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万事不可强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老子说: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因为天下是一个神妙之物,对天下是不能够采取勉强的行为的。那么,如果有为呢?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对于天下,有为者必然会失败,把持者必然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因此,圣人无心于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予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老子在此讲述的就是做事不可强为的道理,《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讲的“揠苗助长”的寓言,就是对这个道理所做出的最为生动的说明。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还讲述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讲述了圣人的三种类型:伯夷是治世则进,乱世则退,他所侍奉的一定是自己的君主,他所役使的一定是自己的子民,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而伊尹呢,他的做法与伯夷大有不同,他不论自己遭遇的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一定要出来建树一番事业的,谁能够重用他,他就辅佐谁;那么孔子呢,他与伯夷和伊尹都不一样,完全是见机而行,仕、止、久、速,可谓往来随心,进退自如。孟子将伯夷称作“圣之清者”,将伊尹称作“圣之任者”,将孔子称作“圣之时者”,并且表示自己所愿意效仿的是孔子。孔子的做法突出地体现出“时”的特点,这个“时”,也就是时机、时宜的意思,孔子做事并不是强而为之,而是讲究机宜的,因此,孟子才将他称作“圣之时者”,并且对孔子最为推崇。
其实,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不可强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事情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一旦强而为之,就意味着对这种规律的违背,往往就会像揠苗助长的宋人那样,产生欲速则不达一类的与自己的主观愿望恰恰相反的结果。
想有为必将失败,想占有必将失去。从处事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情,条件不具备,时机不到,需要准备和等待,需要尊重现实而不是心气浮躁强行上马。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强求硬推,必然会导致失败。在老子看来,大多数渴望有所作为的人,其所为多半是违反大道的妄为,而这种妄为除了破坏事物的发展规律,导致事物向反面发展之外,基本没什么作用。比如,有的企业,不考虑基础如何,一味快速扩张,结果由于财力不济,整合乏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还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天才少年,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强迫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训练班,结果天才没培养成,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就在于刚强过了分,假如大家遵循老子的教导,立身处世都天真朴实,不强行不妄为,人们的生活必定会幸福很多。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