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在本章中指出,好事和坏事会相互依存,正直和虚假会彼此转化,善良和邪恶也会相互易位,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存在。而世人却看不透这一点,只是执着于自己的理解和标准,结果陷入混乱之中,无法自拔。而圣人却因为看透了这个道理,所以能够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即方正但不迂腐,锐利但不伤害别人,直率但不放肆,光亮而不炫耀。其实,这就是一种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应该说,这四条准则对于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这四个准则中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侧重于理解别人,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则侧重于强调的是克制自己。因此,我们将其分开论述,这里先论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的智慧。
其实对于“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的解释,不止一种,除了上面所说的方正但不迂腐,锐利但不伤害别人外,还有人认为其可解释为方正但不生硬,廉洁但又不疾恶太严,苛刻太甚。不过,可以看出,这些解释本质上差别不大,总的意思便是说一个人可以要求自己在内心坚持原则,但在处世时,便要学会圆融,不要用这种原则去苛责别人,以免伤害别人。简单说,即是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则宽厚。显然,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衡量行为的标准肯定有所不同。同时,每个人的智慧高低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智愚之别。有时候智慧的人看到的东西,别人未必能够看出来。当然,一般而言,大家对于正直、诚实、廉洁等品格都是认可的,并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自己去做到。但是,每个人因为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的不同,所能做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便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苛责别人。要知道,每个人的原则都应该只是用来约束和激励自我,而不应该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孔子曾言自己每天都反思自己今天有没有做不符合仁义的事情,却从来没有说要积极去衡量别人有没有符合仁义。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小说中曾经说过一句话:每当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要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有你出生至今所拥有的优越条件。这便提示我们,对待自己,不妨严格一些,而对待别人,则以宽厚为好。每当你要苛责别人的时候,要明白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你认为对的未必就真的那么对。用一种并不绝对的准则去衡量别人,只能是一种自以为是,结果显得自己苛刻、狭隘,乃至愚蠢,最后被人厌烦。
有一位刘先生,是一位颇有原则的人,诚实严谨,不阿谀奉承,不投机取巧,不参与坏事,更不占别人便宜,还乐于助人。按说,这应该是个受人尊敬,人缘很好的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的朋友很少,大家都躲着他,不太愿意跟他交往。原来,这个人正是因为自己在道德上做得还行,于是自我感觉良好,过分看重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生活中他总是摆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像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另外,他还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丝毫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作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谩骂不已。可以看出,这个人的问题便在于他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以为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别人便同样应该认可。显然,老子所说的“人之迷,其日固久”说的就是他了。
实际上,正如老子所说,世间的许多东西都是不一定的,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你的标准就一定比别人的高明吗,其实不一定。另外,即使是你是正确,别人是错误的,也要明白,每个人的处境是不一样的,也许你站在他的立场,身处他的状况之中,你同样会那样做。总之,凡事最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我们看一下历史上那些因道德被大家敬仰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对别人则总是相当的宽容。事实上,古人对此有一个专门的词,便叫做“外圆内方”。“内方”,即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胸怀大义,坚持真理。而“外圆”则是指对待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宽容、温和、平易近人,和气共事,不要老看不惯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明代文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言:“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曾国藩在写给自己的弟弟的信中告诫弟弟:“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还将“外圆内方”的智慧送给将要出国读书的儿子,他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些人对于老子的智慧是有体悟的。
另外,提到“外圆内方”,其还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不苛责别人,不伤害别人,会使自己免受伤害。因为首先,如果你对别人苛责,大家必然都不愿与你亲近,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此,没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你做事便会缺少帮助。我们知道,孔子肯定算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了吧,但是在那个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时代,他的学生竟然能够达到三千人。设想一下,如果他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令他满意,但是他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给他们以指导。也正是因为此,才成就了孔子的伟大。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学生传承并使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恐怕早就湮没于历史之中了,哪还有后来的儒家思想。说得实际一点,没有学生们的帮忙,恐怕他周游列国都不能成行。因此,“外圆内方”实际上还是非常实用的一种为人处世态度,他能够给你带来许多现实的帮助。正如励志大师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其次,世间总是有心胸狭隘的人的,你某天指责了他的过失,他便可能怀恨在心,说不定哪天便会报复你。因此,可以说,“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也是使自己免受伤害的不凡智慧。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