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又一至理名言,两千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的确,人们在做事情时,在开始时很容易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冷静的头脑,但是在快要接近成功时,会因为前面的顺利而形成骄傲心理,同时也会因为接近成功而头脑兴奋,失去冷静,进而丧失谨慎的态度和应有的沉着,功败垂成。对于这种现象,其实不仅老子,很多中国古人都看得很透彻,并提出了谆谆告诫。比如《诗经·大雅·荡》中便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论语》中,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说的便是一种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做事态度,与老子所说的“慎终如始”显然是一个意思。人们之所以会如此多地强调这种“慎终如始”的智慧,正是因为如老子所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都会发生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功亏一篑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刘备,乃是三国创业者中基础条件最差的。但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与隐忍低调、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的做人品质密不可分。这一点从他礼贤徐庶、三顾茅庐等事中得以充分表现。另外,从他对儿子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告诫中,也可体会出他谨慎克己的做人信条。正是凭借这种对己严格,对贤能之士尊重的做人风范,他才得以立足荆州和川蜀,创建蜀汉,与占据了“天时”的曹操和占据了“地利”的孙权鼎足而立。但是,在西川称帝以后,刘备便逐渐失去了其早期谦虚谨慎的作风,甚至对于前来投奔他的士人也不那么礼遇了。实际上,早在据有荆州之后,刘备的作风便有所改变了。当初凤雏庞统前来投奔于他,他看人家其貌不扬,便将其冷落,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官便打发掉了。在称帝之后,他开始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当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刘备怒发冲冠,不顾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劝阻,执意兴兵讨伐东吴。而这便破坏了自己联吴抗魏的立国之策,是十分不理智的。结果,他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后来的夷陵之败,蜀汉元气大伤,他自己也抑郁而终。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没能成功,也与此有关。
另外一个例子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转战南北,因为起义军作战勇敢,又得民心,一路上队伍不断壮大。黄巢率领起义军攻下东都洛阳后,没有就此懈怠,仅在洛阳停留了十几天,便向长安进发。因唐王朝人心离散,起义军很快便攻下了长安,唐僖宗率众逃亡四川。起义军刚进入长安时,黄巢张贴布告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其果然军纪严明,并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热烈欢迎。得到民心的黄巢很快称帝,建立大齐政权。但是,黄巢称帝后,便开始失去了原本的进取精神。当时,唐僖宗仍在四川,是个隐患,同时,起义军只是占领了长安城,而在长安周围还驻扎有不少唐朝军队,随时可能反扑长安。但是,志得意满的黄巢既没有派人入川追杀唐僖宗,也没有派兵攻打长安周围的唐军。而是在长安安稳地当起了皇帝,过起了奢侈靡费的帝王生活。所谓上行下效,起义军将士面对富庶的长安,失去了原本严明的军纪,开始烧杀劫掠,哄抢财物,起义军失去了民心。而唐王朝经过一番喘息之后,调动长安周围的军队反扑长安,将起义军赶出了长安,黄巢率人逃窜,最终兵败被杀。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这些人都是在基本上已经获得成功的时候放松了自己的意志,最终功亏一篑,这正是因为没能像老子所说的“慎终如始”的结果。不仅是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是如此,其他事情也同样如此。西方有一位数学家,毕生从事圆周率的计算。他花了半生的心血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的七百多位数,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他在小数点后的二百多位数那里就出错了,这意味着他后面的努力全是无用功。真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令人惋惜。可以想象,在一开始时,他肯定清楚地知道从事圆周率计算这样精密的计算工作,是不能出一点岔子的。因此在开始时他肯定是抱着一万分的谨慎进行他的工作的,甚至都可以想象他肯定是做出了反复的验证的。但是,可能是前面的验证没有出现过错误,在后面他便开始放松警惕了,结果导致了这个令人遗憾的结果。
“慎终如始”的智慧,对治的是人们常犯的两类错误,一类是早期靠“守道”获得成功,而后期因“失道”导致失败。这类人,其前期靠虚怀若谷,励精图治,戒惧谨慎,创立了了不起的功业,但是,巨大的成功也改变了他的心态和人格,使这些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走向反面,最终因得意忘形、懒惰懈怠、贪图安逸而溃败。
另一类是在做事或创业的早期阶段,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着克服种种困难的能力和智慧,不被挫折和失败打垮的坚强意志,以及低调谦和团结大众的姿态。这类人,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战胜挫折,积累成功,一步步逼近目标,但就在要实现目标的时候,他们的心态突然发生变化,认为成功唾手可得,便一反创业早期的努力和低调,浮躁盲动、自大狂妄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反面的力量依然强大,面对的困难并未减少,甚至可能比以前更大,只是困难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由于这些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的人把“道”给扔掉了,他们丧失了冷静的头脑和所有赖以发展的美德,在立足未稳之时,一下子被击垮,再也爬不起来。上文的黄巢和明末的李自成,都属此列。
“慎终如始”可以说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遵循的一个道理,历史上那些取得成功的人物,无不是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并以此要求自己,最终才获得了成功,这样的例子同样有许多。
戡平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军事才能并不高明,他的对手石达开曾评价说:“谓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实际上,即使是打了胜仗之后,曾国藩往往还在夜间亲自训营,检查漏洞,正是靠这种始终如一的谨慎,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如此,在政治上,清廷对于位高权重的曾国藩也一直十分提防,害怕其拥兵自立。而实际上,他也的确有这个实力。但最终,他选择了交出兵权,并一直谨言慎行,戒骄戒躁,时时刻刻小心行事,自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后得以善终。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完人。
总之,正反两面的无数事例已经反复证明了老子所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正确性。这句话告诫我们,想要做成一番事业,保持一颗进取心和一颗冷静的头脑,同时保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必要的,但还不够,最关键的还要将这些东西保持到完全胜利的那一刻。古人讲:“行百里者半九十。”说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便和走了五十里没区别,因为同样是没有达到目的地。 道德经