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取天下常以无事本章中,老子先是通过“为学”与“为道”的不同之处点出了为道的特点正是欲念逐渐减少的过程。最后又落在了“道”在政治上的体现。他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便也应该遵循一个“少”的原则,即尽量减少政令和举措,不要过多骚扰百姓。不仅如此,他还直言,如果不能遵循这个“无事”的原则,便不能治理好国家。实际上,这里乃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反映。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准则,那便是“道”,认为此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此基础上,老子又进一步将其具体化,从个人行为和国家治理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准则。个人方面,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清心寡欲。而政治上,则主张为政者应该推行“无为”的政治,少侵扰百姓。可以说,这两点思想始终贯穿《道德经》,并在许多章节中反复提及。而就其政治主张而言,老子在第五十七章中,又进一步指出了“无为”之所以可以治理天下的原因:“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由此也可见老子之所以推崇“无为”“无事”的政治主张的原因了。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并非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实际上在在春秋时期,面对天下大乱,统治者连年征召人民进行军事战争的情况,在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希望统治者能减少对人民的侵扰的愿望,当时的人们都将尧舜禹时代看做是人民安定幸福的时代。当时,不仅道家,儒家也同样推崇无为而治。据说当时中原发了大洪水,尧先是派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没能成功。舜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最终不负众望,用十三年时间平息了洪水。舜继承了尧的无为政治,对老百姓很宽厚。即使老百姓犯法,他也经常是采用象征性的惩罚,比如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就让他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犯了该砍头的罪犯,就让他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用音乐教化百姓,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后来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孔子于是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不过,最终使无为而治成为系统的政治指导思想的,则是老子。老子从“道”中寻找到了“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认为治国应该效法自然,又在现实层面明确指出了统治者的妄为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动乱、人民的痛苦。而统治者的“无为”,则会给国家带来自然而然的安定,人民则会幸福。并且,老子还进一步指出了统治者实行无为政治的具体做法,便是在本章中指出的“取天下常以无事”,即少颁布政策和法令,少侵扰百姓,让百姓自由发展。
老子的这种政治主张的适用性其实也为历史所证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战时法令社会,固然收到巨大的成效,并因此最终统一了六国,但其后来的灭亡也同样是因为过度侵扰了百姓。而汉朝正是推行具有浓厚道家特征的黄老思想,废除过于严酷的刑法,实行薄赋税的税收政策,与民休息,才最终成就了中国第一个辉煌的王朝。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