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看事物不可过于表面本章中,老子为了证明其“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观点,举出了一系列的例子,即“大成若缺”“大盈若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显然,“大成”“大盈”“大巧”“大辩”这些特征,相对于与其一一对应的“缺”“盅”“屈”“拙”“讷”,要更为优越,但却因为恪守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不事张扬,因此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优越。同时,单独就这些例子而言,这其实也是老子经常谈到的辩证法的一种体现,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事物一旦在某一方面达到一个极点,便会向其对立面转化。为更加明确,我们不妨对其原理进一步简要论述。
大成若缺。成,也即成就。可以说,世间万物都渴望达到一种成就自我的状态。但是,真正伟大的成就,表面看来,并非处于完美状态。就像是天地自然一样,看上去并非是完美的,之间存在着各种不毛之地、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等,但是世间万物却正是其创造出来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身上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老子的保守与隐退。也就是说,真正的完满看上去往往是有所残缺的样子。
大盈若盅。说的是真正盈满的东西,往往看上去是空虚的,却用之不尽。相反,小盈却往往看上去像是盈满的样子,但是其实其很快就会用光的。打个比方,在夏季的乡间,雨后往往会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一池塘的死水,其表面上看上去很多,但是因为没有水源,天晴之后一段时间便会蒸发掉了。而一个小溪,看上去只有涓涓细流,没有多少水,但是其却会经年存在,细水长流,乃是真正的“盈满”。
大直若屈。老子说的是事物因顺遂万物的本性,随其曲直,因此许多时候表面上看是曲的,其实却是最直的。就好像黄河、长江一样,表面上在大地上回环往复,曲曲折折,但是其实质上直指大海的目的没有改变,已经是在顺随着地势的前提下尽最短的路程奔流到海了。另外,这里还经常被用来比喻人们的性格,一个生性正直者,有时在表面上反倒并不是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而是会随机而曲,随缘而适,看上去有些委曲求全的姿态,但其实际上内在的追求正直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只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这点罢了。
大巧若拙。说的是最灵巧的东西往往看上去是笨拙的。这里不妨拿姜太公垂钓的故事举例,八十岁的姜子牙在渭水上钓鱼,一个打柴的农夫每天路过姜子牙的身旁,从来没见他钓到过哪怕一条小鱼。某一天他才发现姜子牙的鱼钩是直的,难怪钓不上鱼!于是他嘲笑姜子牙:“你这个老头怎么这么笨呢,直钩怎么可能钓上鱼呢!”姜子牙却不予理会,结果几天之后,周文王访贤走到了渭水边上,被姜子牙的才学所吸引,拜其为丞相。最后,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武王两代君主建立了强大的西周,并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成就了一番千古流芳的事业。可以说,姜子牙的直钩钓鱼的行为看上去是笨拙得可笑的举动,殊不知其乃是最具智慧的行为了,他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啊!
而关于“大辩若讷”,我们在后面单独论述。
总之,老子所举的这些例子便有力地证明了其所提倡的清静为本,不事张扬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比较简单易于掌握的角度将老子的智慧应用到我们具体的现实中,那便是我们看问题不要过于表面,许多东西都并非如同我们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我们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即使不能看得最深,至少我们要学会保留自己的判断。还是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了,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性这样势利地看待别人。这样的人,如果甘愿庸碌地度过一生也就罢了,但如果要想做出点事业出来,他短浅的目光、狭隘的思维便会是其致命的障碍。另外,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因为对方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对你有所伤害的话便判断对方不值得交往。要明白,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与不经意的伤害,判断一个朋友,应该根据其整体而非片面的表现。在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养成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思维习惯,这样我们便能具有更为犀利而准确的目光,能够更快地找到解决的问题所在,自然能够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