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以智治国,国之贼本章老子所重点阐述的还是他的政治观点,总体而言,其观点依旧是其一向强调的“无为而治”。不过,在本章中这种观点则更具体化了,老子明确指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谓“不智”,结合老子在前面所说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其实就是“愚”的意思。由此可见,老子所提倡的便是一种“以愚治国”。可以看出,这里,不同于其他章节中的“有为”和“无为”,老子从“智”与“愚”的角度探讨了治国的策略。
先说“智”。我们知道,虽然世人都崇尚智巧,也即聪明的。但老子却一直反对人们利用聪明的。如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老子声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所以抱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智巧往往会使人鬼迷心窍,忘记了大“道”,丢掉了自己的本性。正是因为世人都丢弃了自己顺其自然的本性,自恃聪明想方设法去强争妄为,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算计,到头来谁也得不到好处。而对于一个治国者来说,一个统治者总是靠弄智巧、耍权术去治理人民,则人民为了避免受到其智巧权谋的伤害,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如此,必然导致全国上下都充满着欺诈,丧失了诚实、公正,那么国家便乱了。
对于老子的这种观点,继承了老子主要思想的庄子在《庄子·胠箧》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文章中,庄子明确指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停下来;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的手指,天下人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庄子打了个比方,说弓、箭、戈等东西一多,飞鸟就遭殃;钓、饵、网等东西一多,水中的鱼便混乱;栅、网、陷阱等东西一多,林中的鸟兽便慌张;懂得欺诈、狡猾、奸佞的知识越多,世人就越来越迷惑。如此,世人便只知道追求外在的知识,而忽略了保守已具有的天性;只知道批评别人的过错,不知省察自己。正是通过这种机理,聪明引起了天下的大乱。
在否定了“以智治国”之后,老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便是以“愚”治国。在他眼中,“愚”是比“智”高明的,所谓“大智若愚”。这里,谈到“愚”在治国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要对“愚”的意思做一番辨析。
我们知道,“愚”在现在的意思往往是和“蠢”联系在一起,是笨人,干傻事,可笑事的代表,谁被冠以此称呼,便是遭到了别人的侮辱、蔑视。但其实,现在的这种意思是后来延伸出来的。在早期,“愚”的本意是心在一定范围内,意识守中,不跑太远,其实便是纯朴自然之意。另外,“愚”又引申为本分、本职之意。由此可见,老子所说以“愚”治国,并不是要人们愚蠢,而是要人们不要想太多,过多耗费精神,同时每个人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每个人都纯朴自然,不去胡思乱想,安于自己的本分,国君安于职守,治理国家;官员爱惜民众,秉公执法;商人诚实无欺,安分经商;农民不违农时,勤奋种田;士兵努力守卫国家,如此,一个国家怎么会不安定,人民怎么会不幸福呢?显然,老子所说的“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内在道理就在这里。
具体到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老子所提倡的以“愚”治国的策略其实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团队中去。一个团队,如果其领导者总是想用自己的智巧去驾驭属下,结果只能使属下心怀鬼胎,总想着如何去对付上司,不能安分地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相反,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借用一种“愚”的手段去管理,则每个人都安于本分,各司其职,这个团队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但是,在现代的一些企业中,许多老板因为担心员工消极怠工,于是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员工,甚至有的干脆在办公室安装摄像头监督员工。这些手段往往只能使员工也变得更为狡猾,没有了创造的热情,并想出刁钻的办法应付差事,消极怠工,最终并不是企业的福祉。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