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不可放纵私欲

道德经 文若愚 2411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可放纵私欲这一章的最后,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和“为目”,都是代指,“为腹”指的是追求吃饱、穿暖之类的基本欲望的满足;“为目”指的是追求声色犬马之类的奢侈欲望的满足。“去彼取此”,指的也就是去掉“目欲”而留取“腹欲”,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讲成“去奢取寡”,实际上,老子在这一章所倡导的观念就是寡欲。

  寡欲,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思想传统,不仅道家这样提倡,儒家也同样提倡寡欲,例如,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而墨家也同样倡导节用、节葬、非乐等具有寡欲性质的主张。为什么这些先贤圣哲们不约而同地都强调寡欲呢?其原因概有两点:其一,在于人类欲望的特殊性。动物的欲望追求仅限于几种基本的生理欲望的满足,而生理欲望一般而言都是有限度的,不会产生过度膨胀的问题,而人类的欲望则是无限的人类这种欲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人要常常遭受欲望得不到满足之苦(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的欲望必然是永远都不会获得彻底满足的),而与此同时,又有一些人因为追逐欲望不择手段而给社会带来罪恶与危害。这样,如何正确处理欲望的问题就成为思想家们所必然要认真面对的一大人生困局。既然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是难以得到彻底满足的,那么也就要从逆向来找寻对策,约束人们的欲望之心,就如同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一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虽然身处贫苦,但是却依然能够自得其乐,而无奢欲得不到满足的忧苦,如此一来,岂不人心自怡,而天下自安?当然,这并非提倡大家都以苦为乐,不去谋求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说人们对待贫苦的生活应当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富贵虽然是人人都渴望的,但是若非以正当的手段得来,对于自己来讲也就全无所谓了,即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呢,寡欲主张的提出又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下,整个社会能够创造的财富很有限,谈不上过多的积累,如果能够平均分配,一般的年景还是可以做到“无人不饱暖”的,可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无人不饱暖”的情状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理想罢了,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大批的人难以吃饱穿暖。这其中固然存在着个人的原因,但是基本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均,豪强贵族们凭借既已占据的优势地位和手中掌握的暴力工具,分割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他们占有的财富数量远远地超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更多地是用来享乐,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就是最显著的说明。虽然纣王的奢侈可能是一个极端,但是这却代表了统治阶层的一种奢豪纵欲的普遍取向。而这些思想家们所一再强调的寡欲,主要就是说给这些贵族统治者听的,因为有机会读书、有机会受到教育的正是这些贵族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想,那些穷苦的平民连肚子都吃不饱,还一个劲儿地向他们鼓吹寡欲,又会有什么意义呢?那不是相当于劝导一个“麻杆儿”式的人去减肥吗?

  宋代的理学家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所言的“人欲”实际上指的是超出人的基本生理欲求的过分的欲望。通过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存天理,灭人欲”不过相当于是老子所言的“为腹不为目”的另一种的表述而已。其实质也无非是强调自来已久的寡欲观念而已,但是其字面表述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其真正的内涵,一说“灭人欲”,让人听起来就好像是要把人的一切欲望全都灭绝掉,而这并非此语的本意,如果那样的话,人的什么欲望都给剥夺了,人又怎样生存呢?它说的是“灭人欲”,却又悄悄地给“人欲”来了一番特有的界定,指出“为目”者,才是“人欲”,而“为腹”者,则划归为“天理”的范畴。这样的划分,虽然颇有可议之处,但还是存在着一定道理的,因为它将“人欲”给纯粹化了,即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言,这种界定将“为食”(等同于老子的“为腹”)的一类归为“天理”,而“为财”的一类才称得上是“人欲”,它的可取之处是看到了人与动物的实质区别,但是它的提倡却是倒行逆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将人的欲望与动物的欲望区分开来,却又将动物的欲望视作“天理”来肯定,而反过来要将人的欲望给杜绝掉,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将人当作动物来要求了,人只要做到不冷不饿也就可以了,因为这是“天理”;可是如果你再想穿得漂亮一些,再想吃得可口一些,那对不起,这就属于“人欲”了,是人所不应当有的。既称之为“人欲”,却又主张“人欲”是人应当杜绝的欲望,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悖谬。如其所言,服饰文化和烹饪技艺的发展也就全都无从谈起了,因此,这种提法是落后的。

  然而,尽管如此,老子所讲的“为腹不为目”也还是有着很大合理成分的。现如今,时代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足,已经走过了孟子所描述的那种贫苦微薄的简陋状态。但是,也应当意识到,生产力的发达和物质财富的丰盈都是相对而言的,时至今日,消除贫困仍是世界性的话题。所以说,当前世界的物质财富还远远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而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的生活确实全都已经相当富裕了,寡欲的提法也并不会从此就失去意义,原因就是如前面的第一点所言,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任何时候,欲望的满足都是相对的,贪求奢欲,永远都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