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祸福相依本章中,老子先是谈到一个现象,表面看上去浑浊不清的政治,结果可能人民生活很安定,民心很淳朴;表面上看上去条理分明的政治,结果可能人民生活并不幸福。由此现象,老子便推出了一个结论,许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情,其实未必是好事;有些事看上去是坏事,其实也未必是坏事。这便是老子所说的“祸福相依”的智慧,具体而言,便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显然,这是一种大智慧。实际上,老子的这种观点乃是老子辩证法观点的一个侧面,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曾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并且,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如“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而“福”和“祸”这一对相反的命题,显然也不会例外,两者本身同样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得到福的同时,也可能埋下了祸患的种子;而遭遇祸患的同时,未必没有埋下福德的种子。
春秋时期,鲁国的阳虎专权作乱,鲁国国君一次突然发难,命令国人紧闭城门捉拿他。声称抓到他者得重赏,胆敢私下放走他者杀无赦。于是各个城门被人把守起来,阳虎东窜西逃,当来到最后一个城门前,发现仍没有办法逃出去。阳虎绝望,便拔出剑来,准备自刎。守门人看到了他的举动,便制止了他,并对他说:“何必如此灰心呢,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啊,我放你出去吧!”阳虎这才得以逃出了城。就在他出城后,却回身刺伤了这个守门人。守门人愤怒地说:“我本来和你非亲非故,只是因为同情你才放了你,为此我已经犯了死罪。你不但不感激我,反而刺伤我,这真是天降灾祸于我啊!”后来,鲁国国君发现阳虎逃走,便调查这件事情。最后也没有调出结果,于是断言,阳虎又不会飞,反正肯定是从哪个城门跑的。于是下令,凡是未受伤的守门人全都抓起来治罪,而受伤的则给以重赏。结果,这个放走阳虎的守门人因为身上负伤而得到了重赏。
这则故事便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依的道理,在故事中,守门人放走了阳虎反而被其刺伤,不仅是犯下了死罪,而且还十分倒霉。但是,结果他不仅没有被处死,反而被重赏。而被阳虎刺伤这件本来令他感到倒霉和愤怒的事情,恰恰成了他受重赏的原因。可以看到,无论是灾祸,还是好事,都并非如同一眼看上去的那样。好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祸事,祸事背后可能隐藏着好事。实际上,这绝非仅仅存在于那些看似有些偶然性的故事中,可以说,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女孩子漂亮,是好事吧,但是,其未必不是坏事。历史上的那些美貌女子,比如西施、貂蝉、杨贵妃、陈圆圆,往往或是像一个物件一样被有权势者争来夺去,身不由己,或是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早早殒命,最后还落得骂名。即使不说这些绝色女子,现实中平凡的美貌女子,恐怕美貌给她们带来的也未必全是好事。另外,我们知道,一个人取得成功肯定是令人高兴的好事了。但是,其却未必不是坏事。而反过来,逆境也未必全是灾祸,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学名著《历史研究》中在对古今各个文明体进行研究之后,便得出一个结论:文明的产生和进步都产生自对于来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换句话说,正是对于逆境的应对造就了人类早期的各个文明体,而后来的文明进步与演变的动力也同样是出于对逆境的应对。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认为正是由于世界的气候产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原本的原始人身处逆境之中,他们为应对环境挑战,取得生存,才逐渐聚居为早期的族群、部落。而后,同样是出于应对环境挑战或来自邻近部族的战争,人类建立起早期的文明。这些来自环境或者其他部族的战争威胁,使得早期的文明体时时处于被消灭的危险之中,正是这种逆境逼着早期的文明体向前发展,最终才演化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并且,汤因比还在书中举了反例,如因纽特人,这个族群所生存的环境(北极)几千年来少有大的变化,他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完全地适应了。正是因为没有了逆境的挑战,所以这种人的文明便停滞了,几千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没有变化,文明也没有多大发展。
总之,通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要仅仅看到短暂的现实,而要学会用一种更为全面的、动态的目光去看问题,能够看到事情表面背后隐藏的趋势或者苗头。也不要看到好事就高兴得忘乎所以,遇到坏事便万念俱灰,失去方寸。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把握这个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灾祸背后的福气,而且还能够施加影响,使得灾祸变为福瑞。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