“自爱不自贵”得人心

  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之后,禹的儿子启通过武力手段赶走了按照禅让制应该接替禹的位置的伯益,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然后,启又在钧台举办大规模的宴会,并强迫各地的部落首领赴宴,宣布建立夏朝,成为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夏启的不合传统规矩的举动遭到了一些诸侯首领的坚决反对,其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夏的是有扈氏。他指责夏启破坏了长久以来实行的禅让制度,要他把王位交给伯益。夏启自然不会同意,于是双方在甘泽发生一场大战。由于有扈氏得到了一些地方部落的支持,把夏启打得落花流水。其他的诸侯看夏启吃了败仗,也都开始跃跃欲试地反对他了。这时,夏启身边的一些支持者便建议他招兵买马,重整旗鼓,和有扈氏再打一回。但是,夏启心里却明白,他破坏禅让制夺得君位,很不得人心,即使再召集军队,许多人可能都不愿意为他效力。即使效力了,也并不会很卖力地打仗,因此再打一仗,也未必能够取胜。他认为,当务之急乃是赢得大家的拥护,只要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由他掌管天下要比伯益好得多,到时候人心肯定会向着自己,那时再打仗才有取胜的可能。

  于是,夏启回朝后便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不将自己看做是尊贵的帝王,而是表现得平易近人,尊重老人,爱护孩子,并大力提倡其他人也这么做。他吃饭时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则是躺在简陋的柴草上。并且,除了祭祀神灵之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娱乐。同时,他还四处寻访贤能之人,让他们到朝廷来担任重要职务。

  就这样,几年之后,夏启的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纷纷说:“夏启真不愧是大禹的儿子,他对自己严格,对人热情,又懂得选拔贤能之人,我看天下就应该交给他来治理。”如此,人们便逐渐地接受了夏启这个君王,觉得他这样父死子继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夏启看到人心已经逐渐朝向了他,便开始积极准备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并向有扈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这次,因为夏启的巨大威望,战士们打仗都十分卖力。当时,有扈氏的士兵也都有些认可夏启了,不再那么拼命反击。结果,夏启很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有扈氏也被俘虏,被夏启放逐到了草原地区。这样,夏启所建立的夏朝正式稳定下来,中国也正式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在这个故事中,夏启正是通过“自爱不自贵”的方式得到了民心。所谓“自爱”,便表现在他准确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君王的职责和意义,爱惜自己的名声,他先是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一个君王应该起到的表率作用;同时他尊老爱幼,体现了君王该有的美德;他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则是治理国家的有效举措。如此一来,他这种洁身自爱,甘卑处下必然会赢得“他爱”,自然得到了人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不以自己为君王便觉得尊贵,平易近人,爱惜百姓,同时又不过奢华享乐的生活,这便是老子所说“不自贵”。正是他这种不自贵,反而让人们感觉到他的尊贵,愿意拥护、支持他。总之,虽然夏启的“自爱不自贵”有些作秀成分,但他正是依靠这些才赢得了民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道德经全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