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智与愚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二元对立的命题,并对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比如强与弱、得与失、巧与拙、进与退、争与不争、有为与无为,等等。其中,智与愚是老子经常提及的其中之一。在此章中,老子便提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意思是那些所谓的有远见,能够提前对事情有所预测的人,其实是“道”的一种虚华,正是愚蠢的开始。显然,这听上去与我们通常的常识相违背,有远见怎么会是愚蠢的开始呢?老子之所以如此说,其实与他对智与愚的理解有关。在老子看来,许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聪明的行为,其实却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为,其实却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谓的大智若愚。
我们知道,世人都崇尚聪明而鄙视愚笨,但是,老子却不同,他一向都是鄙视各种聪明的机巧,认为所谓的聪明不仅不值得赞许,有时反而是一种不幸。这种观点从《庄子》所记载的阳子居与老子的对话中便可见一斑:
一天,阳子居向老子请教道:“如果一个人行为敏捷,办事利索,事理通达,又勤奋好学,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吗?”老子回答道:“这样的人并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如果他意识到这些所谓的优点而随处滥用,反而会陷于日常琐事之中。这样的人,会因为果断而变得盲目自信,会因为敏捷而滑向轻率莽撞,因为通达而失去执著坚韧,因为勤奋而扰乱心神。他们会无事生事,无故扰民。聪明反被聪明所误,难道聪明人干的蠢事还少吗?机巧者干的傻事、坏事还不够吗?虎豹不就是因为皮毛花纹的美丽而招捕杀,猿猴不正是因为动作敏捷而被人捕捉吗?”
显然,在老子看来,聪明不一定是好事,许多时候正是聪明使人干出了许多蠢事。如果说从这段话中,我们所感到的是老子对于“智慧”的辩证态度的话,从另一则故事中我们则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到老子对于“聪明”的排斥态度:
一天,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子路一次单独走在路上时,看到路旁两个老人用桶在打水,于是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还这样打水啊,人们不是已经发明了提水的辘轳了吗?”两个老人一听,竟然呵斥子路道:“你说的是那种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失去纯朴的本性的东西吗,请你赶紧离我们远点吧,我们还想好好地活着哩!”后来子路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两个人大概是老聃的弟子吧。”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间接看出老子对于智巧的排斥态度。而老子之所以对“智”、“愚”抱着这种与世人不同的态度,乃是因为他认为世人所谓的愚笨正是一种顺应天道并且人们自己也没有察觉的一种无为的大智,这种大智使人们保持着天性的平静和快乐。而所谓的智慧,则驱使着人们的贪欲,使人们总想去获得更多的东西,最终变得越来越贪婪、诡诈,进而使人们失去自己纯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简单、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将思维放开的话,就会发现老子的这种观点与现代人的感受不谋而合。现代科技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同时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失去自己的本能,肢体变得越来越退化,健康每况愈下。物质生活极端丰富,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而生活却越来越不快乐。针对这种现象,老子在两千年前就开出了药方,认为只有“绝圣弃智”,回到纯朴、无为的状态才是解决之道。老子曾以婴儿打比方,认为婴儿无知无识,正是处于一种极“愚”的状态中,但是他拥有着简单、平静、快乐、无我、无限等成年人所没有的东西。并且,老子还进一步提出:人类早期社会,即相当于人类的婴儿时期,那时的人们处于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意识都比较懵懂的阶段,没有掌握那么多的机巧和智慧,行事能够顺应自然,与天道相合。故而,那时候的人类,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后来的社会则正相当于一个人成年了,拥有了智慧之后,反而脱离了“道”。这时的人们,为种种欲望驱使,竞智斗胜痛苦不堪。最后老子在两个层面上均得出结论,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整体,都应该回到婴儿状态。可以说,老子在智与愚的辩证思想上,寄托了自己完整的政治、人格理想。总之一句话,与我们世人通常的观点不同,老子推崇的是“愚”,而非“智”。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