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流传得最广、影响最大的几句话之一,不仅被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代君王引以为治国箴言,甚至曾在1987年被美国政府写入国情咨文中。这句话之所以受到如此推崇,是因为老子以一个传神的比喻,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治理国家这件世代存在的大事难事的关键。在这里,老子用煎烹小鱼这样一件极小的事来比喻治理国家这件极大的事,两件事本来看似不可同日而语,但经老子这么一提示,两者内在的规律却的确是非常的相像。煎烹过小鱼的人都知道,小鱼骨脆肉薄,要想将它煎好,首先火不能太猛,所谓“猛火煎蛋,慢火煎鱼”。其次,则是切忌频频翻动,否则小鱼则会散架破碎,不成形了。可以看到,这两点也恰恰是治国的关键,治理一个国家时,也恰恰是不能一味任性而行,不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使用过于刚猛的政策治理国家。并且,也非常忌讳朝令夕改,忽左忽右地瞎折腾,令百姓无所适从。这便是老子所言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基本含义。
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多次谈及他的政治主张,比如在第三章中,老子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在第十九章则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第四十八章则言:“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第五十八章则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总体上,其对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便是无为而治,即反对统治者过多地使用智力,制定繁琐严密的法令约束百姓,出台过多的政令去侵扰、折腾百姓。因此,“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以一种更为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事实上,本章后面的“以道莅天下”便是对于老子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补充,进一步点明了他的观点,以“道”治天下,即无为而治。只不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显然要更为形象具体一些,给统治者指出了更可具操作性的治国策略。
不过,老子作为东周的一个文化大师,只是提出了治国策略,并没有亲自掌舵,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进一步理解老子的这种治国策略,我们不妨以另一位和他持同样观点的政治人物的治国策略为例,来更真切地感受老子的这种政治主张,这个政治人物便是商朝名相伊尹。实际上,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以比喻精妙流传广远,但他并非是第一个将治国比作烹饪的人,第一个如此做的乃是伊尹。
伊尹是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的第一谋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因为比孔子要早一千三百多年,因此被称作元圣人。传说伊尹的父亲是个厨艺高明的奴隶厨师,因此他自小便学会了一手高超的烹饪技术。但在学习烹饪的同时,伊尹勤学上进,喜欢思考,深谙治理国家之道。后来商族首领汤知道了他的才能,便将他请到自己身边当谋臣。据说一次,商汤向其请教治国之道,伊尹便借用自己擅长的烹饪来打比方,他说道:“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恰恰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伊尹所言正是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观点。违反这一治国之道,往往会导致国家倾覆的危险后果,关于这一点,历史上不乏其例。秦始皇兼并六国后,第一次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这个帝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一系列成就,在军事上也是所向无敌,这个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因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并进行多次大规模战争、修筑万里长城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秦朝对人民征敛过重。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知识分子的残忍打击,使人民“苦秦久矣”,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加上六国贵族的响应,便二世而亡了。另一个典型例子是隋朝。我们知道,隋朝同样非常短命。但是这个短命王朝相当伟大。因为,往前算的话,可以说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中国便一直未曾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统一政权,尤其自“五胡”入华以来,中国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里处于分裂状态。隋朝建立之后,其强盛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空前绝后。隋朝不但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甲兵强锐,所向披靡,小国莫不臣服,这也为后来唐朝的强大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赫赫功绩,统治者忘乎所以,对百姓役使过分,导致民怨沸腾,最终亡国。总结秦朝和隋朝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治理国家时统治者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而行,哪怕你的政令不是出于自己的享乐,而是有利于国家的强盛,只要你的政令不遵循客观规律,过分骚扰人民,便可能有亡国的危险。因为这种做法,正像是用过于猛烈的火去煎鱼,最终只能是将鱼煎糊。
具体到比较现实的层面,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不仅可以应用于治国,而是可以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学智慧。可以说,任何一个团队,包括一个协会、一个学校、一个企业,都可以利用这种“烹小鲜”的智慧。作为一个团队的首领,对于一个团队的管理,首先应该做到顺应规律,不强求,不妄为;其次,则是不能反复无常。拿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领导者急功近利,不管市场和生产规律,强行制定不现实、冒进的生产和销售目标,结果便只能导致企业的挫败。或者在制定公司的战略时,对产品缺乏定位,今天要走高端路线,明天又要多管齐下,抓住中低端消费群,最后只能导致什么路线也没走成。因此,一个企业大的原则和定位轻易是不能变的,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更进一步,无论是顺应规律,还是不来回折腾,其背后深层次的道理便是要保持冷静,不急不躁,便是老子所说的“静为躁君”的道理。一个人只有保持冷静,才能够清晰地看到宏观的局面,看到事情的规律,并判断出自己该走的路线,才能够静下来关注事情的细节。说到细节,我们知道,其实“烹小鲜”除了火不能太猛,不能翻动太多,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因为烹饪小鱼除了在火势、翻动频率上的功夫外,还需要在准确地掌握火候,恰当地放调料等细化的功夫上做到位了,才能使鱼味道鲜美。同样,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沉静下来在细节上下功夫也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一点,丰田汽车公司的社长丰田英二的一句话颇为典型:丰田汽车最为艰巨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技术工人对每一根绳索不高不矮、不偏不倚、没有任何偏差的摆放和操作。总之,“治大国如烹小鲜”在现代管理学上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如果全部展开,还可以有更为细化地论述,这里就点到此为止。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