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适可而止本章中,老子在提出了“身重于物”的观点,并指出了过分追求名利的害处之后,最后又提出了我们应该具有的心态,那便是知足、知止,这被后人概括为老子的“两知”智慧。不过,老子在第四十六章中专门对知足进行了阐释。此处我们只介绍老子知止的智慧。知止,意思是告诫世人追求名利是可以的,但不要过分了,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停止下来。简单说,便是要学会适可而止。
可以说,适可而止,乃是老子反复向人们强调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德经》第三章言:“物壮则老。”意思是任何物体一旦过了其最强大的时刻,便要开始走下坡路了。比如太阳中午时光照最强,但也意味着它的强度要开始变弱了;一个人壮年时最强壮,但也意味着他要开始走向衰弱了。民间谚语也有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反映的便是老子的这种辩证智慧。实际上,适可而止的智慧说的便是一种辩证法,任何一种东西都不可过分,一旦过分,便会走向他的对立面,所谓乐极生悲,说的便是这种状况。因此,凡事我们都要学会适可而止,以使得事情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避免其向对立面转化。
战国时期的商鞅从魏国西出入秦,帮助秦国实施变法,在帮助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成西方强国之后,其声望、地位也达到极点之后,被秦惠王车裂而死。战国时代的另一个聪明人苏秦,刚开始潦倒落魄,回家妻子都不理会他。到后来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抗秦,挂六国相印,达到人生的辉煌顶峰。但也正是在这个顶峰,遭来了祸殃。另外,清代的大贪官和珅、大将军年羹尧无不是在其辉煌的顶峰,遭到了杀身之祸。可以说,这些人之所以最终没能得到好下场,都与他们不懂得适可而止的智慧有关。相反,我们也能在历史上找到许多因为懂得适可而止的智慧而成功保全自我的例子。比如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越国灭吴的过程中立下了首功,却在功成后赢得名声的同时放弃了高位,退隐江湖,最终保全了性命;唐代平定了“安史之乱”的中兴大将郭子仪,并不以功高而骄横,而是谨小慎微,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被杀戮的命运。
另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我们知道,唐朝中晚期,武人拥兵乱政乃是国家大弊所在,并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宋太祖赵匡胤鉴于此,实行士大夫治国的策略,却因为过分地抑武扬文,结果导致整个宋王朝在军事上的被动,受人欺凌,终致亡国。
总之,无论是正面教训还是反面教训,都有许多。老子适可而止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实用的智慧,其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人参是补药,但吃多同样伤身体;一个人做人要自信,但过头则成了自负;一个人瘦了显得不健康,但营养过剩,身体肥胖,同样是一种不健康;在人际交往中,态度冷淡,沉默寡言,往往朋友稀少。但如果对人过分热情,和谁都打得火热,也往往显得轻浮,最终同样不会有朋友;在爱情中,因为喜欢一个人会对其十分的在乎,固然美好,但如果因此而受不了对方的一点冷遇,对对方疑神疑鬼,那也很可能导致对方因为不堪重负而厌烦。总而言之,适可而止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艺术,一旦掌握,会受益无穷。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